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90年代中期以前,汉口单洞门前进四路旁有一条东民巷。说是巷,其实是条小街,宽五六米,长一二百米,两边都是老旧低矮平房,与自治街相通。随着城市建设和老城改造的推进,单洞门早已了无踪影,轨道交通1号线(轻轨)从这里经过;而东民巷亦无迹可寻,为一栋栋高楼所充斥。然而,曾经的东民巷29号和往事,留给我的记忆却是如此清晰。</p><p class="ql-block">1960年春,我考上了新开办的武汉给排水专科学校(位于汉口渣甸路),在新同学聚会上,认识了刘全照,他小我两岁,不一个班;刘全照衣着朴素,言语不多,为人厚道,与我很谈得来。他家住“铁路里”前进四路东民巷29号,我家在“铁路外”精武左路“河南棚子”(昔时那一带贫民窟的俚称),相隔一条里把长的单洞路,于是上下学常结伴而行,遂成好友。</p><p class="ql-block">刘全照小时在老家汉川乡下,解放那年5岁跟祖毌来汉口。父亲踩三轮车(我叫他刘叔),母亲是居委会干部(本名朱红英,我称其刘婶),都是共产党员;有个弟弟小名叫“祸害”,妹妹玉红当时才两三岁。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他学习勤奋,富于上进心正义感,看不惯少数同学比吃穿讲排场,听不得一些低俗下流的言谈。不料几个月后他得了一种什么病,人瘦的“脱了形”,无奈只能退学。经治疗病好了,通过街里安排到一家粮店当会计,我俩见面的机会就少了。</p><p class="ql-block">那时我父亲在江汉钉丝绳厂做工,一家六七口人全靠他挣的四十几块钱维持,生活艰难,住房窄小。有时黄陂乡下舅舅来了要过夜,我就得穿过单洞门去东民巷29号刘全照家借宿。单洞门是京汉铁路汉口闹市段的一处钢筋混凝土涵洞,长约20米,人车共行,熙熙攘攘,远近闻名。</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1990年代末期的单洞门旧照(源自网络)。正前方为1996年建成营业的天安大酒店。轨道交通1号线(轻轨)工程于2000年12月开工后,单洞门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东民巷29号是刘全照家的祖产,板壁平房,堂屋很小,摆放着春台和方桌,春台上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牌位;左边是正房,为其父母弟妹居室;右边是灶房,一侧搭暗楼,木梯上下,是刘全照歇息之所,也是我借宿之处。这暗楼也太矮太小了,一踮脚头就挨到木桁架,一抬手就碰到屋面瓦(那种陶土小青瓦),板壁墙旧得发黑,散发着气味,靠墙搁一张床,旁置小桌和板凳,挤得难以转身,走起路来楼板嘎吱作响,连电灯也没有,条件虽然蛮差,但我却很喜欢这里。在昏暗的清油灯下,我与刘全照或看书或咵天,夜深了才和衣而卧。</p><p class="ql-block">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粮食限量凭票供应,学生每月29斤,副食品又少,时常吃不饱肚子。刘全照刚上班不久,才挣二十几块钱,他知道我缺钱用又怕我挨饿,便不时寻机见面,每次接济一两块钱几斤粮票。这真是雪中送炭!开始我有顾虑不愿意要。他把钱和粮票硬塞到我手里,深情地说拿着吧,这是朋友的一点心意,只是太少了。</p> <p class="ql-block">现在,多数年轻人都沒见过粮票,不知道粮票的历史存在及其在票证年代的重要性。我国使用粮票始于1955年直至1993年,长达38年,购买粮食及其制成品一律凭粮票。三年困难时期能济人以钱粮(票),是让受惠者感恩铭记的大善举。</p> <p class="ql-block">转眼到了1961年夏,经济形势更加严峻,开办仅一年的武汉给排水专科学校奉命撤销,城市户口学生转入武昌马房山武汉城建学院继续就读,农村来的学生则一律回农村,于是我来到了马坊山。城建学院环境不错正好读书。到了休息日回家,为了节省几个车钱,我就从武珞路经大东门走民主路,在汉阳门(码头)花八分钱乘渡轮,斜穿长江到汉口王家巷登岸,再沿民生路前进四路过单洞门,至少要两小时才能到家。秋天的校园格外温馨。这天下课后意外收到一封信,落款是汉口东民巷29号,刘全照来信了,我感到诧异,有什么事呢?拆开信,一张纸写了几句话:前几天去你家,才知道你有两个星期沒回来了,你父亲很生气。我知道你的心事(不想看到家里困顿)。好在困难不会太久了。信中夹着一张三元纸币和几斤粮票。看完信我心潮难平,眼眶湿润了。</p> <p class="ql-block">那种浅绿色的三元人民币,我记得很清楚,但不久市面上就看不到了,以至于多年后竟怀疑它是否有过存在。盖因为三元面值纸币(下图,源自网络)流通时间很短(1955年3月1日首次发行,1964年5月13日停止流通)。</p> <p class="ql-block">再有几个月我就毕业了。刘全照利用休息日来马房山,约我去游东湖。他说你们准备终考和毕业设计,够紧张的,放松一下吧!那天,我们环东湖玩了一圈,在听涛酒家吃的午饭,还划了船,他用了不少钱。</p> <p class="ql-block">城建学院是工科院校。当时压缩基建大上石油。毕业分配方案公布了,我和三个同学分到辽宁抚顺石油部一公司(央企)。行前,特去东民巷29号向刘全照告别,将一把半月式二胡和一套24卷《饮冰室文集》留赠于他。二胡原是在乐器店买的处理品(琴筒蛇皮裂纹),我请“河南棚子”制琴匠人(邻居)修好,已拉了5年;书是攒钱在交通路古旧书店买的。刘全照说,两样都是你的心爱之物,我先收下,就算替你保管;等你回来了,想拉想看再来要。你就要远走高飞了,别时容易见时难,我们去照张相吧!于是便有了这张照片,留下了青春、友谊和惜别之情。</p> <p class="ql-block">去抚顺须经北京中转。那时从武汉坐火车去北京最快也得20个小时。我们头一回到首都,心里都很激动,首先去看天安门并留影,我还买了一枚小纪念章……回到住处,即忙写信并附上纪念章,寄往汉口东民巷29号,向远在江城近在咫尺的挚友报告行踪和京城观感。十多天后,我在抚顺收到了刘全照的来信,字里行间流露着羡慕和思念。</p> <p class="ql-block">再次收到刘全照来信,已是第二年秋天,所附照片上有茶庵岭1964.9.22.字样。茶庵岭属蒲圻县(今赤壁市)。农村简陋的房屋和桌凳,泥墙上挂着一排帐表。刘全照一手压着帐簿,一手把拉算盘,像是在统计做帐,活脱脱一个农民。他本来在汉口的粮店做事,怎么来这里了?原来因工作差错拒不接受批评和领导闹翻了,遭父母埋怨,一气之下跑来茶庵岭当上了生产队核算员。看完信,我只有叹息。</p> <p class="ql-block">基建单位流动性強。此后上十年,我从抚顺到山东淄博再到河南洛阳,每到一个新地方,哪怕工作再忙,都要致信刘全照,可他从不回信,关系就渐渐疏远了;只有回汉探亲,才好不容易见一次面。他的工作不很顺利,年过三十还未成家。刘婶对我说了实话,全照不给你回信,甚至躲着不愿见你,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混的不好。</p><p class="ql-block">1976年春节我在汉休假,2月2日正月初三,我和爱人带着孩子去会刘全照,还说这回一定要好好拉拉家常。来到东民巷29号,门口静得出奇,气氛有些异样。进了屋,只有刘婶在家;见我们来了,她顿时眼涙汪汪,口中喃喃地说,全照走了,走十几天了,他不该这么年轻就走了……说着说着泣不成声。</p><p class="ql-block">1月18日乙卯年腊月十八,刘全照下班后去同事家喝酒,从晚7点喝到10点,酩酊大醉。同事用车送回家中,昏睡一夜不省人事,次晨死于送医途中,生命定格于32岁。</p><p class="ql-block">真是太意外太不幸了!听罢刘婶述说,我心情无比沉重,悲痛不已。</p><p class="ql-block">过了几年,刘婶病故,刘叔就去了阳新跟小儿子“祸害”一起生活,东民巷29号老屋则由玉红撑着。</p><p class="ql-block">又过了几年,老城改造成片拆迁,东民巷29号随整条街消失而成为历史,玉红搬去了哪里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附录】</p><p class="ql-block">1976年3月刘全照去世60天之际,写下的6000字悼文手稿(12页第5页)。时在洛阳关林(工作单位石油部第一工程公司驻地)。手稿尘封46年之久,今据以改写成网文推出。</p> <p class="ql-block">2022年5月27日,踏访前进四路等地欲寻东民巷旧迹。这一带早已改天换地,成为气势宏伟的现代新城区。手机拍下几张照片作阅读参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