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暑假与女儿及她的几个同学几家人外出游学,途中应家长们要求,与几位小朋友做了一些传统文化的交流。其中就有与小朋友们关联最密切的“学习”问题。</p><p class="ql-block">我说,之所以要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因为传统文化是前贤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提炼和高度总结。学会以此作为人生指导,这就是真正的赢在起跑线上。</p><p class="ql-block">比如对人为什么要学习,以及对学习态度的分类,孔子就有非常精辟的论述。他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用大白话翻译过来,就是:不用学习而天生就知道的,说明悟性、天赋特别好(再通俗点叫老天爷赏饭吃),是最上等;天赋没那么高,自己主动去学习而后才知道的,是次等;遇到困惑和疑难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了;如果遇到困惑疑难仍然不去学习的,这样的人就是最下等的了。</p><p class="ql-block">这里孔子谈论的是学习的境界问题,对小朋友来说特别重要,对大人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p><p class="ql-block">所谓“生而知之”,就是指生来就知道,不必经过学习。很多人认为孔子“生而知之”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这里暂且不讨论这个问题,但有一点对父母们培养孩子非常重要。即每个孩子都具备某个方面的天赋,父母们要想办法及早去发现孩子的天赋,而不是拥挤在考大学这条独木桥上。如果父母们能够然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天赋,享受“生而知之”的快乐,不仅是为孩子的未来点燃一盏明灯,对社会来说也是一件大功德。</p><p class="ql-block">当然,“生而知之”的境界,有点可遇而不可求。大多数人都处在“学而知之”与“困而学之”的境界中。“学而知之”更强调的是一种学习的态度,体现的是学习的主动性。自己或许没有很高的天赋,但勤能补拙。孔子也从不认为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曾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即他认为自己不是天才,之所以懂得很多东西,是因为自己后天的努力。而且,当今社会对每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主动学习,提升自己,以不变应万变。</p><p class="ql-block">如果实在做不到“学而知之”,那至少要做到“困而学之”。即你遇到困难疑惑的时候,要积极学习、主动学习,通过学习来解决问题,而不是走旁门左道,或者一味地去寻找捷径。这个境界,人人可以达到,就看你愿不愿意,做不做得到。</p><p class="ql-block">至于“困而不学”,就是我们要摒弃的了。这样的人,往往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和不如意,归结为别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而很少检讨自己的问题。所以这种人没有学习的动力,以至于“困而不学”。这样的人,经常是怨天尤人、愤世嫉俗,也经常是社会负能量之所在。</p><p class="ql-block">其实,学不学是自己的事情,并不会影响这个地球的转动。但这四句话,代表了学习的四种境界。如果说人生存在捷径,那么,理解、领悟这些根本道理就是唯一的捷径。对小朋友来说,引导他们及早遵循这个道理而努力,他们就赢在起跑线上。至于他们能不能接受和领会,其实更取决于父母们自己有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做到知行合一、言传身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