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思念,如那伸向天边的风筝线,绵长悠远…。</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一、义门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家祖籍汉川马口,桐木湖边。据族谱记载,陈姓出自于胡公满。满为伯遂之子,伯遂名阏父,周武王时为陶正武王。克殷大封先代之后,满以舜裔受封于陈都宛邱,以奉舜祀,由此而得陈姓。成王九年,满卒,谥胡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832年,义门陈始祖陈旺因官置产到江西德安,拉开陈氏家族发达兴旺的大幕。到唐朝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已经是数代同居五十多年,唐僖宗御笔亲赠“义门陈氏”匾额。陈氏提倡孝义立家,在数百年中受到各级官员的旌表褒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陈氏家族已有3900余人。这年的七月,义门陈遵旨分庄,分为天下291庄,彦通分居汉川庄。彦通之后的第八代为大用公,之后又有许多分支。以大用公为一世祖,则迁至桐木湖的启祖锦公为八世祖。锦,字通桢,明朝嘉靖壬寅年(公元1542年)科乡试中试,任户部员外郎,陞广西南宁知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锦公之后,陈氏字辈排序是:天佳一维其,虞第相传远,宗德贻燕长,蔚起遵祖义,万代永炽昌。本家十六世祖相奇(1793-1868),十七世祖传发(1820-1877),曾祖父远运(1873年3月-1953年4月),曾祖母袁珍(1877年4月-1956年8月),祖父宗坤(1915年12月-1981年2月),祖母袁爱芝(1916年5月-1953年4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是德字辈,我是贻字辈,我们三个堂兄弟按辈份取的名字分别为贻柏、贻梓、贻楠,实际上我们用的都是另外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本文中的系谱和人物关系均是按祖父宗坤过继后的家庭来记述的。</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二、祖孙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湾是一个大姓大族,由前陈湾和后陈湾组成,位于桐木湖边。湾里多数是老实巴交的农民,都很贫穷。以前,国民党军队都不肯住进来。从曾祖父那一辈起,我们家有两斗水田(分散在黄土塘、湾塘和六半塘)和一斗旱坡地,都是巴掌地。只有六半塘中的一块是当家田,是主家为了抵大曾祖父陈远友做长工的工钱而让出的一块田。远友是曾祖父远运的哥哥,生于1870年腊月,卒于1932年冬月。他和李氏膝下无子女,一生操劳,节衣缩食,平日喝稀饭,没有菜就在稀饭里撒一点盐。有一年冬天打赤脚干活,腿被冻烂也无钱医治,最后因感染而去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回忆,以前家里人最多的时候有十口人,即,曾祖父母、祖父祖母、大姑妈、父亲、大姑、二叔、小姑、幺叔。二叔底下有个三叔名华山,不到一岁就夭折了。生活尽管贫穷,但曾祖父母对孙辈的疼爱不打一丝的折扣,但凡有一点好吃的东西总是留给他们吃,祖孙情十分深厚。一年中仅有少数几次吃荤喝汤的机会,这个时候,大人若给父亲碗里多盛一点,他就会端到曾祖父母面前,匀一点给他们。冬天,曾祖母的脚冻烂了,父亲弄来药给她包裹。曾祖父1953年临终时,父亲不在身旁,他不停地呼喊父亲的名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回忆:“年近古稀的爹爹带着我到山上放牛时,将我抱到牛背上坐着。冬天睡觉时,爹爹将我的手捂在他的怀里,用大腿夹着我的小脚,生怕我冻着。婆婆善良温柔,走亲戚时总要带着我。他们对孙辈的爱远远胜过亲生祖父母对我们的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来,父亲念叨的爹爹婆婆并不是亲生的,父亲的亲祖父是后陈湾的远堂,他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将其中最小的儿子宗坤过继给了前陈湾的远运,即父亲口中的爹爹,笔者文中的曾祖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祖母袁爱芝自幼失去双亲,她与曾祖母都是袁家台的人,因此被曾祖父母收养,成年后与祖父宗坤成亲。祖母有三个哥哥一个姐姐,她姐姐嫁到陈湾附近的一个村子。她们姐妹俩回娘家时,要帮大哥家干很多的农活,很少得到娘家人的关心和温暖,不免伤感和难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三、清苦的日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祖父农忙种田,农闲时挑脚磨担做点小生意。家里没钱卖肉吃,能冲个盐蛋花喝就算不错了。曾祖父生活拖苦了想吃的,将曾祖母纺的棉线拿到马口集市上换一点钱,买回两块豆腐和两根油条一起煮,就当是喝汤了。父亲回忆:“爹爹留有四、五寸长的白胡子,平日红光满面,老人家的容貌还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是画家就好了,就能留下他的画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祖父母上了年纪之后,全靠祖父母支撑一家十口人的生活。自家土地产的粮食不够吃,便租了富人的一些土地,大部分交租后还能落下一点,全家人勉强度日。若遇上天灾,青黄不接时,只能吃稀粥和红薯,一年四季很少吃荤。幼时的父亲很羡慕富裕人家有吃有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是家里的长子,打小受到长辈们格外的疼爱。他六岁起在陈湾祠堂里读私塾,路不远,但祖父经常将他背去背回。有一年,祖父在沙市义和米厂帮了一段时间的工,回家时思子心切,没等父亲放学便将他接回了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农闲时,祖父挑着陶器铜器到咸宁等地做一点小生意,换米换钱,除贴补家用外,还积攒了四十块银元,说要留给父亲。解放后,我们家划为贫农成份,祖父先后担任贫协组长,生产队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姑妈勤劳能干,农忙时,她早上带点饭和水,到十多里外的邱子脑种田,中午用水泡饭将就着吃。夏天,她和一群姐妹穿着长袖长裤,把袖口和裤脚系好以防蚂蟥叮咬,带着木盆下湖采菱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四、伤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1952年到汉阳师范读书,每月有六元钱的生活补助。下半年的一天,祖母在稻场打谷时昏倒,从此病痛上身,之后仍带病劳作。父亲放寒假回到家里时,祖母正坐在织布机前织布。他坐在一旁,把在学校积攒下来的几块钱交给祖母。祖母说,要为他织一床新的包被。大年三十,祖母身体已经很弱了,仍硬撑着在灶边炸藕元子,做过年吃的菜。年后病情加重,卧床不起,于1953年4月12日去世,年仅三十七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那时还不到17岁,在之后的岁月里,父亲时时都在怀念自已的母亲。他在日记中写道:清明时节寄相思,慎终追远念亲人。母亲离我们而去五十周年了…。母亲养育我们姊妹兄弟六人,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棉大布,住的是土砖破屋,终年劳动理家,连马口的小集镇也很少去,相片都没有照过一次。每当想起这些,我的心都在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祖母的丧事刚办完,曾祖父在家里搬动桌子时摔倒中风,躺在床上喊疼,十三天后也与世长辞了。曾祖父的棺木埋在姚家坟地大曾祖父的墓旁,时隔二十一年,远友、远运两兄弟在地底下重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后,全家的生活重担就落在祖父宗坤的肩上。他病了也得撑着,也不告诉父亲,怕影响他的学习。大姑妈已出嫁,不到十四岁的大姑包揽了全部家务,烧火做饭,浆洗衣被,缝缝补补做鞋子,还要帮忙干农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九五六年八月,父亲在汉阳县城关集训等待分配时,得到曾祖母去世的消息。父亲回忆:婆婆对我们孙儿孙女极其疼爱,无论到哪里走亲访友总是带着我,把我当成掌上明珠。她那慈祥而憔悴的面容一直刻在我的记忆中。</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五、给爹爹拜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幼年时在马口生活过一段时间,五十出头的爹爹身体还行,在生产队上工种田。父亲回来看他,带回来点心和烟酒,爹爹很开心,与父亲有说不完的话。父母工作的学校经常变动,横山、石山、成功山、新农、三官…。每个地方爹爹都来过。有一次他从马口步行到新农小学,来回走了一整天,就是为了来看一下我们。三年困难时期,爹爹有一次来横山,在湖边等船时,用箩筐罩住一条大鱼,那真是一个意外的惊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当了多年的学校校长,七四年转到地方政府工作,爹爹总是以他为骄傲,父亲是爹爹心中的依靠和精神支柱。父亲心疼爹爹几十年来操持一大家人生活的艰辛,对他既有孝心又很依恋,一有空就回去看他。但限于当时的能力和条件,父亲总是觉得尽孝不够,心有余而力不足。父亲幼时受到爹爹的百般疼爱,他想要对调个角色去关心和照顾爹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姑父在邻近公社任党委书记,平日里给予了陈家力所能及的关心和帮助。过年时,大姑父、父亲、二叔等人与爹爹坐在一起拉家常时,爹爹一脸的开心与满足,空气里都是幸福的味道,那一刻,时光静好,画面温暖而又珍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年时回去给爹爹拜年,他用柴火灶的暗火煨出香喷喷的鸡汤,就等着我们回去吃。有一年下大雪,父亲和我一人骑一辆自行车回去拜年。回到学校时,我们的头上和身上都蒙了一层冰雪,有老师笑着说道,陈校长父子真不愧是孝子贤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次我一人回老家,返程时爹爹不放心,将我送到三公里外的官桥搭车,看着我上了车才回去。我高中毕业后在棉花站做合同工,有一次给爹爹寄了5元钱,他在村里逢人就说,我大孙子给我寄钱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一九六八年与爹爹和堂弟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六、梦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爹爹时不时头晕且脸发红,恐怕是患有高血压等脑血管疾病,那时候不太懂,也没有什么防治的措施和意识。八一年正月的一天,他手里抱着幺叔家的堂弟,从凳子上歪倒摔在地上,突然离世,享年六十五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回忆:“一九八一年春节,我一人到马口给父亲拜年,给两个弟弟家各带了一斤红糖,一包京果。给父亲带了几包游泳香烟。吃饭时,谈到我要做房子,父亲很高兴,打算来蔡甸为我照料。二月二十五日,我们干部刚进队,下午突然接到父亲去世的噩耗,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办完爹爹的后事,父亲白天工作,晚上百般思念。他买了几尺白布,含泪写了一个祭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些年我做了个梦:傍晚回家时,见到稍显疲惫、身边收拾得很利索的爹爹,坐在家门口附近的垫子上。我上前说:爹爹您来了,累吗,口渴吗,吃过饭没有?他的回应有些模糊,又说想躺一会,我把他领到家里休息,开始做饭。爹爹变苍老了,没有了往日干农活的精气神,说话小心翼翼,叫人难过…,梦醒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七、兄弟姐妹合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那一辈人于1990年在二叔家门前拍了一张合影。如今,除了前排的四人和父母亲尚健在外,其他八人已去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前排:幺娘、大姑、小姑、二娘。 中排:母亲、大姑妈、大姑父、火清叔。 后排:幺叔、再清叔、二姑父、父亲、二叔、小姑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去大姑妈家拜年,一进门,大姑父就张罗着拿出糖果花生给我们吃。大姑妈晚年在生病住院期间还叮嘱汉仙,不要忘了你大舅舅七十岁的生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火清叔、再清叔、佐清叔都是爹爹的亲侄儿。佐清叔在部队多年,没在合影里。以前回老家,我碰见佐清叔的母亲就会喊她二婆。爹爹的一个亲姐姐的家距离陈湾不远,我小的时候,这位姑婆带着孙子长林过来串门,我就和长林一起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叔部队转业后在鄂航工作,曾任驳船队党支部书记。父亲刚参加工作时,二叔跟着他读了一年书,后转到马口读初中。一次父亲回老家,在马口接到刚放学的瘦弱的二叔,买了二块萝卜糕给他吃。幺叔一生辛劳,父亲一直都很心疼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姑父一生吃苦耐劳,宽厚待人。我读大学期间,周末去到他家,他总是很高兴,忙着为我做好吃的。小姑父在过年时总是准备很多熟菜,分送给这一家、那一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姑回忆,父亲读师范期间,每到周末,她和弟弟妹妹就到村口的金岗山上等着他回去。父亲从学校食堂给弟弟妹妹带回来一些猪油渣,他们感觉又香又好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九五八年,外婆和大姑先后来横山照料我。五九年,小姑来到横山小学,边读书边照看我,以及之后出生的妹妹。正值过粮关,小姑一放学就去周边挖野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娘做的米酒很香很甜,小时候我还去过几次她索河的娘家。后来回老家,二娘和幺娘每次都给我摘一些菜带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零一九年,因所谓的开发,陈湾以及桐木湖周边的几个村子都消失了。自此,故土的气息仅留存于记忆中,故乡也只能在梦里才能回去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