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部门前的那株辣椒树(上)

门吉

<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爆发,父亲所在的沈阳兵工厂被迫南迁。辗转多地,最后落脚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父母亲都是河北人。北方人的口味重,多咸少辣。但入乡随俗,渐渐地,母亲在炒菜时多少会放上一点辣椒。尽管不太辣。但就是这么样的一点点,还是为我后来的人生生活打下了吃辣椒的基础。上高中时吃住在学校,就能与本地的同学一样,吃比较辣的菜了。什么灯笼椒、朝天椒(又称转椒)等,都有所了解。特别是那个朝天椒,小小的、红红的,一串一串的像鞭炮一样,煞是惹眼。但它的辣,我是领教了。可以吃用它炒的菜,但不敢吃它本身。听说过遵义地区生产的辣椒,以绥阳县的名气最大,最辣。但北方人的基因还是决定了我对它的态度:敬而远之。不过,后来的经历,让我的这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发生的变化;也对吃辣椒的“基因说”产生的怀疑。</p> <p class="ql-block">  1961年8月,我投笔从戎,来到驻守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区朱石河乡丁家寨的边防连队当兵。虽说是西双版纳州的平坝较多较大,但丁家寨已处在州的边远山区,离国境线也就三、四公里远。地理、地势条件比平坝地区差的太多!在一片约30多度的大山坡上,上端有一处稍微平坦一点的地方,就是丁家寨,一听名字就知道它是一座汉族村寨,30多户人家,全是茅草房,依山而建。曾随老兵去寨子逛过,发现村民的日子过得还算比较巴适。</p> <p class="ql-block">  还得知,一位姓杨的村民,40多岁,民兵积极分子,经常扛着一杆“铜炮枪”来连队参加“军民联防保边疆”会议。他的那杆“铜炮枪”,原始啊!地地道道的老火药枪!要用它时,先从枪口灌进十多公分深的黑火药,用随枪而配的捅条夯实,然后放进一砣铅巴,再在板机下的火口处放一粒纸火,就可以拿他去打当地常见的马鹿、麂子、野猪甚至老狗熊了。我对他的那杆“铜炮枪”好奇,但老兵们对他议论最多的是他讨得有两个老婆的事,而且都想打探:大、小老婆,加上娃娃,全家七、八口人,相安无事,其乐融融,他是啷格做到的呀 ?</p> <p class="ql-block">  寨子下面两百多公尺处一块稍大的平台上,就是昆明军区边防步兵第十一团三营九连的驻地了。该平台又分三小台:上面的一台是营房,全是平房茅草顶共六栋,每栋三间,其中的四栋每栋各住一个排,一个班一间。一、二、三排再加一个火力排共四个排,各占一栋。另外的两栋,一栋为连部,有会议室、文书室、卫生室以及连级干部的宿舍等。另一栋稍小,为库房。第二台是比标准面积小一点的篮球场。第三台是比篮球场稍大一点的操场,连队的早操就在这里进行。操场旁边一大建筑是厨房和饭堂,饭堂可供全连100多号人同时就餐。听老兵说,这些房舍和设施,都是连队的老兵在前几年用自己的双手建造起来的。但因地处亚热带,气候潮湿,雨水多,白蚂蚁也多,再加之是自己动手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足等原因,因此,营房及其它附属设施损坏较为严重。特别是屋瓦,由于烧制技术不过关,风化损坏的更多。为防漏水,就在房顶上再铺一层茅草。而连队驻地附近最不缺的就是茅草。茅草易腐烂,年年都要割新草来补。到连队的第二年,我就参加了割茅草。那时,没有任何防护意识和防护设施,太阳火辣辣,茅草又划手,苦也! (当然,在九连的四年艰苦磨炼,也算得上是我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它为我后来的成长乃至文学创作等,打下了最初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其时,国家还处在三年困难时期,粮食不足,定量供应。但部队的给养是有保证的,每人每月45斤,大米,面粉各占一定比例。油、肉以及副食品,按规定,地方政府会安排人员和运力,按时、按量送到连队。因此,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所展示的场景,我是亲眼目睹过真实版的现场情景的。不过,不是马帮,而是牛帮。一个驮队,一般由十多头黄牛、三四名“马哥头”组成。铃铛也不是铜铃,而是用当地盛产的粗大的龙竹做的。半节空竹筒,中间吊一根木棍,然后将有节巴的一头朝上,系一条绳索,套在牛脖下。这样,牛驮着货物,行走在山间的羊肠小道上,就会慢悠悠地碰撞出或沉闷、或清脆的咚咚声了。初听,新鲜而神奇;久闻,则亲切而温馨。因为一听到山那边传来的这种声音时,我就知道,又有米面,甚至腊肉、竹荪、老酒等等美食、佳肴运来连队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