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读过的书(别样藏书)

柔软的硬币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空谷幽兰”一词,百度词条这样解释:空谷,空旷的山谷。幽兰,兰花,又称草兰。形容十分难得,常用来比喻人品高雅。歌手许巍在《蓝莲花》辉煌过后,一心向禅,后期的《空谷幽兰》更上层楼。“行尽天涯 静默山水间,倾听晚风 拂柳笛声残,踏破芒鞋 烟雨任平生,慧行坚勇 究畅恒无极”,歌词空灵豁达,有一种看破红尘却又不消极避世的坚定,象征着他对自身的评价和对内心的向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空谷幽兰》,很多年前在青岛书城买的一本书,外国人写的,主题是“寻找现代中国隐士”。这本书写在许巍的歌之前,否则,听了许巍的歌,还寻找个毛线,看个演唱会内心就升华了,何必去终南山里苦苦寻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老实说,这本书不太好懂,但是花钱买了回来总不能让它闲置吧?于是,我读了两遍,大致有了些了解。本书的主要情节就是去终南山里寻找现代苦修的隐士们,这些人大都信奉道教,认为通过在远离尘世纷扰的大山里,通过艰苦的生活锤炼自己的内心世界,让自己参悟到天地之间的本真。情节还可以,只是书中对于原始道教和演变后的道家思想我理解得不是很清楚。不过,很快我便释然了,人家苦修了那么多年,吸风饮露都没参到,我若是读了两遍书便悟到了,那我岂不成了神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道家文化整不明白,那就弄点儒家的看一看。儒生,我不就是个儒生吗?等我读了《儒生与国运》才回过味来,我哪根汗毛能算个儒生呢?人家古代的儒生,不仅仅是读书做学问,还要心怀天下,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我最多也就是读几本杂书吹个牛逼而已,汗颜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这本书从孔子到董仲舒,到二程,再到王阳明,把儒家思想从空谈治世,到思想统一,再到知行合一,期间历经千年的演化过程剖析得很清楚。盛世儒家乱世道,不用那么费劲去解释,记住这个就行了。国家统一强大的时候,需要思想统一搞国家建设,要积极向上。国家分裂战乱的时候,就会有避世隐居的消极思想。从这个角度看,百家争鸣也不是什么好事,譬如春秋战国、魏晋时期,以及民国时代,都是乱世。各路大师们都在苦苦寻求国运的方向,那是没得办法了,谁也不愿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啊!如今有一些吃饱了撑的公知们,诱导大家去怀念名家大师辈出的年代,细思极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不知听了谁的建议,鬼迷心窍买了这本《耶路撒冷三千年》,读得更糊涂了。其实我是看了好多欧洲中世纪十字军东征一类的电影,还有余秋雨老师写到的说是耶路撒冷的古迹都是一层一层的,各种教派在这里厮杀了三千年。每一次胜利都会把失败者的城市埋在脚下,在废墟上重新建立一个新的教派秩序。我好像就看懂了这一点,到现在也没弄明白十字军东征的前因后果。看来,我还真不是做学者的命,老老实实当个小学语文老师,教孩子们读个拼音认个字就够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不知从哪本书看到的,说神学是宗教的分支,哲学又是神学分支,而科学又是哲学的分支,也就是说,万物尽头是宗教。我们现在都看不懂科学,也就不可能去研究哲学,于是神学成了虚无,宗教就简化成了磕头拜佛。天啊,那些天天出入教堂和寺庙道观的信徒,岂不都成了愚夫愚妇?我呢,又算个什么东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为了寻找一点灵光,买了一本季羡林老先生的《读国学》,这可是从民国时期过来的大学者啊!读了半天,挺逗,老先生从不咬文嚼字,也不故弄玄虚,就是用大白话告诉我,你看到的就是真的,你信奉的就是好的,老先生也说不爱看女子篮球是因为“腿太黑”。靠,豁然开朗,读不懂宗教的内涵又怎样,反正我又不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闲来无事,就去考证一些民俗吧!也不知是此类的书籍在书店不好卖还是怎样,我就弄到这么一本《中国民俗史话》,里面讲的民俗也基本上都是北京地区的。想想也对,古人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己家乡的风俗还得自己去考证。于是才有了我后来自己考证的《老冯说年俗》,自己动手写自己的乡俗岂不更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想明白了,心里就轻松多了,还是研究吃饭喝酒饮茶有情趣,吹牛逼吧还有听众。于是,每次去书店,总是去找一些关于“饮食文化”的书籍。《云乡话食》这本书就是我搜罗到的最好看的一本。作者邓云乡是我们山西大同灵丘县人,早年随父亲在北京生活,历经了民国和新中国,对于北方的诸多吃食颇有研究。无论是王公贵族达官贵人,还是平头百姓精英学者,从满汉全席到街头小吃,记录了很多。而且文字也讲究,读着读着便有垂涎欲滴之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至于《说东道西》,作者唐鲁孙现在台湾,大概也过世了吧,说是光绪帝珍妃的侄子,吃过见过,不仅写了很多美食的做法和吃法,还对清末民国京城的吃喝玩乐都有记录。我对考证真假没有兴趣,就是觉得好玩儿,权当是长见识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李渔,明末清初著名的艺术家、剧作家,我买他的《李渔说闲》纯属天意。我就看中了“说闲”二字,既然邓云乡写了“话食”,大概这本书也是讲生活情趣之事。读来果然,只是李笠翁的情趣更有古意,更为浪漫。如果你们不知道李渔是谁,买本《笠翁对韵》看看,就是李渔整理出来的,沿用至今,是学联对的基本教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说到吃吃喝喝,经常会有人讲“我吃辣椒有瘾”“我喝咖啡上瘾”,老冯我是“喝酒🍶有瘾”,当然,更多的“瘾君子”则不是什么好词。听马未都先生的小视频,知道了《上瘾五百年》这本书,于是买了回来,顺便因为爱喝茶却又买不起好茶又想吹个牛逼的原因,捎带了一本《茶经》回来。读这两本书,基本上都是片段化阅读,后来我的记性也差了,读了后边忘了前边,翻着翻着也就懒得翻了,忘了读到哪里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这两年买的最后一本书,是谦大爷的《玩儿》。听了太多郭德纲于谦的相声,已经成了铁粉,尤其是喜欢于谦,神捧啊!从他们的相声里,知道了谦儿哥是真正的玩家,有马场啥的,还是摇滚协会的副会长,玩电影还弄了一个影帝,简直是我心中偶像。他的书一定要买来看看,还真的看完了。当然,不谈谦儿哥的文字水平,就谈里面讲的故事,挺有意思的,可以读一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其实,读书这种事也就是一个“玩儿”,不要总是功利性读书,为了读书去阅读,那样太累了。从古今到中外,书籍多了去了,有名的没名的,有用的没用的,怎么可能读得明白?你我都是俗人,又不准备今生去做学究,即便说读书是为了考试,但考试不也是人生的一段过程吗?我还是觉得,读书是为了活得更加有趣,人生苦短,虽然做不到及时行乐,但是总能在那些飘着墨香的字里行间去构建一个自己的精神家园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全部完结)</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