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侠的美篇

大侠

《矿山主人翁》<br>人称“破烂王”的山东博山铝土矿青年工人李庆林(左二),近两年来,利用工余时间从井下捡废钢两吨多,仅卖破纸箱、废纸,就上交财务1266.78元。去年在该矿开展的“双增双节”活动中,李庆林荣立一等功。<br>《矿山主人翁》拍摄于1989年8月<br> 《创砌筑回转窑新纪录》<br>全国特大型企业山东铝厂工程公司青年突击队员们,在长125米、直径5米的水泥回转窑内施工,创出一个班一天砌筑耐火砖4500快的新纪录。<br>《创砌筑回转窑新纪录》拍摄于1993年9月<br> 八十年代济钢炼铁厂高炉炉前工 《500米深处 一份退休前的礼物》<br>1995年11月7日,记者在鲁中矿山公司张家洼铁矿井下500米深处采访时,几名青年矿工拽着一位老矿工,让记者为他们拍照,目睹此景,记者当即按下了快门。<br>原来这几名矿工得知有记者来井下采访,就将多次被评为矿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在井下奋斗了一辈子的采掘工宁方来(中)推到了记者前。他们说:“宁师傅把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采矿事业,巷道的每一寸延伸都有他的汗水。如今,宁师傅500米井下的事业就要结束了,在即将退休之际,拜托记者拍张照,算我们这些后来人送给他的一份礼物。<br> 《俺也登登报》<br>照片上这些女工,原是山东耐火材料厂职工。去年4月,在企业减员增效的改革中,脱离了母体,告别了大锅饭,创办了三产企业大通总公司。经他们研制开发的高温炉窑用钢玉轻质砖,填补了国内空白,为企业增加了经济效益。面对记者的采访,他们高兴的说;“俺姐妹妹如今事业有成,俺也登登报”。 <br>《俺也登登报》摄于1999年5月<br> 《工人称赞还是改革好》<br>山东淄博钢厂在深化劳动制度改革中,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使职工的工资收入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个人劳动贡献紧密挂钩,激发了职工的劳动热情,职工得到了实惠,收入有了提高。今年9月,当职工们第一次领到岗位技能工资时脸上露出了笑容,心中的忧虑云消雾散。<br>图为当炉前工孙即东领到岗位技能工资时笑逐颜开,手中的“票子”数了又数,高兴地说:“一线好工资高,俺比过去多收入八十多元”。<br> <div>《班组班前安全会》</div>多次被评为安全生产单位的青岛钢丝绳厂,常年开展“班组班前安全会”活动。在每天的班组班前安全会上,钢丝绳车间安全监督员都要对青工讲上几句:“在厂里咱们是生产骨干,在家里咱们是顶梁柱,出事故,一耽误生产、二家里塌天,说啥也不能冒险蛮干。<br> 《俺的产品打进了国际市场》<br>这些来自山东聊城地区莘县西供旺庄的农民临时工,在山东恒成机械制造厂干上了修磨工。承担企业产品最后一道工序修磨加工,他们为了求生存,加倍地掌握生产技能。并成为企业中不可缺少的生产骨干,经他们精心修磨加工的挖斗体产品畅销印度尼西亚、伊朗等国家。图为:正在修磨加工即将出口印度尼西亚的挖斗体产品的农民修磨工王运玲(右)面对记者的采访风趣地说:“俺的产品打进了国际市场。”<br> 《上岗之前……》<br>山东淄博钢厂从北京科技大学、包头钢铁学院等39各院校招进了80多名大学生毕业生,为企业得发展筹备人才。该厂还对大学生们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岗前培训教育,进一步坚定了他们献身钢铁事业的信念。图为:大学生们为早日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正顶着高温在高炉前了解生产工艺情况。<br> 《农民轧钢工》<br>1981年在山东第一个农村实现人均收入过千元的牟平县西关村,目前已拥有130个企业,12大公司,总收入六亿元,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给农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图为青年农民喜笑颜开进工厂当工人。<br> 《莱钢为青年举行集体婚礼》<br>(图一)这对与莱钢建厂同龄的新人,举行婚礼时,只拿出50元钱作为单位举办集体婚礼的费用,并将家里收到的1000多元礼金退回亲朋好友。为使婚礼更加隆重而热烈,夫妻双双来到厂重点轧钢工程工地上,耳闻目睹了企业生产建设发生的变化。 《岗位成才》<br>山东省莱芜钢铁总厂特钢厂广泛开展青年职工“岗位成才技术比武”活动。图为曾获得过全国岗位技术能手称号的炼钢炉前工魏光显(中)与青年岗位技术能手切磋技艺 <br> 《工地夫妻》<br>这对夫妻,男的叫冯殿琴,女的叫安会英,同在冶金部20冶金属结构公司工作。五年来他们,辗转全国各地先后参加过太钢、本钢等项重点工程建设并屡建奇功。去年十月他们将不满三岁的孩子留给家中老人照看,参加了我国第一批【八五】大中型项目之一的山东莱钢改扩建工程建设。<br>这是他们在高炉工地上共进午餐。 <br> 照片上这些小伙子们是济钢炼铁分厂的炼铁工,1988年2月,厂内实行承包责任制后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劳动热情。当年高炉连续三个季度达到冶金部五档特级炉水平。 姜巨文,是济南钢铁总厂轧钢分厂小轧区检修班长。<br> 1985年8月,他身患恶性淋巴瘤,三年来他没有倒下,坚持工作在生产一线,多次受到表彰。今年3月,他带着全班在设备大修中回收废油50余吨,修复废旧高压油管3千多米,为厂里节约资金8万余元。<br> 《烟钢改革见闻》<br>1991年,烟台钢铁企业集团公司率先在省、市企业中进行了劳动、人事、工资三项制度改革。三年来,企业发展增添了活力,职工也实实在在的尝到了甜头。这组照片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烟钢发生的喜人变化。<br>还是医疗保险基金好 ( 烟钢改革见闻之一)<br>新的医疗制度实施后,改变了过去一个人就业,全家公费吃药的现象,职工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上图):职工丛栾滋为妻子看病拿药时说:“过去看病不花自己的钱,不心疼,现在看病吃药花自己的钱要精打细算”。<br>(下图):职工王世芳(左),患有尿毒症,做换肾手术,需费用十五万元。 按照新医疗制度,对患大病的职工实行医疗保险基金,费用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合理负担的规定,厂里一次为他支付医疗费近十四万元。 王世芳流着热泪说:“是新的医疗制度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感谢企业给我的帮助”。<br> 产权归己 住着踏实 (烟钢改革见闻之二)<br> 烟台钢铁企业集团公司积极推行住房改革,使职工住宅商品化。今年年初,他们向全厂职工一次性定价出售522套新旧住宅。(上图):买到新房后95%以上的职工都精心装修。职工们说:“自己买下的房,起码要住几十年,眼下花钱装修一下,从长远看值得”。<br>(下图):住房改革一出台,职工李柏栋和妻子姜桂华便从多年的积蓄中拿出2.8万元购买了建筑面积65平方的一套新住房。又用了1.7万元进行了装修。 李柏栋高兴地说:“还是买房合算,产权归己,住着踏实”。<br> 一岗一薪,岗变薪变 (烟钢改革见闻之三)<br> 烟台钢铁企业集团公司改革分配制度,取消档案工资,实行一岗一薪,岗变薪变的工资升降叫机制, 打破了传统分配观念。<br>(上图):电炉炼钢车间修砌工章相福(左二) 已有37年的工龄了,新的分配制度实施后, 和仅有三年多工龄的炉前工相比,收入相差无几,他说:“青年人有知识、劳动强度大,他们在一线应该多得”。<br>(下图):转炉炼钢车间整锭班班长王洪军, 过去是厂里的“帮帮对象”,现在成为生产骨干,去年他收入达八千元以上。并被厂里评为先进工作者。他说:“我的干劲来自新的分配机制”。<div>《烟钢改革见闻》拍摄于1994年4月,先后国内多家报刊登出。《经济日报》在第一版连续三天进行报道。《厂长经理报》在第一版一整版刊出并配以评论员文章昭示。<br></div> 《建设中的莱钢改扩建工程》<br>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山东莱芜钢铁总厂改扩建工程,投资18.14亿元,工程完成后莱钢可形成120万吨铁,一百万吨钢,80万吨材的生产能力。为确保“五•一”出铁,为加快施工进度,承担工程建设的职工每天工作10余小时,质量合格率100%。工人们在新建的省内最大的750立方米高炉炉体内施工。<br> 《师徒献爱心》<br>连日来,曾多次荣获济南市[青年文明号]班组称号的山东平阴铝厂制修厂段工班七名工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在确保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纷纷捐款,表达对长江,嫩江等灾区人民的关爱和心意,他们说:“灾区人民有困难俺们心里不安”。<br> 济南钢铁总厂炼铁分厂高级工程师卜琴一最近研制出圆筒造球新工艺,为我国总体球团竖炉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做出贡献,1983年12月获国家二等发明奖。为图为他在机内收集数据资料。<br> 《上访者》<br>这张图片拍摄于济钢大炼钢炉前,拍摄时间大概90年左右,春节临近,时任省委书记的来济钢视察,我作为一名《山东冶金报》的记者跟随采访,当省委书记来到大炼钢炉台前慰问职工时,混杂在人群中的其中一人突然跪在了省委书记面前。瞬间的一幕发生在人们眼前,我毫不犹疑的将这一突发的状况抢拍下来,就拍了一张。当时我用的相机是尼康FM2外加闪光灯,因厂房内光线较暗,如没有加闪光灯拍摄这张图片肯定虚的。这突发的事件给任何人都造成的是错手不及,请看,没有缓过神的另一位摄影记者的表情,面带笑容的厂长去搀扶下跪者,特别是负责警卫工作的公安人员遭遇的尴尬。事后了解到这位上访者是济钢土建队的一名职工,为何下跪我也没进一步的了解情况,因为这种事又不能上报纸,领导也不愿意让人拍这种图片。<br>二十多年过去了,再次看到这张图片真是回味无穷,典型的抓拍、精品、百看不厌的好图片。<br> 1987年10月,山东省济南钢铁厂为了在“七五”期间实现100万吨钢的目标,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坚持走自我发展的道路,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图为职工正在吊装长达33米的球团竖炉沉降管道。 《抢 装》<br>济钢建立机关干部义务劳动制度,常年以来深入车间生产一线排忧解难,成为一项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这是在制氧车间总厂机关党员干部争分夺秒为制氧机抢装制氧原料。<br> 《钢铁世家》<br>(图一)莱钢二铁的老共产党员、退休工人刘木传,教育子女艰苦奋斗,现身钢铁战线的事迹被人们传为佳话。<div>《钢铁世家》组照摄于1989年12月<br></div> (图二)如今,五个在莱钢工作的儿子,有四个在二铁,而且都是生产骨干。 《工友之间》 《老企业更新改造的成功之路》<br>荣获199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并被授予全国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的济南钢铁总厂,在全国冶金行业中,闯出了一条,内涵挖潜的老企业更新改造的成功之路,利益三年翻了三番,实现了速度、效益、福利同步增长。图为职工们在高炉前紧张施工。 <br> 《济钢三号高炉扩容改造》<br>1989年2月,济钢修建部安装队的职工们,在济钢建设工地上度过了一个个星期天。图为他们不畏严寒,奋战在新近开工的三号高炉扩容改造的工程中。<br> 《济钢为青年办集体婚礼》<br>济南钢铁总厂在生产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把对职工的艰苦奋斗教育当做一件大事来抓。如今,勤俭办喜事的风气在青年职工中已成为一种时尚。图为国庆节时济钢又为14对青年办了集体婚礼。<br> 《济钢为青年办集体婚礼》<br>目前,我国生活水平并不高,但青年结婚消费的攀比风相当盛行,结婚费用有的已突破万元,成为青年家庭苦不堪言的负担。这是一个令人焦虑的社会现象。<br>照片上这一对对青年人,他们冲破世俗观念,不互相攀比,不讲排场,不比阔气,勤俭办喜事。国庆节前夕,他们幸福地参加了济南钢铁总厂为青年男女举行的集体婚礼。<br>拍摄于1988年10月<br> 《济钢为青年办集体婚礼》<br>济南钢铁总厂在生产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把对职工的艰苦奋斗教育当做一件大事来抓。如今,勤俭办喜事的风气在青年职工中已成为一种时尚。图为国庆节时济钢又为14对青年办了集体婚礼。<br> 《济钢为青年办集体婚礼》 “小画家”在工地为工人画像<br>济南钢铁总厂第一小学积极开展劳动技能比赛,兴趣小组、文体娱乐、书画展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br>图为该校美术组的“小画家”们在总厂高炉扩建重点工程工地上为工人画像。<div> 拍摄于1993年6月 刊登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多家报纸上<br></div> 国务院批准的我国第一批【八五】大中型项目之一的山东莱芜钢铁总厂改扩建工程,自去年五月开工到至今,已初见规模。该工程共投资18.14亿元,其中利用外资2.2亿美元。改扩建工程完成后,莱钢可形成120万吨铁、100万吨钢、80万吨材的生产能力。图为新建容积为750立方米的高炉工程工地一角。 <br>1992年4月摄于莱钢 国务院批准的我国第一批【八五】大中型项目之一的山东莱芜钢铁总厂改扩建工程,自去年五月开工到至今,已初见规模。该工程共投资18.14亿元,其中利用外资2.2亿美元。改扩建工程完成后,莱钢可形成120万吨铁、100万吨钢、80万吨材的生产能力。图为新建容积为750立方米的高炉工程工地一角。 <br>1992年4月摄于莱钢 《青年突击队》<br>1989年12月25日在薛城焦化厂一次焦炉设备抢修中,机焦一车间的优秀团员们组成了一支青年突击队 ,“猫”在一米高的烟道里清除没过膝盖的油烟灰,经过二十多个小时鏖战,烟道清除干净了,小伙子们浑身上下却是沾满了油烟灰各个像“非洲黑人”。<br> 《青年突击队》<br>1989年12月25日在薛城焦化厂一次焦炉设备抢修中,机焦一车间的优秀团员们组成了一支青年突击队 ,“猫”在一米高的烟道里清除没过膝盖的油烟灰,经过二十多个小时鏖战,烟道清除干净了,小伙子们浑身上下却是沾满了油烟灰各个像“非洲黑人”。<br> 《青年突击队》 《职工住进办公楼》 <br>隆冬季节,烟台钢管总厂的400多名单身职工住进了温暖的办公楼,而机关处室的干部却搬进了寒冷的俱乐部大厅办公。<br>去年4月份烟台市为建一大型商品集散地,将该厂一单身宿舍楼拆除,<br>(图一)为了让单身职工顺利过冬,厂里为他们腾出了办公楼,将办公室搬进了厂俱乐部大厅。<br><br> 摄于1997年1月《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多家报刊上刊登<br> (图二)老职工王忠训高兴的说:“厂里为我们想的真周到啊”。 《为职工过生日》<br>山东淄博钢厂自1988年以来,坚持为全厂每个职工过生日,受到职工欢迎,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br>有的职工因为忙于厂里的生产,把自己的生日忘掉了,但厂里却记得清楚。<br>瞧:照片上这三位炼钢工手捧着厂工会主席刘道清(右一)送来的生日礼物,笑得多么开心。<br>摄于1991年1月《人民日报》等多家报刊上刊登<br> 《炉前工坐上老板椅》<br>山东莱芜钢铁总厂第二铁厂为改变炉前工的工作休息环境,在炉前建了三间休息室,并为炉前工每人购置了一个老板椅,使职工们切实感到自己是国家和企业的主人。<br>上图,职工的工作环境得到了改善,而厂机关干部却在建厂初期简陋的楼房里办公。瞧三个厂长挤在一间不足16平方米办公室里办公。坐的是折叠椅,用的是电风扇。厂长阳至孝(右)说:“工人是企业的主人,就应该坐老板椅”。<br><br> (图二)在整洁一新的炉前工休息室里,炼铁车间炉前乙班班长苗宗合高兴的说:“大热的天,一日三餐有人送,吃的是冰糕,喝的是绿豆汤,坐的是老板椅,用的是空调,室内凉飕飕的,俺知足”。<br>摄于1992年8月《冶金报》等多家报刊上刊登 《难忘的记忆战高温》(图一)<br>在高温季节里,人们坐在家里开空调、吹电风扇、喝茶水还冒汗,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可在莱钢一号高炉炉台前工作的职工却日日夜夜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在高温下却月月超额完成生产任务。1995年7月下旬以来,气温持续摄氏38度不降,在一号高炉生产现场记者抓拍到工人冒着高温奋力夺铁的一组镜头。<br> 《难忘的记忆战高温》(图二) 《难忘的记忆战高温》(图三) 《难忘的记忆战高温》(图四) 热浪滚滚,酷暑难耐,莱芜钢铁总厂第一铁厂检修队的职工为使高炉早日恢复生产,每日轮流作业,即使是中午日头最毒、气温最高也不停。<br>摄于1994年7月 《厂里奖俺去旅游》 <br>这位女工名叫周元芹,是淄博机器厂四车间铣、磨班班长,去年被评为质量能手、厂级标兵,达到了厂里规定的旅游劳动竞赛指标,今年10月她将同厂里“达标”职工一起免费到河南洛阳观光旅游。她乐滋滋地说:“没想到俺这一辈子还能到河南洛阳古都去转转。<br>摄于1992年6月《经济日报》《中国日报》等多家报刊上刊登<br><br> 《齐鲁景色新》<br>利用外资进行改扩建的莱钢钢铁股份公司,先后改造扩建了一批重点工程,效益连年增长。<br>图为正在新建的省内最大的750立方米高炉炉体 <br> 《工地娘子军》<br>“土地不丢,手艺不闲,一举双得,两下挣钱”。这是在莱钢务工的农民们说出的心里话。而随着莱钢做大做强战略的实施,用工需求激增。 莱钢也积极落实农民工的福利待遇,从不拖欠农民工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力参与到务工大军中来。十几年来在莱钢务工的农民达2•25万人,年人均收入6000多元。这是由农民工组成的娘子军日夜奋战在莱钢改扩建工程工地上 《工地午餐》<br>渴了喝口白开水,饿了肯口干饼子,在寒冷的露天里,吃一顿简单的工地午餐。虽没有大鱼大肉,甚至连吃饭的碗和坐的板凳都没有,可工友们在一起吃起来有说有笑,成为工地上一道别样的风景,格外显眼。 <br> 《工地午餐》<br>渴了喝口白开水,饿了肯口干饼子,在寒冷的露天里,吃一顿简单的工地午餐。虽没有大鱼大肉,甚至连吃饭的碗和坐的板凳都没有,可工友们在一起吃起来有说有笑,成为工地上一道别样的风景,格外显眼。 <br> 《挥汗工地》<br>1997年7月,夏日炎炎,酷暑逼人。山东岩土工程勘察总公司工程一处职工冒着近40摄氏度的高温,奋战在山东铝业公司热电厂二期扩建工程的岗位上。<br> 《矿山主人翁》<br>山东博山铝土矿常年活跃着一支人称“破烂王”的队伍。他们爱厂如家,把矿上的一切都看成自己的“心头肉”,井下巷道內沾满泥浆的螺栓、弯弯曲曲的道钉……都被他们当“宝贝”拾回来。仅去年就为矿上捡回三万元的废旧物资。他们是连续十几年被评为矿先进班组的采矿车间钳工班。<br> 今日不努力,万事成蹉跎<br>炉前“今日歌”<br>山东渤丰集团公司炼铁厂职工面对新的竞争机制,动手制作了一幅“今日不努力,明日努力找工作”标语牌挂在炉前,勉励自己加倍努力地投入生产。<br>炉前“今日歌”摄于1997年5月刊登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多家报刊上<br> 1996年4月“精干主体,分离和辅助”经改制后的有色冶金工程安装公司总经理张方禹(左)带领着公司员工不仅自己养活自己,而且还净创收一百多万元。这是他在鉚焊车间发现一员工,制作的鉚焊件存在的质量问题,当即提出批评。 《破“三铁”之后》——烟台钢厂一瞥<br>从工程师到技术咨询员<br>(上图) 55岁的烟钢炼钢车间工程师韩复乙,怎么也没想到,做了十几年的“铁交椅”被搬走了。去年11月,他和被解聘的其他26名科室干部,被安置到综合加工厂当技术咨询员。(工人岗位)。<br>“ 说实话,那时压力大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韩复乙对我们说。当时,他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继续当技术咨询员,二是如完成技术、管理项目所创经济效益达到规定的指标,就可评定相应技术职称。韩复乙选择了后者。为了解决炼钢生产中转炉氧枪粘渣、化铁炉炉膛结瘤等三项技术难题,春节刚过,她便自费去本钢调查,仅车票,资料费就花去了400余元。他说;“要在过去,我没有积极性,但现在想通了,人人都有机会参与竞争,这才公平。”<br>(下图) 愿意上一线<br>「过去,同样的收入,谁都不愿意在一线操那份心,出那份力。如今,打破了铁工资,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这是烟台钢厂总仓库焦煤班班长高维成讲的。这个班担负着为炼钢生产加工、输送焦煤、石子等辅助原料任务,环境艰苦,一些职工不安心。实行一岗一薪、岗变薪变的岗位技能工资后,他们可享受最高工资待遇。定员有过去七人减少为五人。虽然定员少了,还成了人们向往的地方。如今他们分两个作业小组,每天奋战十几个小时,劳动积极性很高。<br> (上图) “富余人员”也有出路<br>“打破了铁饭碗要靠自己去挣饭吃”。这是烟钢综合加工车间,挖铁皮班十一名职工的共同看法。去年十一月,厂里打破“铁饭碗”,实行全员岗位合同管理制,他们被当作“富余人员”安置到综合加工厂。经厂领导多次谈心,他们顺了气,去掉了失落感,增强了自信心。挖铁皮又苦又累,一锨下去十多斤重,他们不计时间、报酬,拼命实干,一二月份共清理轧机下面的氧化铁皮876吨。创经济效益5.2万元,当我们拍照时,班长高兴地说:“只要好好干,俺觉得不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br>(下图) 他连生两级<br>如果不是实行干部聘用制,打破了“铁交椅”在工人岗位上度过了21个春秋的柴树森(中)决不会在三个月连升两级,当上了炼钢车间生产副主任。当了干部,心事更多了。他早来晚走围着转炉、化铁炉转。他说;“我这把交椅可不是铁的干不好 就没了。”厂里规定;中层以上干部半年打不开局面或完不成承包任务,解除聘用合同,另行安排工作。她告诉我们说;“我受聘干部,不是为了钱也不是为了地位,我就想看看自己到底行不行。”<br> 《钢材市场的冷与热》<br>钢材被誉喻为国民经济的“王粮”,钢材供需形势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运行。<br>近年来,钢材市场形势起伏跌宕,变化之快出乎意料。今年二季度以来,钢材市场价格形势迅猛突变,其中线材、螺纹钢每吨平均上涨近千元,一度受冷落的钢铁企业,如今又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以此谋利的“倒爷”应运而生,找门子、托关系、批钢材、搞回扣、发大财的大有人在。钢材已是当前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面对这些现象是喜还是忧?。 <br>(左上图)每天在济钢中板板库前,拉板材的火车、汽车便排起了长龙。<br>(右上图)济钢经营处门口购买钢材的用户络绎不绝。<br>(左下图)某钢厂采购员为解决厂里生产的“无米之炊”,不惜高价从“倒爷”手中购买提货单子,他指着钢材库前正在装板材的汽车说;“这几十吨的钢板材,运到厂里每吨至少再加150元。”<br>(右下图)这位是某物资公司业务员,今年七月,找门子、托关系批了五十吨钢材,预交了货款,一个月过去了,钢材每吨又涨了二十元,仅差旅费、饭费就花掉了六百余元,至今还未开出提货单。<br> 《农民油漆工》 <br>《农民油漆工》这张图片摄于88年8月济钢三号高炉改扩建工程施工现场。当年我在《济钢报》报社工作,从事报纸美术编辑和摄影记者工作。在日常的工作中,每逢遇到厂里有大中修工程项目时,我都背着相机到工地去转上一圈。8月份正值酷暑季节,济钢三号高炉改扩建工程施工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繁忙的工地中有一群不同于其他装扮的人,只见他们各个手提小油桶,身穿厚厚的防护服全身上下沾满了色彩斑斓的油漆痕迹,冒着高温酷暑登高爬梯,高炉有多高她们就爬多高,进行高炉设备除锈防腐换新装的工作。在他们刚刚完成一项设备防腐任务即将投入到另一项设备防腐战斗间隙中,我抓住这有利时机,连摆带抓及时的拍下了这一典型的瞬间。事后通过采访才知道她们来自农村的农民。<br>图一、为了更好的突出主人公劳动快乐的主题进行了剪裁。这是剪裁后的图片。<br>通过采访和在现场获取的第一手材料编写了千余名农民组成的包工队和建筑施工队,常年奋战在济钢技术改造施工现场,不仅使集体和个人增加了收入,而且为济钢早日形成年产百万吨钢的能力贡献了力量。<br>瞧:走出小天地,来到钢厂大显身手的姑娘们笑的多开心。<br>这张反映以农民工为题材的《农民油漆工》新闻图片,在全国各大报刊中刊登。<br> 《多彩的人生》 <br>多年来,近千名农民油漆工奋战在山东钢铁行业中,他们三五成群地分散在厂区、建设工地等各个角落辛苦工作,给钢铁涂抹漆彩亮色。他们生活环境条件艰苦,租住在工作地点附近的简陋公棚里,平日的工作又脏又累,甚至还有一定危险,但他们乐观、开朗,希望通过自己的打拼积累财富,将来“衣锦还乡”。<br> 奋战在省内最大的特种钢生产基地建设工地上莱钢建安公司劳动开发公司的女子防腐队,她们为了美化自己的工厂,不惜天天蹬高爬梯、披红挂彩。半年下来,经她们亲手使用的涂料多达30余吨,防腐的设备、管道等面积近24万平方米,用自己的双手为工厂描绘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图画。<br>摄于1995年3月 《多彩的人生》 《多彩的人生》 《起重班长郭元亭》<br>有人说:“干起重工没出息,整年累月蹬高爬梯,又苦、又累、又危险。”而照片上这位起重工师傅已在建设工地上一干就是二十多个春秋。他热爱本职工作,曾多次受到厂里表彰和奖励。他,就是济南钢铁总厂修建部起重班班长共产党员郭元亭。<br>《起重班长郭元亭》组照摄于1989年5月<br> 《高炉排险》<br>1988年5月8日晚9点34分,济钢炼铁分厂三号高炉炉缸烧穿引发爆炸后,百余名干部职工纷纷从宿舍区、工作室迅速赶到现场排除故障。<br>(图一)职工们连夜奋力清除因炉缸烧穿引发爆炸后遗留在铁路运输线上的破损炉皮。<br> 《高炉排险》(图二)现场干部职工一起研究抢救方案 《青年突击队》<br>迎风招展的突击队旗,映衬着小伙子们一张张充满青春光彩的脸。这是冶金部20冶二公司二队仲推龙木工班的成员,他们班14名成员,平均年龄25岁。自去年八月投入到国家【 八五】大中型项目之一的山东莱钢改扩建工程以来,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他们严把质量关,多项质量指标都做到了一次性验收合格。这是在750立方米高炉风口平台支模板时情景。<br> 《客运线上的“五姐妹”》<div>这些喜笑颜开胸戴红花的女工,是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客运公司的女司机,十几年来,他们安全正点完成了每天往返50多公里接送总公司职工下班的任务,一年四季起早贪黑,废寝忘食,连家也顾不上,职工称她们是客运线上的“五姐妹”。<br></div> 《俺和姐妹们合个影》<br>青年党员李静(右三)是莱钢轧钢车间三八女子行车班班长。去年,她带领全班12名女同志,创出天车吊装43万吨钢坯无事故的好成绩,她被授予钢城女杰和钢城优秀女职工称号。当记者为她拍照登报时,她笑着对记者说:“活是大家干的,别照俺自己,让俺和姐妹们合个影。<br> 山东泰钢钢铁总公司孟兆文(右二)在工人岗位上工作了12年中,多次获得莱芜市和总公司技术能手称号。今年初,他又在总公司举行的“岗位练精兵、擂台选状元”活动中获得了“十大技术状元”称号,并晋升一级工资。最近,他被破格提拔到了总公司设备处副处长的领导岗位上。<br> 《失传数千年的黑陶艺术重放异彩》<br>黑陶渊源于齐鲁大地的龙山文化,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山东黑旺铁矿的女矿工从1989年开始考察、学习、研制,经过上百次的试验,终始失传数千年的黑陶艺术重放异彩。 <br>摄于1993年8月刊登在《人民日报》等国内多家报刊上<br> 《巡回医疗到车间》L<div>在高温季节里,烟台钢厂采取措施千方百计做好防暑降温工作,确保了职工以良好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去搞好生产。图为由厂职工医院组成的医疗队,到高温车间巡回医疗,并将霍香正气、仁丹、清凉油等必备防暑药品送到职工手中。<br></div> 《理想从这里开始》<br>张店钢铁厂对新进的大中专学生实行生产一线锻炼的新规定,使大中专学生在新的岗位上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掌握新的本领,更好地发大中专学生的聪明才智。这位手握钢钎爱的小伙名叫王书敏(左)是东北大学钢铁冶炼系本科生,今年进厂后被分配到炼铁厂三号高炉当上了炉前工,当记者采访时,他风趣的说:“想当厂长、当老板、当跨国公司的大老板,就应从这里开始”。<br> 《厂里有个“新华社”》<br>山东铝业公司有一支不脱产的工人记者队伍,职工们戏称他们是厂里的“新华社”记者,他们常年活跃在生产第一线,利用车间、工地采写新闻,在厂里电视台、广播台、报纸上播发,有力地推动了企生产经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图为该公司的“记者”在工地上采写新闻。<br> 《泰钢高炉装备上水平》<br>国家大型一档钢铁联合企业山东泰钢钢铁总公司工会系统依靠广大职工,围绕科技攻关,抓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近年来,先后完成了开创全国中小型钢铁企业原料加工新路子的我国第一台16方平方米环形烧结机和综合利用资源变废为宝的煤气余热发电等一大批科技成果,为企业取得优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br> 《泰钢高炉装备上水平》(图二)为使高炉的技术装备上水平,今年1月20日对超期服役的三号高炉进行大修扩容改造。<br>图为职工们冒着严寒在拆除旧设备 <br> 《为设备“披红挂彩”》<br>奋战在“八五”重点工程——山东铝厂50万吨水泥扩建工程工地上的山铝工程公司水泥二班油工青年突击队,每天在工地上拼搏十多个小时,上梯登高,为设备“披红挂彩”不辞辛苦。在48米高空,远眺自己油漆一新的设备和日新月异的工厂面貌,队长孙义和(中)和他的队员们都舒心的笑了。<br>拍摄于1992年11月<br> 奉献光和热、甘当采矿工的工人技师杨文玉(右一),是山东金岭铁矿铁山分矿基建工段值班班长,近年来,他连续八年被评为矿先进生产工作者,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br> 《扎根矿山》<br>1998年5月,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焊接工艺专业的姜明华,去年8月被分配到鲁中矿山公司张家洼铁矿担任工程技术人员。为早日成才,将自己 所学的知识奉献给矿山建设,他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岗位上去磨炼自己。<br> 《扎根矿山》摄于1998年5月<br> 《张海迪与钢城青年》<br>5月4日,当代青年的楷模张海迪来到济钢总厂和这里的1.8万名团员青年共庆中国共青团建团七十周年。<br> 《这活总得有人干》<div>在烟台钢厂,切割工是最艰苦的工种之一。他们天天同废钢打交道。<br>天热,切割工的工作环境更热91年8月中旬,记者冒着夏日的酷暑来到废钢车间废钢料场采访时,切割工们正在曝日下作业,烟熏火燎,热气蒸人,每个人身穿皮制的防护衣都被汗水浸透了。他们也骂老天爷,也向往较理想的工作条件,但干起活来毫不含糊。</div> 《这活总得有人干》<br>在烟台钢厂,切割工是最艰苦的工种之一。他们天天同废钢打交道。<br>天热,切割工的工作环境更热91年8月中旬,记者冒着夏日的酷暑来到废钢车间废钢料场采访时,切割工们正在曝日下作业,烟熏火燎,热气蒸人,每个人身穿皮制的防护衣都被汗水浸透了。他们也骂老天爷,也向往较理想的工作条件,但干起活来毫不含糊。<br>一年下来经他们切割的废钢就达3万吨并从中捡出几吨重的爆炸物和危险品。废钢班连年被评为先进班组,他们的自豪感也毫不含糊!当记者为他们拍照时,身穿被汗水浸透的皮质防护衣的班长李孔和憨厚的说“甭照,这活总得有人干”。<br> 《职工家属参观高炉工程》<br>1987年6月,济南钢铁总厂修建部用多种形式做职工家属的政治思想工作,来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激发职工的劳动热情。<br>在重点工程一号高炉扩建建设中,济钢修建部职工奋力拼搏,没有休过一个星期天,许多职工连家也顾不上,部里邀请家属到现场参观,看职工们为建设企业作贡献的实况录像,使家属们深受教育,一些心中有怨气的家属心情也舒畅。<br>图为:家属们高兴地参观即将建成投产的一号高炉工程。<br> 《贤内助受表彰》<br>1988年4月,济南钢铁总厂在职工家属中广泛开展争当“贤内助”活动,解除了不少职工的后顾之忧,全厂有300多名生产第一线的妻子荣获“贤内助”称号。<br> 《重整旗鼓去竞争》<br>这几位孩子妈妈,作为闲置人员被安置到济钢原料加工厂废钢车间后勤班。自企业实行优化组合,她们重整旗鼓组成了女子切割班,以竞争活跃在废钢切割线上,月月超额完成生产任务。<br>拍摄于1988年12月<br><br> 《莱钢改扩建》<br>国家“八五”重点建项目之一的山东莱芜钢铁总厂改扩建工程,投资18.14亿元,其中引用外资2.2亿美元,工程完成后莱钢可形成120万吨铁、100万吨钢、80万吨材的生产能力。 <br> 劳模的故事 ——《记淄博钢厂厂长王丰厚》<br>王丰厚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1984年担任淄博钢厂厂长。永不满足,不断进取,才能发展。几年来,他带领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坚持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的企业发展战略,使累计亏损达一千多万元的企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值利税分别平均以27%、 48%的速度递增,1991年工业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今年上半年生产经营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淄博钢厂发展了职工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了。他多次被评为省劳模,优秀企业家,模范党员。今年,它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br> 劳模的故事 ——《记淄博钢厂厂长王丰厚》<div>(上图)妻子说她做的饭不香<div>(下图)不会唱流行歌曲就唱了一首打靶归来</div></div> 劳模的故事 ——《记淄博钢厂厂长王丰厚》<div>图为:一大早玩哑玲是多年的习惯</div> 《忙人于振声》<br>这个人叫于振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烟台钢铁企业集团总经理。于振声1987年走马上任以来便开始忙,忙了六年之后,小小的烟钢已经成了一家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界的现代化企业。去年九项指标在全国同类型企业中名列榜首。<br>但是。于振声仍然没有闲下来……<br> 《忙人于振声》图为:养鱼是他的爱好。但真忙起来,却顾不上这些鱼了。十条鱼先后有四条“去世” 《忙人于振声》图为:只要有空家务活他也抢着干。 《事业成功是我最大的幸福》<br>坚信事在人为,志在创造奉献,发展济钢造福后代,这是济南钢铁总厂厂长兼党委书记马俊才的追求。 <br>自1983年到济钢任职以来,她把全部身心都融入济钢的发展中,带领全厂四万名职工坚持改革,奋力拼搏,把一个年产30万吨钢的中型企业,发展成为一个年产170万吨钢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成为全国地方钢铁企业的三强之一。结束了山东无大钢的历史。职工的年收入,从870元增长到6000多元。职工的吃、穿、住、行和文化娱乐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俊才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冶金工业优秀的企业家,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br> 《事业成功是我最大的幸福》图为:妻子孙振娟说:“俺老马,他不是不管这个家,他是没有那个精力,没有那个时间,不过像他这样一点也不管家 ,俺心理不屈也不冤”。 《事业成功是我最大的幸福》图为:业余时间里和自己的小孙子打台球 八九十年代,炉台,铸造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工人,他们凭着对冶炼钢铁的热爱,以钢的品质,谱写了精彩的人生。 光耀小传:<br><br>郭光耀, 1985年在《济钢报》社担任美术编辑和摄影记者,1988年调入《山东冶金报》社任美术编辑、摄影记者、记者部主任、副总编辑。2000年进入《财富时报》社任记者部主任。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热情讴歌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的先进模范人物和典型,组织拍摄了一大批有深度、有影响的新闻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先后有3000余幅新闻作品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等中央和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并有百余幅作品在省级中央级报刊上举办的摄影比赛中获奖。作品《农民油漆工》获得全国第一届魅力钢铁三等奖,《老照片》获得全国第二届魅力钢铁优秀奖,《改革,历史的抉择》荣获了1994年度中国经济新闻奖特别奖。曾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新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