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塞西,即塞尔维亚西部。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我的印象,“别样”,抑或是最贴切的了。</p><p class="ql-block"> 在那里,虽然未见奇绝的自然景观;却时时感受着其独特的人文风情。以至回望,依旧觉得意趣满满。仿佛聆听一曲美妙的旋律,即使结束了仍余音缭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结束了贝尔格莱德的游程后,我一路向西,前往塞尔维亚与波斯尼亚边境的兹拉蒂博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山路盘旋,雨雪飘飘。绕过无数个发卡弯,小车行驶近4小时,终于抵达了目的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脚下的路,因雨雪变得泥泞不堪。 而车轮滑过处,无不似一幅幅悦目赏心的画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奇思妙想的沙尔甘8字线</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argan8字线铁路,始建于1921年,全长15.5公里,曾用于连接贝尔格莱德、萨拉热窝、杜布罗夫尼克,直至1974年,它仍是塞尔维亚的主要运输干线。之后,重启了部分路段,并被改造成旅游铁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其中一段路轨连续打了两个圈,从高处看,恰好是一个“8”字,因此称作Sargan8。</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整个运行线路共需穿越10座桥、22条隧道,全程约两个半小时。让坐车的观光者尽情呼吸新鲜的空气的同时,将优美宁静的山区自然美景尽收眼底,堪称一次奇妙的绿野仙踪之旅。</p><p class="ql-block"> 可惜,我未坐成。因为我是12月份到的那里,按规定,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3月,小火车停运,4月之后,才会继续开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说,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铁路轨距采用1435mm的标准轨距。俄罗斯、蒙古等国家使用1520mm的“宽轨”。而只要两根铁轨之间的距离小于1435mm,便是通常意义上的窄轨了,Sargan8就是采用了窄轨。</p><p class="ql-block"> 即便是窄轨,彼此间亦千差万别。比如日本铁道的轨距多为1067mm,这使它看上去仍比Sargan8线的铁路要宽许多。据目测,Sargan8线的轨距只有762mm。</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般而言,窄轨铁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不及准轨铁路,难以想象,当初修筑这条铁路时是何等的惊心动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史如云烟,百年似转瞬。眼前的观光线Sargan8,据史料记载是当年波塞铁路(贝尔格莱德—萨拉热窝)中施工技术最为复杂,难度也最大的那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波黑区段的9公里不在话下,贝尔格莱德到乌日策的平原铁路也好说,而在兹拉蒂博尔的Sargan山,火车要在短时间内迅速爬升近400米的山坡,这对百年前的蒸汽动力而言,就算拼足老命地加水加煤,自身的功率难以使其逾越那宛若天梯般的垂直距离。</p><p class="ql-block"> 在愁绪上了所有设计者的心头之际,一位天才工程师想出了一个天马行空般的解决方案,即修筑一条8字形绕山铁路。</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南斯拉夫政府通过了这一提案,Sargan山上的8字形铁路,从此便蜿蜒在了波塞边境。因为经过8字形的路径不断盘山,缓缓爬升中,以伸展延长的铁道线,攻克了直线上升时难以逾越的坡度,列车终于能够顺利跨越Sargan山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若非亲眼所见,我真的难以想象,一节罗马尼亚生产的绿色柴油火车头,拖着几节墨绿色的木制观光车厢,在狭窄轨距的铁道上翻山越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座建筑别具特色,听说是博物馆。馆内有根据铁轨形状建饰成的8字形轨道模样的天花板,以及早年的火车、乘客和工作人员的照片。我未入内,因为那日不知何故大门始终关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远山苍翠,我在铁轨的边上,回望这条充满历史与人文情怀的铁道线,不仅让我饱览了宁静幽美的自然景色,还感受到了厚重独特的铁路文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出沙尔甘8字线站台,回头望去,建在半山腰的火车站,一排排木头造的房子,矗立在其身后的小山上,说实话,那会儿真感觉自己误入了库斯图里卡的木头村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如梦似幻的木头村</i></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离开沙尔甘8字铁路起点站,不一会儿,便到了木头村。站在村口举目远望,远处,翠岭环谷,云雾缭绕,散落在山间的红顶村舍若隐若现,感觉梦里的乌托邦照进了现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塞语中,Drvengrad有木头城的意思。而在我看来,说城似乎有些大;或许叫木头村更为确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木头村,并不是一处自然村落,它是塞尔维亚著名导演库斯图里卡,为了拍摄《生命是个奇迹》而一手打造的梦幻之地。在这里,游者可以感受到超现实的乐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出生于萨拉勒窝的塞尔维亚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是一位相当有创造力的导演,他曾经两度夺得戛纳影展金棕榈奖,也获得了法国艺术及文学勋章。</p><p class="ql-block"> 他曾说过:“战争期间,我失去了我的城市(萨拉勒窝)。这就是为什么我希望建立自己的村庄……”</p><p class="ql-block">“我将在那里组织研讨会,为那些想学习如何制作电影、音乐、陶瓷、绘画的人服务。它是我生活的地方,也是一些人能够不时来的地方。当然会有其他居民来工作。我梦想有一个开放的,充满了文化多样性又保持了传统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靠近波黑边境的木头村,位于兹拉蒂博尔北部附近的一个小山镇。</p><p class="ql-block"> 这个地区盛产松木,从前当地的农家民居都用木材建造房屋。木头村里的建筑,就是采用了塞尔维亚农家的传统建筑风格,其中大部分都是库斯图里卡从塞尔维亚各地收集而来,经过改良后再投入建造使用。据说,木头村曾获得欧洲建筑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木头村面积虽不大,却一应俱全。这里有教堂、影院、图书馆;还有酒吧、餐厅、医院和旅馆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整个木头村,从地面到房屋,甚至桌椅板凳及道路,全部用木头建成并以色彩缤纷的油画装饰。村子里还有形态各异的雕塑,木屋内的家具更是用花儿点缀,充满情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因为库斯图里卡带来艺术气质和影响力,自2008年始,每年都会举办国际电影和音乐节,每当那时,都会展示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和音乐;年轻的电影制作人和学生们可以在这里与著名的演员和导演见面。并且电影节还强调坚持电影制作的独立性与创作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没有红毯环节,这里却成为了许多艺术爱好者的朝圣之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徜徉于木头村的小道上,如梦似幻,可以说,这里真是一个远离现实烦扰的好地方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小的教堂迷你又迷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木头村的房屋,凸现着塞尔维亚传统建筑的风格,简朴实用,两层的房子,楼梯往往在室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些房子有属于自己的画或艺术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而图中的小车,可不是玩具哦!这里有许多经典款式的汽车,感觉还可以开,若能体验一番就好了,可惜,还是错过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时值冬季,在山上又遇雨天,体感还是蛮冷的。此时,进入室内,喝一杯热咖啡,感觉真的很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袅袅云雾,幽幽鸟鸣。伫立山巅眺望远方的群山,不禁令我心生感慨:在这片命途多舛的土地上,有先祖留下来的荣光,也有战争带来的灾难,更有无处安放的乡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默默的群山,依旧肩并肩地靠在一起,却不再属于同一个国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难怪生于萨拉勒窝的塞尔维亚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会说:在别人眼中,这里平淡无奇,可在我眼中,这里的时光无限美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坚韧不倒的河中小屋</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木头村的匆匆一瞥之后,按行程,我将前往名声在外的河中小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塞尔维亚最出名的景点,就属“河中小屋”了。何以见得呢?莫非源于图中的小木屋,2012年8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曾刊出过?英国《每日邮报》也曾亮过相?</p><p class="ql-block"> 也许,这些于河中小屋很重要。不过我以为,少了故事,河中小屋抑或仅是一幅美妙的图片;真正打动人心的则是河中小屋背后的故事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河中小屋,位于塞尔维亚西部Bajina Basta镇上的德里纳河(Drina River)中。</p><p class="ql-block"> 我抵达河中小屋的时候,阴雨渐渐停歇,沿着泥泞的小路来到河边,只见青山环绕,河水泛绿,河中小屋遗世而独立地伫立于河面。当下的情景,宛若置身于恬静清丽的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誉为“生命之河”的德里纳河,就因为诺贝尔奖得主伊沃•安德里奇的著作《德里纳河上的桥》,世人皆知。而河中小屋的诞生,让德里纳河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到夏天,德里纳河都是孩子们的天堂。河里有一块巨大的礁石,当孩子们累了的时候,他们就爬上去休息。</p><p class="ql-block"> 1968年,两名少年突发奇想,打算在这礁石上搭建一间小木屋,作为在河中的休息基地。</p><p class="ql-block"> 于是,两人像小鸟筑巢般地慢慢凑齐木屋所需的材料,并从岸边运到河中的礁石上,而大块的材料则在上游组装完成后,让其顺流飘到那基石上。经过一年的努力,小木屋建成了。尽管简陋,少年心中的成就感却是非凡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幸的是,德里纳河每年都会发洪水,每当下雨的时候,德里纳河水流湍急,水位上涨,整个小木屋有近一半会被浸泡在河中,因此,初代的小屋,没有坚持多久,就被毁于一次洪灾之中。</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两名塞尔维亚少年没有向大自然屈服,屡毁屡建。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小屋被毁坏了六次,却又六次被重建,今天我们看到的小屋,已经是第七代了。</p><p class="ql-block"> 据说,小木屋外的泳圈上,有一组数字“1968—2011”,这便是初代小屋与现代小屋的建成年份。由此,不少人把小屋视为“塞尔维亚精神”。</p><p class="ql-block"> 多次重建不倒的河中小屋,历次浴火重生的塞尔维亚,在我眼里,它们的顽强坚韧的精神之体现,是何其相似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参与小屋建设和维护中的一个小伙伴的舅舅是一位名人,尤其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那就是带领中国足球队历史性地进入世界杯决赛圈的名帅—博拉•米卢蒂诺维奇,对,就是那米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世事,竟是如此奇妙,如同影视剧一般的剧情令人屏息,谁能想到,河中小屋的背后,有如此丰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如今,少年们也已经老了,惟有小屋还静静地站在河中,继续书写着德里纳河的历史与美丽。</p><p class="ql-block"> 由于是私人房产,所以没有主人的邀请是不可入内的。不过听说小木屋的主人友好和好客,如果有缘分,他们会让你坐在船上,亲自带你去小屋看看。遗憾的是,我只能在河边远望遐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旅途中最幸运的莫过于每到一地是晴天。此程,我还算运气。起初遇上雪花飘飘,随后又阴雨绵绵,而最后到达河中小屋时,终于雨止阳光偶尔露了一下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漫步于德里纳河边,远处,云层带领光影,在青青的山峦、密密的松林和潺潺的河水间不断地变幻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沙尔甘8字线到木头村,直至河中小屋,一路体味,一路感叹,塞尔维亚西部,不知道还有多少我不曾观览的美妙风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觉得,一段有意义的旅程,总会有所收获的。果然,在塞尔维亚西部,我不仅领略了其别样的人文风情,也聆听了那铁路、那木头村、那河中小屋富有深意的故事。虽然,我带不走任何东西,却可以留下美好的回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