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绶师记《我的青春,我的“985“》

健康和谐平安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年轻人很少知道什么是老绥师?</p><p class="ql-block"> 绥师是绥德师范学校的简称,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乃至陕北榆林各地需要大量的师资充实中小学校,于是从初中毕业生中招生进入师范就读,2-3年学制,毕业后分配到陕北榆林各地中小学任教,这些人被称为绥师生。他们的入学年龄普遍在14-15岁,17-18岁毕业就被分配到榆林各县区乡村中小学任教,只有极少部分会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深造。</p><p class="ql-block"> 最早的一批老绥师生已经60多岁了,最后一批包分配毕业的也快40了,这一生似乎有很多选择的机会,却又无从选择,他们用最好的成绩去了绥师,最好的年华给了陕北乡村教育。</p><p class="ql-block"> 数十年风云变幻,我们似乎不能说他们被埋没,因为他们是陕北教育的基石,但他们确实被埋没了,理想荒废身不由己。</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绥师最牛X的时候,应该是整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最初的两年。那个时候,大学的录取率是极其低的!主要是教育条件较好的大城市孩子上。而绥师则成为广大陕北农村孩子的首选。考上绥师便是一步登天,上城市户口、解决口粮、分配工作、干部编制。直接一步到位,从此人生开挂!</p><p class="ql-block"> 但是,那时候绥师真心不好考。全县上万考生,前50名才有希望考上!可见那时候的绥师生有多强悍!如果拿现在的学历参考,本科已经不足以形容他们了。他们如果放在现在,基本都可以上985、211高校。</p><p class="ql-block"> 当时初中毕业报考中专要进行预考筛选,名列前茅的才有资格考中专,各个学校成绩排前20名的基本都去读中专了,而绥师因为是师范类,又有更严格的要求。可以说,能进入绥师的,几乎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考入绥德师范后,为了适应小学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对音体美都进行强化训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陕北榆林地区考上绥师的学子,是尖子中的尖子,学霸中的学霸。在当年,只有考不上中专的人才会选择去读高中,中专文凭完全可以处于所有学历鄙视链的顶端。</p><p class="ql-block"> 所以,现在的大学生,无论你现在是211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还是985毕业的学霸,都没资格瞧不起几十年前考上绥师的父辈,以他们的智商,想考到你现在的学校,不过是轻而易举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因为,在当时,考上绥师都是有名额限制的,这就好比清华北大在某个地区招生限定录取名额是一样的道理。与此同时,考上绥师的分数线比重点高中的分数线还要高一些。所以,在当年考入绥师的学霸,不仅仅其亲人心花怒放,就连整个村子的人脸上都有光。</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们村的一位牛人考上了绥师,那位牛人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村支书当场拍板:当天晚上,村子里必须放映一场电影表示热烈的庆贺。而现在的哪家孩子考入985或者211,有如此隆重的气氛吗?</p><p class="ql-block"> 那些孩子,如果留下来读高中,完全可能考入更好的大学,分配到更好的工作,他们的人生大部分都会改写。他们优秀到什么程度?</p><p class="ql-block"> 以后在陕北榆林几十年各行各业做得好的有许多都是绥师生,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相当一部分都是教师改行的,成为各行业的精英,那一时期很多政府机关选拔人才,都是直接从学校老师里挑选。以至于很多地方教育系统明文规定不允许老师跳槽,不允许在教师中挖人,即便如此,也有很多通过各种途径离开学校后大器有成的。</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记得一次班会课,我们班的一位佳县的女同学说她的求学经历:她是七九年高中毕业,家里条件不好,父亲说,你报绥师吧,解决了户口,上学每个月国家还有补贴!那个时候上绥师的时候是免学费的,而且学校还给饭票,女孩一般都是吃不完的,也就是说上学包吃包住,毕业还包分配。可以说,现在一些大专是比不了的,可以相当于现在的重点本科师范生了(免费师范生)。我的一位校友当年是米脂全县第四名上的绥师,当年县重点高中在全县招生300人(现在招生900人),她读中专的那年,只有全县前20名才可以去读绥德师范,而且只能是应届初中毕业生。如果没有考到县前20名,你读绥师是没有资格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判断一下,二三十年前的绥师生只录取全县40名,二三十年后的今天,县城重点高中录取900人,每年全县一本录取将近600人,其中985和211人数已经超过400人,就算学生比几十年前增多了不少,可是怎么也增长不了十倍。</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以前的绥师生个顶个的都是优等生中的优等生,我当年所以上了绥师,因为四十年前家长的观念就是学生早点工作,早点就业,读绥师18岁就可以工作了,而且是可以吃商品粮,当公家人。考上了绥师,可以迎来很多人的羡慕的目光。</p><p class="ql-block"> 回想一下我的母校,有好多几十年前的绥师生,现在仍在普通小学,甚至是陕北边远乡村教书。</p><p class="ql-block"> 如果再给这些老师一次机会的话,不知道他们会不会也要考大学。那些年国家培养的大部分绥师生就这样默默扎根在了教育第一线,拿很低的工资,做着毫不起眼的工作,而他们,本来都是各个中学的尖子生,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国家当时鼓励初中毕业考中专,除了中师,还有大量的中专也从初中毕业生招生),义无反顾填写了绥师的志愿,又因为免学费、包分配、国家补助伙食费,成为很多农村的孩子跳出农门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个百废待兴、城乡差别很大的年代,早工作早谋生是一个普遍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绥师什么时候不太红阳了呢?</p><p class="ql-block"> 中师和中专的价值,有一道分水岭——在二十多年前,也就是1998年之前,初中毕业生考上绥师和中专的难度,不比现在的高中生考上985大学的难度低。而在1998年之后,考上中师和中专的难度就急转而下,甚至呈现出“自由落体式”的“大翻转”,中师和中专的价值一下子出现严重“贬值”的状况。</p><p class="ql-block"> 现在是2021年,二十年前这要追溯到2000年前了,2000年左右毕业的中师和中专生大概是最后一批包分配的学生。也就是说二十年前的绥师生都是包分配的。可以直接被分配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时过境迁,到了2000年以后中专开始不包分配,录取的学生人数也变多了,招生的条件放宽了,慢慢中专生从逐渐是优等生变成了中等生。到了2005年左右,一些大、中专院校实行了3+2模式,录取学生的门槛也越来越低,读中专逐渐不是初中毕业生的首选,高中成了大多数初中生的首选</p><p class="ql-block"> 到了如今的2021年,本科进一步的扩招,大专院校也扩招,各省的高考录取率达到了一半以上甚至更高。</p><p class="ql-block">中专就渐渐的不被人们所追捧。所以,这样来看,二十年前的中专生个顶个的优秀,真的不亚于现在的985和211的大学生。</p><p class="ql-block"> 二十年前的绥师相当于现在的一本非重点大学。</p><p class="ql-block"> 三十年前的绥师相当于现在的985,211重点大学。</p><p class="ql-block"> 1977年至八十年代中的绥师相当于现在的重点大学硕士以上学历。</p><p class="ql-block"> 而现在中考时高中和中专比率是5:5(2018年扩招后为6:4),上中专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稍微学习好一点的都去了高中,普通高中录取结束后的学生基本上了中专。</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陕北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乡村教育的发展,他们是最大的功臣。说他们是陕北教育的基石,一点也不为过。然而,对他们自身来说,一辈子从事中小学教育,显然是屈才。他们的素质,以中国当前的标准来衡量,绝不是一个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我不能说,素质高的人不能从事教师岗位,但他们所获得的,和他们的能力素质是完全不相称的。</p><p class="ql-block"> 他们当年之所以选择这个行业,是因为他们当年所处的较低的位置所迫。而当他们走上乡村小学教师岗位,绝大多数只能选择在这个职业岗位上终老。在这种情况下,安心地当好中小学教师,就了摆在他们面前最现实的一条路。这是一条清贫却责任重大的路。学生考试的各种排名、教师岗位的各种考核、各种水平能力测试,几乎让每一个教师天天都喘不过气来。</p><p class="ql-block"> 他们中的许多人,在谈起往事的时候,常常有失落感,慨叹自己当年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而付出了自己前途的代价。当然,他们之中,也有极少数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考上大学,考上研究生,成了大学教授,或者在仕途上有所成就。也有极少数人,在文学与艺术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p><p class="ql-block"> 但总体来说,国家只给他们当中小学教师的平台,他们自己想要在教师岗位之外,再给自己营造一个更好的平台,就非常艰难了,也就只能扎根于教师岗位。一方面,是他们对个人前途的失落感,一方面,他们在经过师范专业的养成教育和多少教师岗位的浸润,一个个在业务能力上出类拔萃。在这样的矛盾和焦虑中,他们艰难前行,为国家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才华,把自己变成一支蜡烛,照亮着一批又一批学生的内心。</p><p class="ql-block"> 这批人加入到基础教育行列,确实是我们教育乃至陕北基础教育的大幸。有人说中国现在的基础教育尚不至于坍塌,关键是还有这批人在那里撑着。1999年后,全国陆续取消了中师教育,回望几十年前的那一批批绥师生,他们都应该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却成了垫在金字塔最底层的铺路石,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要向他们之中仍然在从事中小学教育事业的人,致以崇高的敬礼!</p><p class="ql-block"> 绥师生,这个平凡而伟大的群体,应该被我们永远铭记!</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绥师生,如今怎么样了?看看绥师贴吧校友们的留言:</p><p class="ql-block"> @作者本人是陕北清涧人,是教育招生制度改革绥师七八级首届学员,当年全校在榆林全区只招五个班250名学生,因为是第一届招生,学生年龄差距很大,最小16岁,最大有28岁的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和民办教师,我是75年高中毕业后当了两年民教参加考试录取的,当年我的考试成绩在全县至少在二十名前,当年参加考试人至有八九千,所以能被录取确实不易。</p><p class="ql-block"> @佳县坑镇牧羊人:我就是87届的绥师,当时全县六千多考生只有一百多能考上中专。现在工作28年,不后悔!</p><p class="ql-block"> @石咀驿烙饼:我90年考取绥德师范,当时还不满15周岁,三年后分配到农村初中教学毕业班,所教学生和自己一样大,现在教龄三十多年,起早贪黑。</p><p class="ql-block"> @月满西峰寺:93年考上绥师,96年毕业直接分配到小学,当年考上重点高中的同学有的北京发展很好,有的还不如我们,只能说是不上不下吧.</p><p class="ql-block"> @山清水秀:我是84届绥师生,以高分考入绥师,只为一张饭票。比我成绩低的上了高中,如今人家博士、硕士,工程师,出国留学的,记者,编辑等很多,同行改行的书记,市长,局长很多,一唯我四十年奋斗中小学。</p><p class="ql-block"> .@铜吴堡灶王爷:我也是绥师生,82年考起的,连续工作四十年,中学高级职称,农村小学任教。看到学生越来越少,心里十分悲哀!!!</p><p class="ql-block"> @山清水秀青阳岔:我是1979年考的绥师生,因高分被录入,我问为什么我没报考这个志愿录了我。当时教育局的领导说,是为了培养一批合格的小学师资力量,把全县尖子生留下上师范。一路走来,感谢党的改革开放和领导的关心培养。</p><p class="ql-block"> @布衣谨言:全县总分第三名,语文全县第一。当时两个弟弟正上学,家里送不起,所以读绥师。18岁工作至今,中间有若干次改行到政府部门当笔杆子的机会,觉得适应不了,依然现在讲台至今,一站就是三十多年。现在,无论是那些留学海外的还是国内的学生,逢年过节否会收到很多祝福。此生不委屈!!!我待他们走心,他们待我真心!!</p><p class="ql-block">写在最后:</p><p class="ql-block"> 如今,芳华已逝,青春不再。一代绥师生,成为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印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