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霁清轩

老成

<p class="ql-block">霁清轩位于颐和园的东北角,始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原为惠山园的一部分,嘉庆年后独成一院。建筑群的中心有天然石峡清琴峡,后溪河水东流入园。主体建筑霁清轩位于峡南高处,建筑面积114.2平方米,轩东一亭。轩西北清琴峡,面阔三间。随山势下有游廊,其间有亭。嘉庆十六年(1811),于石峡东麓添建军机 处。咸丰十年(1860),霁清轩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七年(1891)重建时,添建酪膳房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霁清轩位于颐和园谐趣园北面,也是颐和园中一独立的小院,由于此院北面临街,民国时期、解放后曾作为内部休养所、宾馆使用,於2018年整修后对社会开放。</p> <p class="ql-block">霁清轩北面临街大门不开,要从颐和园内园中园谐趣园涵远堂西边儿的石板路向北上坡即到,迎面的惊艳从一扇垂花门开始。山墙朴素,门户艳丽,一素一艳的反差并不违和,反而很带感。</p> <p class="ql-block">霁清轩以山为敬,建筑拥山而建,虽不大但轩殿亭廊等古建各有特色,颇具美感,主体建筑霁清轩是青石圆鼓柱顶石,灰瓦卷棚歇山顶,四周出廊,金砖铺地,樑、柱、窗棱上彩画绿底藤萝花修饰,显得素雅有品位。据说是清代独有的海曼式苏式彩画,其精致典雅,有如大家闺秀藏在深闺。</p> <p class="ql-block">霁清轩建筑的柱子上,横梁,窗棱,所有的装饰图案都是藤萝花。</p> <p class="ql-block">霁清轩后檐围廊东西两翼由游廊通连,西面以十一间转角游廊连接清琴峡,东面有带回声的环形游廊将山下北面的三间穿堂殿,以及八角重檐亭等建筑连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清琴峡面阔三间,建在天然清琴峡之上。当初造园者因山制宜,将颐和园后溪河水一分为二,一水向南,经玉琴峡流向谐趣园,一水向东,经清琴峡出霁清轩流向圆明园。水从清琴峡三间殿房下缓缓流出,借着石峡流水潺潺,其清音如琴,峡虽人做,却宛自天成。但现在并无水流,只能想像,意会情景。</p> <p class="ql-block">霁清轩让人欣赏的建筑是从山上连延到山下的环形有回声的游廊,设计的非常独特,陡缓有致,曲线优美,红边廊窗形态各异,中层的白色印影、在阳光下十分耀眼夺目,顺着游廊下山也就是欣赏不同景色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八角重檐亭雕樑画栋、飞檐翘角、在北边中间串连着游廊和东西两边的三间穿堂殿。</p> <p class="ql-block">外院东边有军机处、酪膳房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霁清轩东边堆砌的假山上有座四方亭,四脊攒尖方宝顶,牡丹图案,井字天花,苏式彩画,亭子四面垂花柱古色古香,精美异常,在颐和园众多亭子中也是独具特色。此亭高居山岩之上,可远眺田园景色,可俯听溪流清韵,是园中极佳的观景地。立在山顶的亭子是院子的至高点,院内院外风景一览无余。</p> <p class="ql-block">清朝帝王中对霁清轩独有情仲的是乾隆、嘉庆两帝,每到下雨时,身居颐和园的乾隆便来到霁清轩,或在亭中或在峡旁,看流水潺潺,听雨声如琴叮咚作响,嘉庆十年,改建谐趣园时也在霁清轩增建了军机处,使嘉庆在此居住期间可以处理政务,民国时期,沈从文曾在此消暑小住,并写下了《霁清轩杂记》共八篇,对此地赞美有加。霁清轩这个小院十分清雅,松柏翠竹、峽谷溪流皆成景观,建筑各具特色,难怪帝王喜欢名人想往,如今更是游人追热打卡的网红之地。</p> <p class="ql-block">照片手机拍摄于19日和23日,部分文字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