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南东部鲍山东北5公里有一小许家庄,60多户,200余人。明朝洪武年间,许、宋、杨、王诸氏由河北直隶枣强县迁居简家屯。清康熙年间(1662-1722),王国政一家在此为大户许家种菜遂定居建村,沿称小许家庄。<br> 在村西南首,有一古建筑,青堂瓦舍,古色古香,与周围的现代民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是名噪方圆几十里的王家祠堂。该祠堂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由时任陆军中将、山东省烟酒事务总局局长王成章出资所建。 王家祠堂,坐北朝南,南北长约30米,东西宽约18米,占地有500多平方米,为二进式四合院,砖石木结构。前为双层挑檐正阳门,后为座台宗祠大殿。站在门外,细观整个祠堂建筑风格为中国典型的对称式布局。正阳门门框下另各有一石狮作为门坎石,牢牢地嵌住两边门框,既稳固又美观。门上方镶有雕饰精美的葡萄穗木雕匾额,左右两边的砖雕有“羲之爱鹅”、“八仙过海”文饰。大门两侧的院墙镶有规整的菱形青砖网式文墙,典雅大气。 门右立一通功德碑,正面刻着“奉先思孝”楷体大字,碑额前后分别刻有“光前”和“裕后”文字,更有双龙环绕,栩栩如生。背面是铭文,记载了王成章的功名及捐资立碑的王氏族人。铭文由清末岁贡生谢瀛震撰文,由中学教员邑庠生李东祥书丹。功德碑历经百年风霜,文革期间曾数遭破坏,身首异处。细览碑文,虽有些字迹难以辨认,但不难判断出昔时王成章兴建祠堂的初衷大义及其不凡的人生经历,令观者肃然起敬。<br> 进入祠院,一片凄凉的景象,荆剌丛生,蛛网密绕,院内环顾,不免心生悲凉,望着塌陷裸露的房架,更是令人唏嘘不已。同往的王氏后人介绍说,你所站的地方当年有一段东西矮墙,把整个祠堂大院分为南北两个院落,北院一米高的台基上是供奉祭祀祖先灵位的祠堂大殿,明五间暗七间,前出厦的走廊,两根大理石的廊柱上分别雕刻有两条盘龙,活灵活现,很是肃穆威严。三间屋的廊厦两头便是对开的券门,把大殿隔成三部分,中为正殿,两边为偏殿,都有严格的用途。正殿门楣有大大的木雕匾额,书有“王氏宗祠”,两边门框<br><br>分别刻着“祖宗虽远祭祀不得不诚,子孙虽愚诗书不能不读”。殿前台阶下有香炉、烧池、屏风、防火用的大水缸。而后,过矮墙中间的圆月门便是南院。南院有东西厢房,是私塾学堂。再住南是正阳门,两边各有小南屋,是供看护祠堂的值勤和存放器物之用。东南角开一便门,供日常出入使用。正阳门一般不随便出入,只有重大祭祀活动<br>时开门。 随王氏后人的指引和介绍,细观祠堂屋舍仅存的一些显眼之处,所有房屋的屋脊、稍头、门楣、窗棂,全是精美的文饰、砖雕、石雕和木雕,其雕饰的内涵,无不彰显着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思想,寄托着王氏家族的图腾。 王德元,字成章,号文轩(约1880--1930),是王氏家族第15代传人,细条高个,白面书生,天庭饱满,地阁方方圆,自幼聪明好学,知书达理,言谈举止文质彬彬,气度不凡。在晚清科考中,屡屡中试,从秀才到举人,金榜题名,功成名就。清季授同知职,至民国12年,被封任山东省利津县知事,掌管利津行政大权。因管理有方,政绩显赫,很得时任山东省主席的张宗昌赏识,一来二去,两人关系过从甚密,遂成结拜兄弟,被张提拔授于陸军中将军衔,兼任山东烟酒事务总局局长。官邸设在济南府南门正觉寺街三槐堂。 王成章虽官居要职,并没忘记家乡父老,每年至少回许家村两次,一是春节回乡祭祖拜年,二是清明上坟扫墓。且每次回乡,均在村口下马或下车,步行进村,对族人乡邻非常亲善,谦躬低调。凡春节回家,必到长辈家里问寒问暖,更为每户族亲大人小孩备送礼品,每人一块大洋。凡是乡人求办之事,更是尽力而为,慷慨帮助。至今王氏后人,提及王成章为人,无不赞誉有加,感怀备至,因此,王成章在家乡赢得了极好的口碑。 本文作者(左二)与王氏族人王雨泉、王雨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