古老驼道上的那些故事(下)

乐音的田野

作者:王文仁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听曹宗让讲骆驼客的故事</b></h3> 续:古代驼道上的那些故事(上) <b>(9)骟骆驼</b><div><br>“骟”即阉割。入冬以后骆驼开始发情,三岁左右的儿驼(公驼)便开始青春骚动了。骟骆驼就是对绝大多数儿驼进行阉割手术,被“骟”了的儿驼也称骟驼,极少数不做“骟”的儿驼称公驼(种驼),留下繁殖后代,骟驼是商贸运输的主力军即运输驼。</div><div><br>骟骆驼有某种仪式感。首先要选择黄道吉日,在粪场、圈场附近选择具体的做“骟”地点,做“骟”时现场不得有女性。其次要在做“骟”地点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点燃柴火,上面堆放或干枯或鲜活的柏树枝叶,增加烟气量和浓度,以驱赶蚊蝇、昆虫。河西走廊一带的民众,对于柏树枝叶燃烧产生的烟气有自己特殊的理解。在祭天地、敬神灵仪式中“敬香”“上香”,一般用柏树枝叶生烟。传说只有柏树枝叶的特殊烟香气才能带着凡人的某种夙愿直通上苍,祷告神灵,以实现愿望。骟骆驼点燃柏树枝叶生烟,自然是祈祷被“骟”后的骆驼能够早日康复。再次是熬制花椒水,为做“骟”的工具、用品消毒。最后便是骟骆驼了。</div><div><br>煽骆驼时,需要把骆驼五花大绑,多人摁住,由做“骟”经验丰富的驼把式实施,大体有三种骟法,烫骟,抽骟,扎骟。<br>曹宗让在讲述骟骆驼的过程中,始终咬着牙关,撇着嘴角,可以看到他颧骨肌肉在不停抽动,“残忍的很!提不成……”曹宗让身体前倾贴近笔者小声说道。</div><div><br><b>(10)放驼歌</b></div><div><br>“放骆驼上了路,走过了戈壁滩。丢父母抛妻儿,我受苦又挨饿。早捞饭那个晚米汤,肚子饿的咕噜响。你说我这个放骆驼,是不是个好营生?”……这是曹宗让从老驼客哪里学来的放驼歌《放骆驼》,当时他放骆驼的情景也不过如此,足见牧人放骆驼的艰苦生活。“‘早捞饭’就是早晨吃一顿黄米干饭,‘晚米汤’就是晚上只能喝一顿米汤,中午只能肚子饿得咕咕响。”曹宗让说。</div><div><br><h1><b>02</b></h1></div><div><b>训骆驼</b><br><br></div><div>骟驼四岁后就能够组链(11峰骆驼组成一链)运输了,在组链之前,必须对其进行穿鼻棍、操卧、搭驮子等训练。</div><div><br>没有驯服前的骆驼叫“生驼”,生驼不让人接近,更不听使唤,那些骟驼必须对其驯化。驯服后的骆驼叫“熟驼”,温顺、听话,在商贸运输中常载重要物品或供驼客骑乘。</div><div><br><b>(1)穿鼻棍、戴笼头、系缰绳</b></div><div><br>穿鼻棍:穿鼻棍即在骆驼鼻骨上穿一截木棍。穿鼻棍时需要在骆驼四肢上绑上绳索,两人前后拉绳使其倒地,捆住四肢,多人将其身体、头摁倒在地上进行。</div><div><br>鼻棍由灌木根、拐枣根、白刺根制成,中指粗细、长约12公分左右;一端粗、自带铆;另一端稍细、或带铆、或端部刻凹槽亦或钻孔,方便日后系缰绳。穿什么样的鼻棍,取决于就地取材和制作的样式。穿鼻棍时,用花椒水消过毒的骨制锥子或烧红了的铁质锥子从骆驼上唇、经鼻软骨穿通,再将抹上植物油的鼻棍穿入其中。穿好鼻棍后,在创伤处用花椒水冲洗,以防感染。“灌木根、拐枣根、白刺根本身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再加上花椒水消毒,伤口不会感染。”曹宗让说。</div><div><br>穿鼻棍的残忍仅次于骟骆驼,驼客们从骆驼的嘶叫声中可以体会到其疼痛与痛苦,但这些都是是不可避免,没有办法的事情。曹宗让讲述到这里时,不断摇头,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表现出很痛苦的样子。</div><div><br>戴笼头:用麻绳、皮绳、毛绳、布绳或尼龙绳盘成的笼套戴在骆驼的头上称带笼头。戴笼头与穿鼻棍同时进行。</div><div><br>系缰绳:系在笼头或鼻棍上的绳子叫缰绳,系在笼头上的缰绳叫笼头缰绳,系在鼻棍上的缰绳叫鼻棍缰绳。笼头缰绳约拇指粗细、长3-5米,用于人拉、桩栓骆驼之用,或运输组链时将骆驼两两相连当链子用。鼻棍缰绳主要用在人牵引骆驼或驯服骆驼的环节。</div><div><br>鼻棍缰绳不是一次性系好,一般情况下,在鼻棍穿好之时,因骆驼鼻骨、上唇肌肉创伤需要恢复,故先在鼻棍上系长约20公分左右的细绳。这样做,一方面是让骆驼及早适应鼻棍带缰绳的感觉,另一方面短绳的自然摇摆可以防止骆驼上唇、鼻骨肌肉创伤在恢复时将鼻棍包紧、包死。倘若包死了,就会造成日后笼头缰绳换鼻棍缰绳后的拉、栓、链时造成再次创伤,也就是说骆驼初次被人用缰绳拉时,使用的是笼头缰绳。倘若初“骟”后即用鼻棍缰绳,就可能造成那些桀骜不驯的骆驼,在试图挣脱缰绳束缚时拉断鼻梁、撕裂上唇。鼻棍缰绳有短绳换长绳就到了操卧训练之时。“骆驼长着兔唇,如果再把鼻子拉豁,咋见人哩!”曹宗让瞪着眼睛说。</div><div><br>穿好鼻棍、戴好笼头、系好缰绳后即开始调训骆驼了。</div><div><br><b>(2)牵引</b><br><br></div><div>牵引训练就是人拉着笼头缰绳引导骆驼做前行、转圈、拐弯、停、走训练。<br>初训“生驼”用笼头缰绳,既可防止骆驼鼻部受伤残,又可拉近骆驼与人之间的距离。牵引训练既可以是人拉着骆驼行走,也可以将“生驼”的缰绳与“熟驼”的缰绳链在一起。</div><div><br>在人拉式训练中,若“生驼”不受缰绳牵引,试图挣脱而无法实施训练时,就会把“生驼”的一只前腿和笼头用一较粗的短绳链起来,使其无法奔跑、挣脱,只能慢慢前行。“若仍不凑效怎么办?”“好办啊!把前后腿用绳子链起来,看它往哪里跑!”用如此等等的手段调训7-10天,骆驼就乖巧了,不怕人了,就可随时牵引。</div><div><br><b>(3)操卧</b></div><div><br>操卧就是让骆驼按人发出的“操!操!”口令以跪卧的姿势卧倒。卧倒是方便人给骆驼搭载货物,卧跪姿势便于骆驼负重后再站起。</div><div><br>训练骆驼操卧时,训驼人垂直向下拉鼻棍缰绳,并发出“操!操!”口令,由于鼻棍是穿在骆驼鼻子上的,下拉鼻棍缰绳时骆驼会感到鼻部疼痛而低下头颅,疼痛难忍时会双膝跪地,后腿收缩卧地。若有拒不低头操卧者,则在骆驼脖子上搭上绳索,穿过前、后腿向后拉,配合“操”的口令,强迫其跪卧,如此反复训练后,当人拉住缰绳、喊出“操”口令后骆驼会自行跪卧。</div><div><br><b>(4)搭驮子</b></div><div><br> “驮子”指已封装、捆绑好,经驼峰之间、搭在骆驼脊梁两则的货物。</div><div><br>搭驮子训练是指训练骆驼操卧后,在其背上搭载货物的训练,也是驼运前的适应性训练。训练初期,一般不给骆驼背鞍子,只在驼峰间搭载40公斤左右的沙袋,待骆驼适应驮驮子后再备上鞍子,逐渐加码沙袋的重量直至100公斤左右。对“贼骆驼”们训练搭驮子就得备上鞍子、绑住驮子,因其性子烈,爬起来就前蹦后踢尥蹶子,直至把驮子撂在地上撒欢而去。“这样的骆驼就重罚!除已搭驮子外,另用长绳在其鞍子上再链上25公斤上下的沙袋拖在地上,跑去吧!看你能蹦跶几下,一会儿工夫身上就出汗了,蔫了!两三天就驯服了。骆驼一旦出汗就没力气了。”据曹宗让讲,没有驯服不了的骆驼,他们的训练手段、花样可多着呢!</div><div><br><b>(5)考水</b></div><div><br>考水就是训练骆驼的耐渴能力。驼运之前,一定要对骆驼进行考水训练。考水时,一连7天不让喝水,第八天饮一桶水,这样反复考3次以上。经考水的骆驼既能耐渴,也能抗病,耐力极强。</div><div><br><b>(6)上链</b></div><div><br>“链”是组成驼队的基本单位。上链就是训练骆驼组链走路的规矩。曹宗让所在的驼队11峰组一链共4链。在驼道上,驼队由驼把式掌管,每链配一名驼客拉骆驼,驼队共计49峰骆驼。<br>驼道不只是平坦的戈壁,翻沙丘、越高山、穿林道是经常的事。驼队遇崎岖、险峻的特殊路段时,就得提醒骆驼守规矩。在驼道上行走,两两骆驼不得并列前行,必须“一”字形排开,后面骆驼的头不得超越前面骆驼的屁股,以防遇崎岖、狭窄山路两峰骆驼并行。</div><div><br>上链训练有两个步骤:一是将“生驼”的鼻棍缰绳链在“熟驼”的鞍子上,驼客拉着“熟驼”走走停停,如此反复;在“停”的同时驼客发出“嗷!嗷!”口令,“熟驼”停,“生驼”即停,停下后若“生驼”的头部超越“熟驼”的屁股,驼客就会进行调整,并多次发出“嗷!嗷!”口令进行固化。二是在“生驼”后面再链一峰“熟驼”组链进行下坡训练,在下坡时驼客不时发出“倒!倒!”的拖腔口令,提示骆驼按规矩、小心行走。“‘熟驼’每当进入崎岖的山路,只要听到‘倒!倒!’口令,就会拉开距离、昂起头颅、降低重心、缓慢行走。”训练“生驼”时,由于有前后“熟驼”的制约,在数次反复训练下,“生驼”就能听懂口令了。“我抓索着(思索着),骆驼的智商相当于2-3岁的小孩,能不能驯服就看人的耐心了!”曹宗让带着肯定的语气。</div><div><br><h1><b>03</b></h1></div><div><b>走驼道</b></div><div><br>驼道指驼队商贸交易的线路、道路。</div><div><br><b>(1)起场</b></div><div><br>驼队从起点出发或从终点返回的时间节点叫起场。中途会有多个卸驮子休整的客栈,从每个客栈启程也叫起场或叫启程。</div><div><br>起场有讲究,一是将不同的货物用口袋、褡裢盛装或用绳子捆绑分成一个又一个的驼子。二是每一链的骆驼要强弱搭配,以分装不同价值、价格的货物。三是搭配每一链每一峰骆驼的驮子,并按链子一一摆开。这个环节要计划好,要把重要的那些驮子搭给温顺而强壮的骆驼,并将其分散到不同的链子中以防遇到不测之事而失去所有贵重货物。“起场的日子是看好的黄道吉日,准备工作必须在前一天做好,第二天起个大早,给第一峰骆驼搭好驮子,前面放一推柴火,起场了……”曹宗让扬起右手自豪地说。</div><div><br><b>(2)驼道</b></div><div><br>巴彦淖尔市既是交易商品的货源地,也是东西商贸的中转站。这一带有丰富的皮毛商品可供哈藤套海综合林场收购再交易。马厂长的驼队由于有卢向前等诸多民勤人在此搞副业,综合林场也就成为民勤、古浪一带农副产品、盐等商品的交易场所或贸易中转站。</div><div><br>曹宗让所属的驼队会在每年的寒露时节从哈藤套海综合林场起场,向东北方向沿隆盛合、二道桥、三道桥、沙海、乌兰特后旗、狼山、乌梁素太、巴音花、大佘太、包头、石拐、土默特右旗、土默特左旗至达呼和浩特进行贸易活动。综合林场在呼和浩特有专人负责集散贸易物资,驼队卸货休整几天后便又会驮着新的货物沿原路返回林场,期间,会卸下一部分在巴彦淖尔交易的商品,经休整再搭运上河西走廊交易所需商品,沿西南驼道经查干苏、磴口县、吉兰泰、宗别立、石嘴山、巴润别立、吴忠、中卫、靖远运往古浪、民勤一带的大宗商号进行交易。</div><div><br>每一年,曹宗让回到家乡民勤都是春节将至,跑乏了的骆驼会就近放牧。过了正月十五,驼队又将会驮着少许商品和农作物的种子抄近道穿腾格里沙漠、经阿拉善左旗直达哈藤套海。</div><div><br>“五十多年过去了,有些事似乎是昨天发生过的,但就是想不起来了。”曹宗让说。但我们发现,他的每一次讲述都会在不经意间夹着一些蒙古语。我们还能够从他的讲述中看到:蒙古人的大方、直爽、仗义;划拳实在,喝酒痛快,待人热情;喜欢听《三国演义》《水浒传》、民勤小曲。能够从他“差点成为马尚布达莱的汉族女婿”的表情、语言、语气中感受到他那浓浓的蒙古族情结……</div><div><br>时代在飞速发展,往昔难行的驼道已被高速公路、铁路所替代,奔跑的汽车、飞驰的列车、穿梭的人影游动于其间,在古老的驼道中鸣响出一曲交响乐,述说着民族融合的历史,传递着旧貌换新颜后的喜悦,鼓舞着丝绸古道上的人们奔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div><div><br>曹宗让老先生曾说:“现在的我,既是民勤骆驼客的省级传承人,也是民勤民歌省级传承人,又是民勤皮影戏市级传承人。现在,国家给我们养老金、传承费,衣食无忧。今后,我的主要任务就是保养好身体,做好传承工作,享受眼前的幸福生活。”</div><div><br>岁月无情,2019年冬,曹宗让老先生带着拉骆驼时烙下的满身病痛不幸辞世,离我和他最后一次促膝长谈还不到两个月,视为补记。</div> 作者声明:本文发表于2020年11月3日《中国民族报》(文化周刊);11月8日《中国民族报》(文化周末)转载。 点击微信公众号“ <a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OTUxOTU3Mw==&mid=2247483668&idx=1&sn=1da159d6ae2d27cc659855496c8410e6&chksm=90805c2ea7f7d538e9e8897c25c23ed08cbd6b6381c6a9575e55da0e2e4b470453e6ed7361b7&token=1272653813&lang=zh_CN#rd"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艺术人类学田野与实践工作坊</a>”可阅读全文。 如果链接打不开,可用微信扫描下面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阅读本文或更多文章。 <h5>(本文作者系河西学院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主持甘肃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河西曲艺传承创新基地、河西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多民文化交流互鉴背景下的河西古代音乐史及研究(项目编号:20XJA760004)阶段性成果。)</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