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整编74师参谋长后被我军授予中校军衔。

至简

<p class="ql-block">孟良崮上,整编74师参谋长魏振钺之所以选择了下山投降,主要的原因是在此前魏认为上孟良崮乃兵家大忌,不同意上山,但张灵甫未能听从。最后关头张灵甫曾为此表示后悔,否则74师无论如何不会落到这个下场,因此张灵甫出于愧疚,最后同意让魏出洞下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孟良崮总攻结束后,从山顶走下来一大批俘虏,由6纵18师某团3营9连押送俘虏去营部,带队的是副营长张玉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众说纷纭,有的战士说张灵甫在洞里自杀了,尸体已被抬下山来。有的说6纵在涟水之战吃了74师的大亏,战士们对74师恨之入骨,故在俘虏们抬着受伤的张灵甫下山的中途,被一名心怀深仇大恨的战士开枪给打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人说俘虏们在往山下走的时候,敌人想打一个伏击战,图谋抢走投降了的几位高级将领,但未能成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俘虏全部到齐之后,张玉成让当官的和当兵的分两列站立,他见军官队列中的许多人都自觉自愿地请一个人往前站,张玉成的目光开始专注于此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见这个俘虏看上去40多岁,瘦长脸,瘦高个,由于连续几天打仗没洗脸,没睡觉,头发和脸都显得脏兮兮的。他穿了一身不合身的士兵军服,一时尚无法断定他的军和身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常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识俘虏的身份很有学问。当年4纵68师抓住杜聿明时,从表面看,他就是一个小小的老百姓,而且已经走出了包围圈到了我后方医院,被我方几个游勇散兵查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玉成上前看了看他的手,这是当时鉴别是官还是兵的重要方法之一,当兵的右手虎口处会有明显的老茧,而当官的没有。一看此人右手虎口处没有老茧,于是张玉成就问队列中的几个人:“他是谁?”俘虏们异口同声地说:“是我们的参谋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随后的5天中,魏振钺跟陈毅、粟裕一起吃饭、行军、谈话,同吃同住。陈、粟还专门研究74师为什么上至师长、下至马夫很少有投降的?为什么连续作战的能力那么强,就像总也不减员似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魏振钺介绍说,74师在南京、苏北、淮阴建有3个增兵站,兵站提前招兵,缺失什么就马上补充什么,士兵入伍后强化训练,凡不行的就下放到普通部队。至于为什么没有投降的,关键要看带兵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起魏振钺,还是左宗棠的后辈。魏振钺的奶奶姓左,是清朝晚期著名大臣左宗棠的亲堂妹。魏振钺生于1910年,湖南省长沙东乡人,19岁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工兵科自费生22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1年7月,魏振钺毕业回国,先任职于桂系军队。当时魏振钺之所以愿意去桂系,是因为民间流传一句顺口溜:“滇军、黔军是只羊,湘军是匹狼,桂军是虎又是狼。”意指桂系军队战斗力极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不久之后,因内部排外,魏振钺又返回南京训练总部报到,之后去了4路要塞司令部工兵教导队。1932年,教导队归属19路军61师指挥,那一年魏振钺22岁,任排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2年,魏振钺随部队参加了一二八淞沪抗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3年年底,19路军的番号取消,魏振钺又加入湘军,在何键和李觉手下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年后,部队编入74军51师305团,师长为王耀武,团长叫张灵甫。魏振钺在305团始任营职参谋,自此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参谋生涯。1938年春季,魏振钺考入黄埔军校16期,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又回到74军,随后在36岁时一跃成为74军参谋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魏振钺就职于南京军事学院,先后在司令部教授系、战役系、地形系授课。由于他讲得一口流利的日语,加之讲课口齿清晰,深入浅出,深受师生们的好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平淡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66年下半年。一天,魏振钺的妻子任仪静洗澡出来撞上了红卫兵,不问青红皂,红卫兵上去抓住她,一边组织批斗会,一边从头到脚往她身上倒墨汁,还在她脖子上挂了一块牌子,上写:“74军参谋长的老婆任匪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快,魏振钺自己也厄运难逃。播放电影《红日》时,编剧吴强曾来家找过魏振钺。有人揭发说他攻击《红日》,加上片子本身也确有他本人的形象,所以一直被人抓为把柄开会批斗。魏振钺的中校军衔也一度被降为少校,后又升至中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8年末,在一所学校担任教学工作的任仪静被在校红卫兵关押批斗,三儿子上山下乡去了,四儿子在学校闹革命,每天留下患病的魏振钺一个人在家。那段时日,魏振钺的肺气肿和心脏病复发,一病不起,天天咳痰不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9年的一个春日,魏振钺一口痰没咳出来,堵住了子眼,昏迷不醒,气息奄奄,临终前断断续续呼唤家人,待四儿子从学校回来,见情况不妙赶快拍电报通知三哥。三儿子赶紧启程,等迈进家门,父亲已咽了气,享年59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孟良固战役时,魏振钺37岁,比张灵甫、蔡仁杰等同级将领多活了22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