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曾经有过18年军旅生涯的我,每逢建军节来临,总是思绪万千、心潮澎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是我从军五十周年。也许是在军营曾经从事十多年电影放映、电视教学片创作的缘故,此刻,脑海里犹如电影电视一样,以镜头语言的特殊方式,一个镜头接一个镜头地回放着18年的军旅往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2年,我满怀报国热情,踏上从军路,来到革命摇篮井冈山,实现了从军梦。1973年,原南昌步兵学校复办,改名为福州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我幸运地从野战部队调到军政干部学校。在这所军校整整奋斗十七年,直至1990年转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在这万众向往的革命圣地、军旗升起的英雄城市服役十七年,是我一生的荣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回想起那经历丰富的18年军旅生涯,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段使我终身受益的“当兵历史”,使我从不喑世事的农村娃走向成熟,让我学有所进、事有所成,成长为一个身体好、意志坚、不怕苦、不畏难、有思想、敢担当、能作为的健康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说到这里,自然想起军旅词、曲作家李峰、印青共同创作的军旅歌曲《当兵的历史》:“十八岁十八岁,我参军到部队……自从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懊悔……”。其实,有了当兵历史,不仅是不懊悔,而是给了我一抹人生的光辉,打心眼里庆幸人生有这样宝贵的经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五十过去了,我也由意气风发、充满活力的解放军战士,变成古稀老人。如今,戴着“优”色眼镜回眸自己的军旅生涯,一切都是非常的美好,心中激荡着四个字:</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感恩军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感恩军旅把我由“泥”淬炼成“陶”。</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敬佩军人、向往军旅的我,从小就有从军梦,立志参军报国。由于“9.13”事件,1971年底没有征兵。1972年底征兵时,我已经19岁了,报名应征,体检合格,一个农村娃变成了光荣的解放军战士。经过大熔炉的淬炼,历任战士、放映员、电影组长、宣传干事、副教导员、军校教官等职,成为一名职业军人。参军入伍,我人生的“成长模式”迅速打开。有人说,当过兵,就像泥土经过高温淬炼变成陶。泥土可以捏成形态各异的艺术品,可以彩绘得很漂亮,但遇压立刻变形或粉碎;而陶因为经过高温淬炼,质地变得坚硬,哪怕打破,其颗粒还是坚硬的。18年军旅淬炼,使我变成了陶,这是最值得感恩和庆幸的。</span></p> <p class="ql-block"> 1972年12月入伍的我,是个满脸稚嫩憨厚的农村“泥”娃。图为新兵连集训时,在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下、军史上著名的“三湾改编”地址、三湾村榕树下留影。</p> <p class="ql-block">1977年,福州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更名为福州军区步兵学校,时任电影组长。</p> <p class="ql-block">1983年,福州军区南昌步兵学校更名为南昌陆军学院,时任学院宣传处宣传干事。</p> <p class="ql-block">1985年参加南京军区“一五普法”教员培训时,在南京中山陵留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感恩军旅为我创造提升学识、学历的机会</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我初一课程尚未学完,众所周知的原因,全国学校停课了,儿时的大学梦随之而碎。后来,就近读了两年农业中学,带着初中毕业的文化程度参军。当时的农村兵有这文化程度,算是有文化的兵。但是,我并没有满足,利用休息日等闲暇时间,自习高中文化课,参加军校中专学历班学习之后,又报考了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中文专业,被录取后学习三年,获得大专学历。1985年,领导推荐我去南京军区政治学院读本科,可以免试入学,由于个人原因,我主动放弃了这个宝贵的深造机会,后来,我曾为此深感后悔。</span></p> <p class="ql-block">1984年在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时</p> <p class="ql-block">在南昌时,与好兄弟、好战友王志敏,带着儿子在南昌八一广场留影。右为本文作者。</p> <p class="ql-block">1986年驻赣部队学员,在江西师范大学毕业典礼的集体合影。</p> <p class="ql-block">江西师范大学颁发的毕业证书</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感恩军旅生涯培育了我拿得出手的业务专长</b></p> <p class="ql-block"> 18年的军旅生涯,幸运星常常不经意间降临与光顾。新兵集训分配到野战部队89师炮团三营八连,不足一年时间,被林彪砍掉的原南昌步兵学校恢复,改名福州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入伍不满一年的我,被调到军校当勤务兵。又不足一年,军校电影组需要一名放映员,时任宣传处姜兴业处长亲自下连队考察,我在被连队推荐的三名竞争者中考核综合成绩第一,幸运之星再次眷顾,顺利调到机关当放映员。两年之后,我的前任领导拟升任重要岗位,他极力向组织推荐我接班,顺利提干。后来任宣传处宣传干事,到学员队任副政治教导员,1987年调回机关任电教中心教官,主要从事电视教学片的创作、拍摄与编辑。此时,又遇叶伟元和李豫生两位恩师,他们毫不保留的向我传授电视文稿创作、拍摄、后期编辑等业务知识和技能。1988年,因电教中心被划归文职编制,未授军衔,有些遗憾。但得失相伴,焉知祸福。我觉得,军衔固然是荣誉,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样是现代化强军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对于个人来说,对未来的发展更为重要。转业到地方工作,证明了我的想法是正确的。</p> <p class="ql-block">任电教组长时播音员兼放映员付志敏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的“三华”放映员,罗义华(右)、李忠华(中)、肖有华在互相交流工作体会。罗义华是我的得力干将,是老兵,他经常这样传帮带。</p> <p class="ql-block">1983年卸任电影组长时,与继任者姜方保(后任某团级单位政委)合影。</p> <p class="ql-block">1987年在南昌陆军学院(之前为福州军区军政干部学校、福州军区南昌步兵学校)二大队12队任副政治教导员时,与队长、教导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在南昌陆军学院电教中心拍摄电视教学片。</p> <p class="ql-block">1988年,与恩师叶伟元合作,拍摄《南昌陆军学院简介》,此专题片系为精简军队院校而拍摄,目的是为军委提供决策参考,小平同志亲自观看后,签定保留南昌陆军学院。</p> <p class="ql-block">这是军旅生涯中的部分技术证、学历证、身份证等。</p> <p class="ql-block">图为转业后从事新闻工作时的现场采访。</p> <p class="ql-block">凭在部队所学知识和技能,转业到地方工作发挥了专长,取得满意的成绩。这是我创作的新闻短消息作品,在1994年度厦门市、福建省和全国三级送评作品评选中,均获得一等奖。</p> <p class="ql-block">《中国经济时报》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报刊。由于工作成绩突出,1995年被该报社评为优秀特约驻地记者。</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感恩军旅生涯让我与战友们结下兄弟姐妹般情谊</b></p> <p class="ql-block"> 这是南昌陆军学院宣传处战友合影。照片中多数战友1973—1990年间在宣传处工作过。我们在朋友圈建了一个微信群,战友们让我取个群名,我想,绿色代表军装与军营,绿色象征生机与活力,我们在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在南昌陆军学院宣传处结下的战友情谊,愿我们的群永葆绿色,永远生机勃勃。因此,我建议起群名为“绿色情缘”,战友们一致同意。我们曾经于2015年和2018年分别组织在南昌和青岛聚会,战友们转业后分布在祖国各地,有的战友年龄差20多岁,有的战友30年未曾见面,照片中的战友们都非常珍惜这份感情,如期赴会,畅叙战友情。</p> <p class="ql-block">这是曾经在军校图书馆和电影组的战友们,上图为1978年拍摄,下图为40年后在青岛聚会时同机位合影。后排左二为本文作者。</p> <p class="ql-block">这是军校电影组鼎盛时期,八名青年帅锅组成一个篮球队,曾经战胜过一百多名学员队组成的篮球队,想起来很开心。图中我(前排左二)的左侧北京兵史黎殷,右侧罗义华,都非常优秀,经组织考察已进入提干相关程序,因军队干部制度改革,上级通知暂停提干,埋没了两位优秀人才,真可惜。</p> <p class="ql-block">难忘战友林国定大姐(图中),我和妻子2020年专程去福州看望她,很高兴她已是八十三岁了,耄耋之年仍然健康有活力。难忘林大姐在军校时对我及我家人的关心和帮助。</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在学员队任副政治教导员时的战友合影,右一为本文作者。</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任职南昌陆军学院电教中心教官时的战友合影,后排中为本文作者。</p> <p class="ql-block">图为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与世长辞。当时军校正组织即将毕业的学员在井冈山拉练,我们这帮后勤保障工作人员,怀着沉痛的心情,在井冈山茨坪布置悼念会场。后排左二为本人。</p> <p class="ql-block"> 从军18年,从野战部队,到军校教勤连,再到军校宣传处;从学员队,到军校电教中心,与数以千计的战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建立兄弟姐妹般的情谊,这是人生中最值得珍惜的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 又见八一,致敬军旗!千言万语,汇成一句:感恩军旅!感恩战友!感恩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八一军旗升起的英雄城市——南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建军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