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垒探考之四

胡壘鄕情

<p class="ql-block">民俗与特产</p><p class="ql-block">[1]大花轿(旱船)</p><p class="ql-block">每年的农历三月廿日是大胡的古庙会,每年到这一天,商贩提前就划好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叫卖声吆喝声络绎不绝,有庙会必唱大戏,方圆百里的游客蜂拥而至,有走亲访友的、有去老奶奶庙(观音堂)上香供养的、有选购商品的,货物、饮食样样齐全、应有尽有,串场的熙熙攘攘比肩接踵,贯通于奔流街东、南北胡垒大道及汤河两岸。</p> <p class="ql-block">大胡演绎迎亲阵容</p> <p class="ql-block">逢年正月,都有民间社火故事表演,游行于古街新兴闹市,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踩高跷、舞龙狮、鸣放三眼铳、穿古装服扮戏剧人物丑角媒婆等等,自古就有"胡垒的旱船杨家庄的棍,耿寺的抬阁陈家湾的拳"一说,各个乡镇抽出精干,来丰富百姓和市民的业余生活;大胡的三宝之一"花轿",就是在旱船的行走仪式上略加改良,继承了前进、后退、左躲右闪、鱼梭急转形体,如在水中翻腾,时而脚身倾斜点地,时而船夫引诱逗趣,促成了喜闻乐见的表演性动作。近年来,这一习俗被村民重视起来,并且进行了重新包装与逐步完善,大花轿在大胡唤发了新的气息与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正月各社区高跷抬轿</p> <p class="ql-block">难度较高的耿寺高跷抬阁</p> <p class="ql-block">单人旱船</p> <p class="ql-block">一拖二式旱船</p> <p class="ql-block">大胡社区在主干道上表演</p> <p class="ql-block">寒风凛冽的擂鼓者</p> <p class="ql-block">[2]心连心艺术团</p><p class="ql-block">大胡村原来有多家小型文艺团体,豫剧、曲剧团,演出吹拉表现在莲花落(又称莲花闹)、板胡、小调、三句半、梆戏等用于抒情,切要方言说唱,生动风趣、引人入胜,特别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新的艺术团成立以来,受到了诸多年轻人的倾慕,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莲花落书籍</p> <p class="ql-block">三句半表演</p> <p class="ql-block">花旦</p> <p class="ql-block">戏曲艺术人物</p> <p class="ql-block">[3]九河(仪华)黄酒酿造技艺</p><p class="ql-block">从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到宋代,九河黄酒酿造技术在经过了数千年的实践之后,传统的酿造经验得到了升华,形成了传统的酿造理论以及工艺流程,技术措施及主要的工艺设备最晚在宋代基本定型。唐代流传下来完整的酿酒技术文献资料较少,但散见于其它史籍中的零星资料则极为丰富。宋代的酿酒技术文献资料则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p> <p class="ql-block">酿酒作坊</p> <p class="ql-block">隋唐时,九河黄酒酿造得到了长足发展。历史上就有“唐兴宋盛”的说法,据《荡(汤)阴县志》记载:北宋时,汤阴有十酒务,仅胡垒就有七酒务。酒务是宋朝官方专门经营酒的地方,年收税万贯以上。当时胡垒“万家立灶,千村飘香”、“烟囱如林,酒旗似蓑”。唐宋时期,大胡人就已掌握了烧酒的制法。当时的胡垒酒,无论在原料选用、工艺操作、发酵方式还是酒的口味品质方面,都与大胡人今天酿造的黄酒相似。可以说,那就是九河黄酒的根。一千年前,宋代范仲淹驻守延州(今延安)时,曾写下“浊酒一杯家万里”的千古名句,说的就是这种浑黄米酒。</p> <p class="ql-block">酒铺桩头</p> <p class="ql-block">在明代的时候,王族家谱中记载:“先祖王九河家有皇封良田万亩,五谷丰盛,用黍米造酒,酒铺百余,后被誉为‘九河黄酒’,特别是鹤壁处于中原地带,五谷杂粮年年丰收,酿造黄酒开始升温。大胡九河黄酒不仅在豫北享有盛名,而且燕、赵、齐、鲁等地慕名而来求酒者络绎不绝。当时大胡九河黄酒所造的酒有荷花蕊、寒潭香、秋露白、竹叶青、金茎露、太禧白。崇祯帝喜饮金茎露、太禧白,称这两种酒为长春露、长春白。明臣魏忠贤把持内廷时,常在宫外造酒,然后通过御茶房进献于皇帝,酒的名目很多,有金盘露、荷花蕊、佛手汤、君子汤、琼酥、天乳等。宫词中说:“但看御酒供来旨,录得嘉名百十余。”因此,明代典籍中,对九河黄酒的记载很多。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则说:“古来曲造酒,糵造醴,后世厌醴味薄,遂至失传,糵法亦亡。”</p> <p class="ql-block">大胡黄酒系列</p> <p class="ql-block">明朝诗人陈大宾有《同杨侍御毅三月夜登大伾山 》名诗:“怪石穹窿夏木阴,移觞倚月共披襟” 里面移觞为:相互敬酒,邀月同饮,当时所用的酒即是九河黄酒。特别是鹤壁的明朝王越,在成化、弘治年间是文武双全的兵部尚书,每次离家回朝,都为朋友捎去九河黄酒。镇守边关二十八载,“虽罹挫衂而志不少衰"。“久膺帅寄,历西北诸镇”,身经百余战。率军擒斩敌数千,夺获驼马万计,盔甲器物数万,追回被抢人畜三十余万,出境数百里,使河套地区久无边患,立功受奖十七八次之多。在防御工事上,王越改挑壕堑为筑高墙,计千余里,创建墩堡数十座。“改选兵甲,简练士卒,区画粮草”,胸有伟略,“一遇有警,身不离鞍马,手不离弓矢。或连日不脱衣甲,或终日不得饮食,寄存亡于呼吸之间,决成败于指挥之顷,百苦备尝,九死不悔。”慰劳将军,必用家乡的九河黄酒。</p> <p class="ql-block">到明洪武年间形成规模生产,明末清初达到鼎盛,造酒之法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p><p class="ql-block">清朝乾隆年(1738年)汤阴县志也有记载:第八代传人王孕秀贡生(济源县训导)、第九代传人王维宁贡生(候选州判)也对黄酒制造进行了改进,为纪念先祖,且因胡垒村位于汤河岸边,名曰“九河黄酒”。清嘉庆年(1798年)胡垒村旁曾有一大湖泊,故更名为“大湖村”,后谐音叫“大胡村”。王氏第十二世孙王生孝“重振黄酒美名,誉满乡里”。</p> <p class="ql-block">大胡黄酒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出曲</p> <p class="ql-block">九河黄酒十九世酿造传人王洪有,在家里研究黄酒的生产工艺和发酵池的形状,改造发酵池的长度和宽度,终于突破了技术难关,成功研制现代工艺的黄酒。该酒既不同于白酒,也不同于一般黄酒,造酒之法采用世代相传的古老工艺。特别是流程严格,以春、夏、秋、冬四季气候变化,顺其自然,巧妙安排,所用之水是大胡得天独厚的地下天然矿泉古井水,所用原料是精选的黍谷、小麦等,此酒存黍米自然之香气,酒呈琥珀晶莹之黄色,味酸甜适度,余味浓郁,陈酿更加醇香。九河黄酒含较高的功能性低聚糖,能改善肠道的微生态环境,促进微生素B1B2B5B6B11B12等B族维生素的合成和矿物质的吸收,提高新陈代谢水平,增强免疫力和抗病力,能分解肠内毒素及致癌物质,预防各种慢性病及癌症,降低血清中胆固醇及血脂水平。同时含有丰富的无机盐和微量元素,酒中查出的无机盐有18种之多,包括钙、镁、钾、磷等常量元素和铁、铜、锌、硒等微量元素。该酒以它的保健作用蜚声一方,正如世界中医学会高级顾问张教授所说:“大胡黄酒之所以有保健作用,就在于它采用四季日、月、星、辰之精华;取天、地、霜、露之灵气;藏易经和古医学之玄机……”利用古老传统生产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产工艺。</p><p class="ql-block">据原河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报告,所用原料配方及工艺生产黍米黄酒,国内未见相同报道,实属罕见;酿酒专家鉴定,上述流程生产黄酒及改进技术居国内同类研究领域领先水平。鹤壁中医院用该酒泡制草药制成“益寿通络液”已享誉豫北地区,天津中医研究所用该酒专攻老年病症,效果显著。百姓每当胃肠郁闷不适或腰背乏疲,随饮此酒而得以康复。百姓流传:“常饮大胡酒,健康又长寿”。(地史办编著)</p> <p class="ql-block">老字号证书</p> <p class="ql-block">钦命檄书</p> <p class="ql-block">[4]米醋酿造技艺</p><p class="ql-block">大胡有三宝"黄酒、米醋、大花轿",醋的功效,在国人的菜肴餐桌上是必不可少的,多用于蘸食或炒菜。据老辈儿人介绍,大胡很多村民都想酿造黄酒,但有因发酵技术掌握不好,酸浓度太高,变成了做酒不成,反做成了醋,由此,经过独特的加工多道工序,盛产出的米醋的色泽金黄、甜而微酸、香气纯正、酸味醇和,略带一些甜味,酸香浓郁,食之绵柔,醇厚不涩。米醋传承人王新明采取传统模式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精酿方法,充分利用自然界丰富的微生物自然发酵,发酵时间长,在经过二次酝酿,且不使用任何食品添加剂,保证了产品质量纯天然的浓郁芳香,色淡香醇风味独特,营养成分健康美味,享受生活,大胡米醋也就慢慢的促成了大胡的三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米醋系列</p> <p class="ql-block">[5]粟谷种植园</p><p class="ql-block">因大胡种植的谷穗其色黄、浆大,富含人体所需的维生素、蛋白质和各种矿物质而驰名。经国家权威机构检验得出:富含蛋白质15.13%,脂肪5.68%,赖氨酸0.29%,淀粉,维生素C,B及人体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大胡粟谷”具有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止渴生津、补血降压、抗衰驻颜、延年益寿之食疗功效,对各种癌症有一定预防作用,是制作黄酒的重要原材料,也是人们食用和食疗的最佳补品、馈赠亲友的上乘佳品。</p><p class="ql-block">生产基地位于原西岭和现山城区东岭一带半山丘陵区,这里地处太行山脉与余脉之间,冬季气候寒冷,夏季昼夜温差较大,谷物生长周期长,生态环境未受污染,是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基地,已报批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大胡粟谷”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祥龙湾果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祥龙湾合作社),依托土地资源,正在开发周边环境,提高村民的生产力,使得许多原本外出务工的农民都返乡参与到农业合作社中来,带动大胡经济建设,提高了村民生活水平。</p> <p class="ql-block">谷穗弯弯</p> <p class="ql-block">太行落幕</p> <p class="ql-block">[6]传统菜肴烩菜</p><p class="ql-block">大胡烩菜,俗称"大锅菜",也叫"炖菜、爊菜",由"白菜、皮渣、豆腐、地皮(地箍卵)、粉条、海带、豆角、肉丸、冬瓜(夏)、腐竹、黄豆芽、青椒、木耳、芫荽"等多种食材,佐料配齐柴火土灶炉大锅按数量人口比例烧煮而成,选配另炒浇顶"五花肉"片,类似川渝粉蒸,现因时代发展,亦可用"小酥肉"或"小炒肉"来增加口感食欲,是广大吃货食客的一道众口皆宜的家常菜。</p> <p class="ql-block">大锅菜</p> <p class="ql-block">爆炒浇顶肉</p> <p class="ql-block">发扬大胡烩菜、油条(注:俗语叫麻糖也称麻烫,辅助炸品系列:排叉、糖糕、布袋、菜角、馓子等)、米醋、龙头拖刀面等地方特色饮食文化,大力宣传大胡黄酒、大花轿等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村民发家致富,是大胡经济发展方向的重中之重。</p> <p class="ql-block">酥焦松软的甜味麻糖和排叉子</p> <p class="ql-block">包蛋的油炸布袋</p> <p class="ql-block">沸腾的油锅,焦黄的颜色</p> <p class="ql-block">传统的拖刀面</p> <p class="ql-block">展示龙头拖刀刀具</p> <p class="ql-block">筋道宽带的拖刀面食</p> <p class="ql-block">部分插图由网络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