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自从看了《北京胡同志》(上下)这本书以后,一直想到史家胡同遛一遛,到史家胡同博物馆看一看,今天正好有空就满足了自己的这个心愿。这条胡同之所以名气大是因为有许多的名人居住过这里,像傅作义、章士钊、凌叔华、臧克家、艾青等,人艺宿舍大院、全国妇联还有史家胡同小学……</p><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全长也就700米,史家胡同24号是史家胡同博物馆的地址,不同时期在这里居住过十多位名人中,最有名的便是民国三大才女之一的凌叔华。这里就是她与各界名流聚会交流的的场所。在史家胡同24号里,还能看到些我记忆中的老物件,我把它们拍下来,您看看是不是也能勾起您的许多回忆!</p> <p class="ql-block">因为我在北京生北京长,对北京的胡同情有独钟,特别是退休后对胡同的历史感兴趣,它的历史和现在北京城一样久远,现在的北京旧城是以元大都为基础修建的。按照流行的说法“胡同”就是有水井的宅居巷子,元大都时已经出现了“火巷”和“胡同”,巷为街两旁较窄的街道,“火巷”应该是防火用的通道。元大都城内皇城以外的南北走向的街称为“经”,东西走向的街称为“纬”。经、纬交织,脉络分明。</p><p class="ql-block">据《北京胡同志》里记载,1949年北京旧城胡同共有3073条,其中东城区823条,西城区939条,崇文区621条,宣武区690条;到了2003年北京旧城区胡同就剩下了1559条,其中东城区492条,西城区469条,崇文区203条,宣武区395条,据说到现在旧城区胡同仅剩下不到一千条……</p> <p class="ql-block">一个城市的灵魂在于文化。老北京的街巷胡同和四合院,不仅构成了昔日城的格局和建筑群落,而且承载着古都和历史名城的文化底蕴。这些承载,体现在古老的胡同里,体现在古香古色四合院内,体现在门楼、雕花、门墩、影壁、上马石、拴马桩、泰山石敢当的造型和内涵里,还体现在胡同话语、胡同货声、岁时习俗、礼仪习俗、生活娱乐习俗、饮食习俗及胡同诗文、歌谣、楹联和扁额上。四合院内的夹竹桃、葡萄架、石榴树、枣树、大鱼缸以及飞翔在屋顶上的鸽群,汇成了一幅老北京的风俗图;街巷胡同的掌故、传说和曾经发生的事件,把老北京的神魂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