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南峪里访古寺 竹林寺中话传说

解德辉~宁静致远

<p class="ql-block">  早闻交口有一座竹林寺,坐落在水头镇北广武庄神南峪的大九梁山腰,因寺院内栽植“山竹”而得名,又说是为纪念北宋名臣“寇准”而建寺。</p><p class="ql-block"> 又闻神南峪境内还有竹林寺岩洞葬、竹林禅院塔、娘娘庙、上天梯、棠梨寨等遗迹,或隐于深山,或藏于悬崖,且流传有晋文公赐竹林寺传说。</p><p class="ql-block"> 壬寅之年,盛夏时节,相约曹桄铭书记,由王耀平同志作向导,慕其名走进神南峪,走近竹林寺,探访古寺,赏景悟道,撰此小文,以飨读者。 </p><p class="ql-block"> —— 题 记</p> <p class="ql-block">  神南峪,位于交口县水头镇以北4公里处,总面积50平方公里。这里自然风光优美,原始生态保存良好,森林覆盖率达99%。境内森林茂密,绿荫环抱,悬崖壁立,风景优美,山泉淙淙,空气清新。置身其间,满目葱翠,暑意顿消,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烦恼全抛,恍若世外桃源。据史料记载,神南峪境内有竹林寺、竹林寺岩洞葬、竹林禅院塔、娘娘庙、上天梯、棠梨寨等人文遗迹,或隐于深山,或藏于悬崖,非登临不易得见。到此入山寻游,可遂探索之雅趣,可发思古之幽情。</p><p class="ql-block"> 神南峪所在的水头镇,位于吕梁山脉东麓,地处交口县西部,镇域面积265.94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分为山地丘陵区、山势陡峻,林木茂盛;主要山脉有吕梁山脉,境内有名的大山有高庙山、人参圪哒、棋盘山、石楼山、大道峪、小道峪、神南峪、大南沟、黄云洞、牡丹洞山等,均分布在县境的西部和北部,山坡陡峭。最高峰黄云洞位于西北部,海拔2054米;最低点宝岩河位于下庄村,海拔1222米。</p> <p class="ql-block">  此行,我们驱车从迎宾惠泽园小区出发,沿着东环路,途经大学城,挺进神南峪。行进约6公里后,停放车辆转入徒步。穿行林间崎岖狭窄、蜿蜒曲折的山道,一会儿穿梭于丛林中,一会儿爬上小山梁,一会儿跋涉于沟壑边,一会儿踩着绵软枯叶,一会儿垫着坚硬碎石,七拐八绕,或山或下,或左或右,仿佛步入迷宫。倘若一不留神,就有手被荆棘划破,脸被枝条打着,人被枯叶滑倒,险则坠入沟里之危险。目睹崇山峻岭,山峦起伏,郁郁葱葱之盛景,令人赏心悦目,瞬间忘却跋涉之苦。盛夏时节,天气炎热,但钻入山林,凉快无比,我却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好在心有目标,边攀登边赏景,皆可忘疲。随着目标的接近,映入眼帘的竹林寺,透过密林隐约可见,脚下山大沟深,山林茂盛,郁郁葱葱;由近及远,放眼望去,山峦起伏,层峦叠嶂,豪气一派;钻在山腰,纵横四野,凝思交口悠远灿烂之文明,一种逼人之英气,一种诱人之神秘,沐浴心神,浸润山川;登临竹林寺旁,极目远眺,静静地注视跌宕起伏之身躯,一种摄人之雄浑,一种撼人之气概,迎头袭来,跨越历史,流经岁月,心旷神怡。沉浸于这回归大自然之自由行走中,我丝毫不觉得跋涉之艰辛。行走神南峪,当把快乐撒在跋涉之山路上、树林里、草丛中,还蛮是一种由衷地舒心与开怀。</p> <p class="ql-block">  每个人终其一生,都行走路上,修行在心中。人生,短短几十年光阴,富养自己,就是最好的修行。行走大美交口,一次次跋涉在相识、未曾谋面的旅途,一回回寻访于久闻、未知神韵的名山,不知道在哪一个驿站停留,轻轻地掀开一帘幽梦! </p><p class="ql-block"> 竹林寺,位于水头镇北广武庄东约 3000 米处大九梁山山腰,隐藏于大山丛林之中,若非亲自登临观赏,很难一睹芳容。据《吕梁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记载:因寺内栽植“山竹”而得名,还有一说为纪念北宋名臣“寇准”而建寺。寺院坐北向南,东西长 14.8 米,南北宽 11.9 米,占地面积176 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该寺为窑洞插廊式单体建筑,正殿为四孔砖券窑洞,前插廊不知毁于何代,正殿东明间内墙壁上有用朱砂题记“道光十年(1830)法堂和尚落难在此。”另外,殿前有清代残碑 1 通,2003 年 7 月 7 日,竹林寺被交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从传说到现实,走进竹林寺,漫步古寺院,这里寺庙虽尚存,但残碑无影,瓦砾遍地,满目疮痍,触目感怀。我在残垣断壁中冀望寻觅一点文字遗存,但最终一无所获,心存些许遗憾。我又在竹林寺附近寻找竹林影子,尽管看不到大片竹林,但最终惊喜地发现几处“山竹”,生机勃勃,令人欣慰,也许这是所谓“竹林寺”的历史见证吧!</p> <p class="ql-block">  (竹林寺岩洞葬视频)</p><p class="ql-block">  探寻竹林寺后,徒步1000米,走近竹林寺岩洞葬。此洞位于悬崖半壁处,洞门外观为砖券一孔窑洞造型,洞内为天然溶洞,据《吕梁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记载:洞穴深约6米,宽约2.5米,分布面积约15平方米。时代不详,进洞2米处洞壁上有一小洞,小洞内有厚约0.4米的文化层。洞口用毛石垒砌,洞内有一具遗骨,葬式不清,随葬器物不详。该岩洞葬保存较完整,基本没有人为扰乱的痕迹。2003年7月7日,竹林寺岩洞葬被交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观赏此洞穴,可谓大洞套小洞,洞口很多,有的洞穴一览无余,有的洞穴深邃莫测,令人遐思悠悠。因无据可靠,姑且称之为仙人洞吧!</p> <p class="ql-block">  在返程路上,专程探访距竹林寺300米处竹林禅院塔,据《吕梁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记载:此塔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平方米。根据石碣记载,为清代舍利塔。塔高2.3米,平面呈六边形,结构为单层仿木构砖塔,分塔基、塔座、塔身、塔檐、塔顶。塔座为须弥座;塔身倾斜,塔身南侧镶嵌青石碣1方,楷书,首题“竹林禅院重修塔通墓碑记”,共9行,满行15字,石楼县南沟里人于清光绪六年(1880)时进山修行,光绪三十二年(1906)回宫,曹法秋沐手书,光绪三十二年(1906)立石;塔檐上部缺损。实地观赏此塔,只见有部分较清晰的砖雕图案,看不到任何文字痕迹,在塔之东西两侧各有入地洞穴接近禅院塔,据说这是盗塔舍利时留下的痕迹。据王向导介绍,当年姑子与侄儿死后埋葬于此,真实情况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只是传言而已。</p> <p class="ql-block">  一座竹林寺,一处岩洞葬,一个禅院塔,在交口神南峪美丽邂逅,承载了一些历史文物,演绎了一段人文史话,流传了一些神话故事。</p><p class="ql-block"> 穿越千年历史长河,倾听交口名胜精彩故事,传递古代文明璀璨星火……每一处名胜,每一个朝代,每一件文物都以自己独特的丈量方式,标记出中华文明在历史时空中走过的痕迹,标志着大美交口在历史长河中遗存的史诗。</p><p class="ql-block"> 传说,晋文公当皇帝时,亲自率兵南下东征,一为体察民情,了解天下之大事;二为周游天下,赏尽皇帝之龙心。有一次,晋文公率兵路经交口神南峪大山深处,正值盛夏时节,酷暑难熬,中午时分,晋文公命所率兵马在林荫树下乘凉休息。其时,晋文公顿觉饥肠辘辘,随即打发两仆人到附近村子去讨饭吃。说来也怪,作为当朝皇帝的晋文公,军中本有美味佳肴供其食用,可他却无心享用,偏要品尝一下民间普通菜肴。在命令两仆人去村里讨饭时还特意吩咐道:如若讨不到可口的饭菜,你们就别再回来了。领旨后,两仆人诚惶诚恐,丝毫不敢懈怠,他们在附近村庄跑了好几圈,可就是找不到一户人家,自然就一无所获了。正待两仆人愁眉苦脸之时,就悄悄地凑到一块合计一番,心想,与其找不到饭菜回去被杀头,到不如一死了之。万般无奈时,抬头一瞧,看见不远处有一处悬崖峭壁,看上去就像刀劈釜砍过一般,两仆人不约而同,心领神会,决定爬上悬崖,跳崖而死。当他们艰难地爬上悬崖,正欲纵身一跳时,放眼一望,发现不远处有一股股炊烟,从山林中徐徐冒出,腾空而起,欣喜若狂,急忙爬下崖顶,大步流星地朝冒烟处跑去。近前定睛一瞧,原来是一座破烂不堪的寺院。环顾四周,但见几十米范围内不见有一棵树,一株草,可谓不毛之地。山林肃静,阴森可怕。为讨饭保命,他们不管三七二十一,硬着头皮大胆地走近寺院。只见寺门紧闭,再瞧门环锈迹斑斑,显然寺门久未开过。此时,一仆人急忙手握门环拍打并高声喊道:“有人吗,有人吗?”连喊好几声,不见回音。须臾,隐约听见寺院内传来由远及近的脚步声,紧接着寺门被轻轻地拉开一道小缝隙,透过门缝一瞧,看见一个身穿补钉衣的年青道徒,透过门缝轻声问道:“有什么事吗?”一个仆人回道:“我们是.....刚说了半句,另一仆人急忙抢话道:“我兄弟二人与老婆、孩子前往中阳,路过此地,实在是饥肠辘辘,想讨一点饭菜吃,不知肯予施舍?”年轻小僧听后,没作任何回复,随将寺门紧紧关上,转身而去。</p><p class="ql-block"> 此时,寺门外两仆人大眼瞪小眼,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干着急没办法,还不时相互抱怨着。万般无奈时,他们硬着头,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准备再去叫一次门,顺便表明他们乃当今皇帝的差使。瞬间,就看见寺门被打开,门里站一老一少两道人,且每个人手里端着一个碗,仔细一瞧,老道人碗里端着三个荞面做成的卷子,小道人碗里端着上漂着几片绿叶的稀汤,两仆人急不可耐地接过碗,正想表达一下谢意时,结果寺门又一次被严严实实地关上。两仆人对视了一眼,只好各端着一个碗,去面见皇上,听候发落。</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两仆人外出讨饭时间里,晋文公曾多次派人去打探,始终渺无音信,直到太阳落山时,两仆人才各自端着碗饭回来了。当他们将手中端的碗往地上一放时,意外奇迹出现了,在场所有人的面前,都有了和他们一样样的一碗饭和一碗汤。后来,还发现在外面乘凉休息的所有官兵、奴仆们面前,也都有了同样的一碗饭、一碗汤。为此,晋文公特意奖励了两仆人,同时,还让两仆人带晋文公去拜见那两个道长。</p><p class="ql-block"> 话说,晋文公等一行人员来到寺院外,发现寺门依然紧闭。晋文公及其所有兵卒仆人,对着寺院大门拜了三拜,然后祷告上帝,让重修寺院,并在寺院周围栽植竹林20亩。当晚,晋文公和所有兵马驻扎于寺院外围。夜半时分,刮起大风,寺外人们的吵闹声,砖石瓦片的碰击声...寺内偶尔有起来小便者,看到寺院外吵吵嚷嚷,红火热闹。</p><p class="ql-block"> 翌日,一座崭新的寺院,拔地而起,寺院周围长满了高约丈余的翠竹,整个寺院掩藏于翠竹林中,弯弯曲曲的通道向寺院深处延伸,曲径通幽。晋文公再次来到寺院大门口时,但见寺门大开,两边排列有20多个小和尚,合掌祈告:万岁“洪福恩重”。随即,晋文公就将这座寺院更名为“竹林寺”,然后起驾回朝。</p><p class="ql-block"> 自此,在交口流传了一个脍炙人口的晋文公赐竹林寺的神话传说故事。</p><p class="ql-block"> 【本文参阅资料】交口县志》《隰州志》《吕梁市乡镇志》(交口卷)、《方志山西》《吕梁地区志》《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解从政编)以及散见于网络中有关神南峪、竹林寺、竹林寺岩洞葬、竹林禅院塔的一些图文资料等。</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交口县人。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爱好文学写作,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个人出版《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其中《红色吕梁》一书收藏于《晋绥兵民博物馆》里;《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布原创文章270余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