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十二个月令《童谣》背后的民间习俗文化,请问你知道多少?

罗东居土

<p class="ql-block">题记:当大家在讨论温州话(方言)是中国,乃至全世界上来讲是最难听懂语言时,我跟朋友们畅谈一下温州“十二月令”童谣和背后的民间习俗文化?</p><p class="ql-block">温州,瓯居海中,古称:东瓯,温州在这一年里面有很丰富且独具特色的习俗,古老而且多姿多彩。有一首童谣唱云:“正月灯;二月鸢;三月麦秆作吹箫;四月四,做做戏;五月五,过重五;六月六,晒霉毒;七月七,巧食喜鹊啄;八月八,月饼馅芝麻;九月九,登高送娘舅;十月末,水冰骨;十一月,吃汤圆;十二月,糖糕印状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正月灯</span></p><p class="ql-block">农历正月,辞旧迎新,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度春节。尤其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的活动最热闹,温州各地方都会举行民间信俗活动,比如五马街上陈设的首饰龙、板凳龙、百鸟灯;宁村所汤和庙前八仙桌上摆赏、状元糕、四季八节供品、各种各样供果、戏剧人物米塑、状元郎等在夜晚灯光映照下格外有氛围,吸引众多市民带着孩子前来赏灯。各式民俗灯艺纷呈辉映,可谓“万家灯火不夜天”。</p><p class="ql-block">农历正月,辞旧迎新,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度春节。尤其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浙南有赏灯习俗。元宵赏灯活动在温州,最迟在唐代就已经盛行。唐代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中记载:永嘉土贡竹丝灯。可见温州的花灯当时就已闻名全国,并被当作贡品。南宋时温州著名学者叶适的诗句:“艾褐家绸阔阔裁,抱孙携子看灯来”,描述的就是当时市民纷至沓来看花灯的热闹情景。</p> <p class="ql-block">明代温州的元宵灯会规模更甚。在当时温州民间灯会时间从正月十三就开始了,十三谓之试灯,十四至十六谓之正灯,十七以后谓之残灯,到了十八才落灯。到了清代,温州元宵灯会更加多姿多彩。在元宵节观灯之夜,温州全城内外,灯火辉煌,人声鼎沸,四乡男女,扶老携幼,赶进城来赏玩花灯。这一天到更许,城门始闭,但南城水门仍然开尺余,小舟整夜可以出入。清代方鼎锐《温州竹枝词》中有首诗描述这一情景:三更灯火映窗栊,宵市居然晓市同。夜禁七城都上锁,轻舟还有水门通。</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月鸢</b></p><p class="ql-block">风筝,温州人习惯叫鸢。农历二月,风和日丽,当地人也会带孩子出去放二月就能放鸢,足见温州四季如春。顾名思义的温州,就是温暖之州的地方。古诗云: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放风筝许多地方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二月二拦街福,挨家挨户把自家稀罕珍品在八仙桌做路供,延绵长街百十里,摆八盘八,供人欣赏。</p><p class="ql-block">农历二月就风和日丽春意盎然,正是孩子们野外放风筝的好时光。现在放风筝也不局限于哪个节候,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远处的街灯。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寓意天高任鸟飞。</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月麦秆作吹箫</b></p><p class="ql-block">阳春三月,正是农家麦子收成时节。孩子们凭着自己灵巧的小手,将晒在路旁的麦秆芯折成一段,放在嘴里当箫吹,居然能吹出悠扬的声音来。这是温州民间的童戏。</p><p class="ql-block">除麦秆吹箫外,三月里还有下面的儿童游戏:</p><p class="ql-block">一、打魔拳。两个人手紧握,脚相抵,打拳似的拉来扯去,用力迫使对方脚先移动或伸手触地,就算赢了。自认为有点力气的男孩子们常常找个空地就开打。魔拳的关键在一个魔字,要讲技巧,要四两拨千斤,力气大不一定就能赢。</p><p class="ql-block">二、捺水牛背。就是体育课里的跳山羊,相当于体操比赛中的跳马项目。只不过水牛代替了器械,那水牛是同伴互相做的。得让别人捺着脊背从头顶跳过去。谁跳不过去或者跳过去时碰到水牛背,接着就得罚做水牛让别人从你身上跳过去。小孩童虽不明了什么是胯下之辱,但轮到当水牛时总是不太甘心。</p><p class="ql-block">三、跳飞机。用滑石在地面画十一个格子,看起来像飞机。拿一只沙包,按顺序从第一格掼起,直到第十二格。沙包落到格子里,要踮着一只脚蹿到邻近的格子,手不沾地捡起沙包后,一脚脚蹿回来,再站在机头外将沙包掼向下一个格子。这还是锻炼身体的好方法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月四做做戏</b></p><p class="ql-block">农家最闲是四月,社戏登台了。孩子们也最喜欢跟随大人去看戏,凑热闹,以前生活条件不是很好,能吃甘蔗,熟豆之类小吃。那做些什么戏呢?有永昆、瓯剧、木偶戏等。</p><p class="ql-block">在瑞安、平阳、温州市区等地,流行一种特殊的曲艺形式,叫温州鼓词。历代相传,因多系瞽者以此为业,亦称盲词。温州鼓词按演唱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大词,也称娘娘词。新中国成立前大都在庙宇中演唱。唱大词时,擂大鼓,敲大锣,曲调高亢、粗犷,比较原始。其主要词目为《陈十四娘娘》,唱陈十四学法灭妖的故事,可以连唱几昼夜。一种叫平词,演唱以传书、小说编成的词目。乡间凡逢红白喜事,或款待客人,或因争端认错等,总喜欢邀请鼓词艺人在村头巷尾,晒谷场作场地演唱,多则连台数日,少则一夜即止。</p><p class="ql-block">温州的曲艺还有很多,如弹词、花鼓、龙船、说书、快板、对歌等等。因此在这个时节,剧团都会纷纷下乡演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月五过重五</b></p><p class="ql-block">农历五月初五是民间传统的端午节,温州人俗称重五日。民间过节,不仅要吃粽子、吃鸡蛋、插菖蒲,用艾草、菖蒲浸泡的水沐浴,用雄黄防五毒,雄黄点额头。人们会在房前屋后洒石灰、雄黄等物品防止害虫,会用五彩线扎在小孩子手上,并称之为长命缕,有蛋碰蛋游戏。还有一项非常热闹的活动,就是划龙舟比赛。</p><p class="ql-block">温州龙舟按惯例,船上称一槽为三十六人,称之为三十六香官(俗称伤官老儿)。龙舟下水不叫下水,而叫上水,龙舟归来叫收香。龙舟从初一划到初十,整整十天,都结束了,叫散河。最后龙舟要翻转过来,背朝天放回。</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六月六晒霉毒</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些地方称六月六</span>洗垢蹉,这一天是人们洗头、洗浴的最好时光。又因为农历六月份日照时间最长,老百姓纷纷把去年底过冬的棉被拿出来晒太阳,防止发霉。也有家藏晒书,寺庙翻经等活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七月七巧食喜鹊啄</b></p><p class="ql-block">农历七月初七,是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这一天,温州家家户户都有吃巧食的习俗,而且把巧食放在屋脊上,让喜鹊来啄,以此来纪念鹊桥会。</p><p class="ql-block">七月七的巧食是面粉做的,外面有一层芝麻。快到这个节日时,母亲会买好一包一包的巧食分给已经出嫁的女儿。温州人好吃,俚语说吃饭大如王。</p><p class="ql-block">现在年轻人,认为这一天为中国情人节,会互赠礼物庆祝。</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八月八月饼馅芝麻</b></p><p class="ql-block">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在外的亲人都千方百计回家过节,而家人都要早一个星期把芝麻月饼做好,等待合家团聚,边吃月饼边赏月。</p><p class="ql-block">明朝万历《温州府志》中有温州人如何过中秋节的最早记载。另外明朝永嘉人姜准在《歧海琐谈》中说,中秋夜办酒肴赏月,贫窭也然,不因雨阻,倾城男女往双门(即今朔门)观潮。可见至迟在明朝,温州人过中秋节的独特习俗已经成型,且相当盛行。</p><p class="ql-block">旧时温州的月饼分大月、三锦、空心饼三种,大月没馅,一尺圆径,专用于祭月赏月;三锦是内含饴糖、瓜子等物的香酥饼;空心饼是中空的外面稍裹些芝麻的白色小饼。</p><p class="ql-block">送节也是温州过中秋所独有的:女婿给丈人送鸭、肉、豆糕等,丈人以三锦、粉干、梨等做回礼。</p><p class="ql-block">而作为重头戏的吃团圆酒,全家人不管分开多远都会在中秋那天赶回来团聚,先吃饭,再围坐在院子里边赏月边谈天,大人会给孩子们讲嫦娥奔月等故事,最后切开大月分食。此外,过去温州人还有登山观月、泛舟赏月、观潮看月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九月九,登高送娘舅</b></p><p class="ql-block">九月九是重阳节,是象征老人幸福、长寿、安康的节日。九月九,长长久久的意思,所以也是现代“老人节”,有些地方上村委会组织或老人组织了摆起酒席,分老人红包。明代,温州登高之俗已很盛行。明姜准《岐海琐谈》中载重阳,俱往登高。当时,温州有九座山,分布在温州城内各处,有大九山和小九山之称。有重九登高,联袂登九斗诸之巅之说。</p><p class="ql-block">温州有句谚语:九月九登糕上捣臼。重阳节这天,温州人有吃重阳糕的习俗。据清光绪《永嘉县志》载:重阳,揉粉炊糕,以馈亲戚小儿,名曰登糕。此糕用米粉加糖,或放在石臼中舂软或揉成扁平体,并在鏊中蒸烤而成,俗称登糕盘儿。再用大小圆糕垒成塔状,糕上还插着纸糊的小牌楼和米塑人物,以作装饰。有些老人、妇女、小孩,在节日里不去登山,在家中吃块登糕。民间认为:吃了登糕,不去登高,也可消灾,同时,也寓步步登高之意。因此,登糕因谐音也叫登高。该日,温州各城镇的糕饼铺专门制作登糕出售,以供应节日市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十月末水冰骨</b></p><p class="ql-block">农历十月底开始刮西风,手伸到水里已经有刺骨的感觉了。有人说中国有两个地方气候最好。一个是台湾的恒春,另一个地方就是我们温州。从地名字面上就可以看出这点。温州的温暖舒适期(10~28℃)每年长达9个月,出现时数可达3500小时,占全年总时数的75%。全年大于0℃活动积温约5250℃,无霜期275天,是全省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农历十月份开始这段时间多为阴天,感觉冷飕飕的,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开始了,河面上结霜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十一月吃汤圆</b></p><p class="ql-block">农历十一月迎来冬至,温州人又叫冬节,温州人历来有吃汤圆、吃麻糍的习惯。汤圆吃过又大一岁了。而在温州各县,相关的习俗似乎有所不同。瑞安、乐清方志中的记载大同小异。乐清有“官府士绅相贺,作粉圆献之祖先”。瑞安有“粉糯米为丸,又炊黍为糍,以享先充馈”。《永嘉县志》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可见制作汤圆已经约定俗成。民间称,在这一天吃了汤圆之后,就算长了一岁。这是为什么呢?上古的夏代以今农历一月为正月,周代则以今农历十二月为正月,因此冬至这一天,也就是当年的“元旦”。</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十二月糖糕印状元</b></p><p class="ql-block">农历十二月,温州家家户户都忙着炊松糕,捣年糕。年糕有水浸糕(白色)和红糖糕,以前条件好人家泡了上百斤水浸糕,吃到清明,红糖糕过新年。家家户户红糖糕专门做了印着状元、寿星等吉祥图案的糖糕,新年拜年,赠送给亲戚邻里,互讨吉祥。除夕是温州人非常重视的节日。当晚合家同堂,摆酒聚餐,开怀畅饮,称分岁酒。吃分岁酒,意即新旧岁由此夜而分。这餐饭不论贫富,都要尽量办得丰盛些。温州人很讲究吃分岁酒。吃时最讲究吉祥。一般席上用十只朱砂高脚红碗,盛着十样冷菜,叫十全。其中除鸡、肉外,要有落花生(寓意生子)、柑橘(寓意大吉大利)、鲤鱼(寓意跳龙门)、豆腐(寓意家门清洁)等,而且每碗必须要有一块切成薄片的圆形的红萝卜头盖在顶端,以示讨彩。此外,中间上的大菜中,决不能少了芋和鱼。温州方言,芋的谐音为余和裕,意思是说,吃了芋头,会使人明年家庭收支有余,步步富裕。吃鱼,也是象征年年有余之意。席上第一个菜一定要是年糕,年年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