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笔者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席力图召) 1993年5月,我为出版《小学生笔下的中国》又一次到了北京铁道出版社。一放下书稿我就赶紧连夜坐卧铺开赴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br>在这里我不得不要感谢我的老领导、老朋友、中国铁道出版社发行部老主任(正处级)李玉池。李主任与孟书记的关系绝对是哥们,我与孟书记关系好,然后李主任在铁道部的关系都好,卧铺票绝对搞得定,因此,我也占了光。上次到太原的卧铺票,也是他搞定的,我只要提前在上海开口,他都提前帮我准备好,而且还管饭管酒。<br>记得李主任每次都让我喝个痛快,他知道我不胜酒力,所以每次也都不让我喝醉,迷迷糊糊还认得人认得路正好。这样一觉睡到大天亮,火车也正好达到目的地,喝酒赶路两不误。<br>李主任对我们苏州基地也非常关心,还专程赶到苏州,跑到我的编辑室指导。<br>回想当时我虽然与铁道出版社联系时间不长,但朋友已经非常多了,即使当时不同意我申报的那些选题的已经退休的丁益民总编(副厅级)也跑到过我的小小编辑室,以前的张显善副社长,后来严总也都到过我的编辑室,一时我的编辑室铁路出版界的老领导云集,群星闪耀,我的编辑室为此柴门有庆、蓬荜生辉。<br>我在出版社的一些正常工作的开展也非常得心应手,将心比心,我也非常尊重那些出版社的新老领导。一开始教材编辑部主任李云国也是上海人,后来李主任退休了;来了一位张主任,后来又调走了;来了一位林主任,三年时间来了三位主任,但我和他们的关系始终都处得不错,我一直以诚待人,在当时那个社会总有好报的。林瑞耕主任后来还成为铁道出版社的总编,也是副厅级干部,但我见他时他总是那么没有架子,和蔼可亲,嘘暖问寒。<br>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呼和浩特,为蒙语,汉意为“青色的城市”,即青城,也称“呼市”。<br>从大窑村石器制造场遗址发掘的人股骨化石、石器和石片等,鉴定其年代为旧石器时代,距今50万年多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遗址文化命名为“大窑文化”)。夏、商、周三代,北方游牧民族在此活动。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郡治故址就在西南托克托县古城村西)。秦汉仍设云中郡。汉武帝时,在河套地区兴建了一批军市,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汉时的土城遗址。<br>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拔部在北方兴起,是其早期都城“盛乐”。北魏建国后设为北都。北齐在此置紫河镇。隋唐时期,称作白道川和哈罗川,先后为突厥人和回纥人的活动范围。隋代在盛乐城置金河县,并于城南筑大利城。唐贞观年间,唐军大败突厥于白道,于此设单于都护府。唐神龙三年(707年),守将张仁愿筑东受降城,以扼突厥。辽神策年间在此设天德军,筑丰州城。金、元两代均沿用。辽初又在东受降城设东胜州,金、元也沿用。明洪武四年(1371年)置东胜卫。<br>我到呼和浩特首先找到了中国铁道出版社呼和浩特发行分部,他们非常客气,当然李主任也与他们打了个招呼。那位发行站站长与我很讲得来,还问我要了一张八零版的猴票,我回家后直接寄给了他!谁知道当时只要十来元钱一张的猴票,现在高达一万多元,不过我不后悔,友谊么!要说猴票,当时我在上海集邮公司买了十张,回来分别给了几个同事,八分钱也就算了,后来我的一位谢师傅给儿子问我要了一张,说给我三元钱(当时市价),我怎么会要钱呢?<br>我把回程卧铺票搞好以后就在那城里参观游览。记得那时呼和浩特的老房子还比较多,和我去过的历史文化名城一样,还是以古城古建筑文化遗产为主要景观。<br>我先到了位于东郊开阔的平川上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万部华严经塔。宝塔相传建于辽圣宗年间,辽代兴建了丰洲城,在城内又建了大明寺。作为大明寺的一部分,为了存放众多“华严经卷”,修筑了这座“万部华严经塔”,蒙古语称“查干·索布尔嘎”,因其白色,又俗称“白塔”。 万部华严经塔高55.5米,基座周长56米,呈八角七级,砖木混合结构,楼阁式。塔的第一层南面有塔门,篆书石刻“万部华严经塔”方额,嵌于塔门的门楣上。<br>最有特色的是金刚座舍利宝塔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东南部,因塔座上有五座方形舍利塔,故名为五塔寺,建造于清朝雍正年间。与我见过的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相仿,塔座上方都聚有五座塔,我称他们为兄弟塔。 塔高约16米,塔身均以琉璃砖砌成,塔身下层是用三种文字刻写的金刚经经文,上层则为数以千计的鎏金小佛,刻工精巧,玲珑秀丽是一座砖石结构的喇嘛教塔。<br>大召寺汉语名“无量寺”。蒙语称“伊克召”意为“大庙”。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召前街,是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领阿拉坦汗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主持创建的。1580年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喇嘛教寺院,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设活佛的寺庙。因康熙皇帝曾在此住过几日,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僧侣们取消了活佛的转世规定。<br>最激动人心的是参观昭君墓。沉鱼落雁,闭花羞月表达了四大美女的不同惊艳特色,落雁者就是王昭君。王昭君墓在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南岸的绿野间,墓呈覆斗形高33米,占地二十余亩,系人工夯筑的大土堆,巍峨高耸,远望如山。传说,因每年深秋九月,塞外草衰时,附近草木枯黄,唯独昭君墓上芳草青青,故古人称之为“青冢”。<br>我去的时候昭君墓前都搭起了蒙古包,穿着粉红色蒙古服饰的姑娘都站在蒙古包的门口,经不住她们的轻声细语的招呼,你就情不自禁地走进了那富丽堂皇的蒙古包。那时候的费用极低,几元钱我就品尝了姑娘亲手奉上的散发着阵阵幽香的奶茶,同时,姑娘还为你献上了一条白色哈达,一会儿就完全陶醉在这迷人的蒙古包中了。<br>那时蒙古族姑娘十分客气也十分淳朴,丝毫没有任何宰客的举动,让我在轻松欢娱中享受着蒙古族的美味,非常开心,至今还记忆犹新。<br>是年,即1993年,中国铁道出版社张显善副社长、丁益民总编辑、发行部李主任相继视察我上海铁路局教材编写室。 1993年中国铁道出版社张副社长在笔者编辑室 1993年中国铁道出版社丁总编在笔者编辑室 1993年中国铁道出版社发行部李主任在笔者编辑室 1993年笔者在内蒙古呼和浩特(王昭君墓,下同) 笔者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万部华严经塔) 笔者在内蒙古呼和浩特(金刚座舍利宝塔) 笔者与蒙古族姑娘在内蒙古呼和浩特(王昭君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