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文仁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听曹宗让讲骆驼客的平凡生活</b></h3> <h5> 骆驼——一个集鼠耳、牛蹄、虎牙、兔唇、龙峰、蛇眼、马颈、羊脸、猴毛、鸡腿、狗腹、猪尾“十二相”却又“十二不像”的牲灵。骆驼客——赶牲灵的使者。他们与骆驼相伴,毅力坚忍,不忘初心,背负着生存的压力,穿行在广袤的戈壁沙漠,推动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为世人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浓浓的历史记忆!</h5><br>2018年1月28日,笔者与中国外交学院的施展教授、《中国民族报.理论周刊》的王剑利编辑、河西学院的蔺海鲲教授一行8人赴民勤访谈河西走廊曾经的骆驼客。遗憾的是,当我们走进98岁高龄的孙德正家时,这位河西走廊最后的驼把式(首席骆驼客)已处在弥留之际……。人之相与,倏忽之间,一些人一些事,不经意间便风流云散。油然生出了一种紧迫感。带着一种使命,我们随即走近了曹宗让老先生,试图通过他的骆驼客经历,翻找出一些尘封于黄沙之下被时光掩埋了的碎片,还原出骆驼客一个个平凡的生活场景。<div><br><div>曹宗让,民勤县东湖镇红英村十社人,若健在,今年该75岁了。<div><br>曹老先生是河西走廊往来过商贸驼道最后的骆驼客,生前是民勤骆驼客省级传承人。老先生14岁辍学,小学三年级文化程度。17岁那年,由巴彦淖尔市哈藤套海综合林场驼队驼把式卢向前把他引荐给了该林场的厂长马尚布达莱(蒙古族)。老先生的人生由此与骆驼结缘。<div><br><h1><b>01</b></h1><div><b>放骆驼</b></div><div><br>放牧骆驼责任重大、辛苦异常。转场、下碱、扎火针等一系列不乏技术含量的事都要在牧场进行,每件事牧人都需亲力亲为、有时有节、保质保量地完成。</div><div><br><b>(1)转场</b></div><div><br>牧场有夏场和冬场之分。放牧一年需转场两次,春分至清明时节,从冬场转至夏场,秋分至寒露时节从夏场转至冬场。</div><div><br>驼队的骆驼分运输驼和养殖驼。运输驼主要由驼客精心挑选出来组链跑驼道的骟驼构成。养殖驼指幼驼、母驼和公驼以及退役的骟驼。养殖驼一年转场两次。运输驼因跨秋、冬、春三季跑驼道运输,只放牧在夏场。</div><div><br>转场需要备好人和骆驼的必需品。人用的衣物、铺盖及食品。夏场放牧要给骆驼配备的食盐、大黄等辅料,以补充盐分、清热消暑;冬场则配料胡麻油、茯茶和豆瓣料,以补充营养、润肠清肺。</div><div><br>1963年曹宗让经历了一次不寻常的转场。春末夏初,雪融柳绿,曹宗让放牧的养殖驼要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陶生井春场转至阿拉善盟巴音毛道的夏场,两场相距近200公里。转场是个大工程,驼队的驼客们都会前来帮忙,马厂长、卢把式也来督查、指导,有转场经验的赵文祥、张洪强等人提前出发打前站搭窝铺,留下曹宗让和张万一两个年轻人赶着驼群前往目的地。行至第五天黄昏时分,西北方突然起了黑风,曹宗让吼喊着张万一,两人快速将驼群赶到附近的一个沙湾,逐一将母驼和小驼羔赶到驼群中间,驱使骆驼相互靠近,将退役的骟驼一一操卧在驼群周围,两人把在风口处,依偎在各自骑乘驼的颈下避风,等待着沙尘暴的结束。</div><div><br>许久许久,天昏地暗中,曹宗让隐隐听到有人在喊他的名字,将毡衣揭开一道缝,眯着眼探寻,发现急步而行的舅舅和马厂长。原来卢向前和马厂长看到起了黑风,担心没有经验的两个娃被黑风吹散,近百峰骆驼被吹跑丢失,所以黑风刚起,他俩便骑马顺着以往转场的路线前来接应。看到两个小家伙安然无恙,骆驼簇在一起,两人长出了一口气,此时天已麻麻亮。</div><div><br>这次转场,考验了曹宗让的智慧,让马厂长对他有了新的认识。回到巴音毛道的毡房中,马厂长用蒙古语大赞曹宗让:“‘吒喽子’(小家伙),‘孔观喃尼’(不错嘛!好样的!)!”并建议卢向前将外甥带在身边当驼客,跑驼道,使其早日得到锻炼,成长为一名名副其实的骆驼客、驼把式。按规矩,成为一名骆驼客,必须得有三年放牧经历,要十分熟悉沙漠严酷的环境及骆驼的习性。半年后曹宗让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骆驼客。</div><div><br><b>(2)养驼羔</b></div><div><br>母驼隔年产羔,怀胎13个月。产羔时,母驼会离开驼群找一个僻静之处,以避免同伴打扰,防止被人看见。母驼产羔时,如果有人偷看,它能通过气味感知到,即使临产在即,也会忍痛翘望,不愿分娩。了解母驼产羔习性的牧人是不会去偷看的,他们认为偷看骆驼产羔是一种不道德且残忍的行为,偶有发生也只有初来乍到的新手为满足好奇而冒失所为,其行为不但不会得逞,还会遭到师父严厉的责骂甚至鞭打。这便使我想起,两年前在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考察期间,努尔古丽(哈萨克族)讲述她家百余峰母驼集中产仔时的壮观场面,笔者提出届时可否一睹,被她一口回绝。现在想来,当初的想法多有冒犯。</div><div><br>牧人见到新生小驼羔羔已是数小时后或隔夜的事了。他们见到活蹦乱跳的驼宝宝,第一时间关注的是它们的性别,不同性别的驼羔羔,在其成长中各有不寻常的遭遇和使命。如果驼羔羔是一峰健康的母驼,只要驼妈妈奶水充足,便顺其自然成长。如果驼羔羔是一峰儿驼(雄驼),定会招来牧人的一番评判。</div><div><br></div><div>“从小见大,三岁看老。”是前辈们传下来的古训。若儿驼羔羔颈、腿粗壮、奔跑有力,样样儿好看,性情温顺,则必将是未来跑驼道的“那块料”,从此它就会得到牧人、驼客的精心喂养、“特殊关照”和“重点培养”。牧人还会根据驼羔羔的习性为它们起名字,乖巧的起名“老实旦”、调皮捣蛋的就叫“贼儿子”“刁地跑”之名。</div><div><br>牧人在闲暇之余喜欢和“黑眼圈”“老实旦”在一起,搂着它们的脖子从头摸到蹄,捋捋绒毛、捏捏大腿、亲亲脸蛋、拍拍屁股。像“贼儿子”“刁地跑”之类见人就跑,抓不住,捉不到。小驼羔长到一岁左右便能吃草料了,牧人会为其增添一些营养品——盐和豆瓣料。喂料时,每逢“老实旦”便会多添一把,“刁地跑”不给也罢!“温顺的驼羔羔和猫猫、狗狗一样,偏心养大的驼羔羔,身体好,负重量大,和人亲近,当人走近它时,会主动用头蹭人的身体,即便长大了,无论是放牧期间还是运输途中的短暂休息,它都不会离开人太远。每每讲到这些“驼伴”们,曹宗让总会眯眯着眼、微翘着嘴角、摇晃着头,就连手势也会摆成兰花指,足见他们这些驼客们对骆驼的那份特殊情感。</div><div><br><b>(3)烫印</b></div><div><br>烫印就是在骆驼的屁股上烫上记号。沙漠、草原,一望无边,往往有多家驼群在同一片草地吃草的情况,为了方便辨认,牧人会在小驼羔长到一岁时在其屁股上烫上记号。印记图案有花形、也有商号属姓,每家各有不同。曹宗让放牧的骆驼属哈藤套海综合林场,“我的每峰骆驼的屁股上均烫着‘口’字形印记,取‘哈’字的左偏旁。”曹宗让说。</div><div><br>烫印时将“烫子”(框架式熨斗)烧至一定的温度,在骆驼屁股一侧“烙烫”,直至将毛囊组织破坏,使烫印处不再长驼毛,烫印成为某一驼群骆驼的永久记号。</div><div><br>(4)下碱</div><div><br>下碱就是每隔十天半月把骆驼赶到海子湖(水塘)吃盐巴,以补充身体必须的盐分。戈壁沙漠中分布着大小不等的海子,湖水经过夏天的蒸发,海子周边会形成盐巴,所以冬场放牧,下碱较容易。夏场在山丘地带,水源往往是泉水或雪水,少有带碱的池塘,骆驼不能自然下碱,就得由牧人给其喂一些食盐。</div><div><br></div><div>下碱时,将食盐放在料槽里喂,由于料槽是开放的,那些年幼、体弱的骆驼常常会被排挤,分享不到食盐,因此,牧人就将食盐装在料抽子(嘴兜)里套在骆驼嘴上,兜绳挂在头上对其下碱。“骆驼可会使用料抽子了,吃盐料时将嘴兜摁在地上吃,有的吃完一口,猛的向上扬一下再吃一口。像“黑眼圈”“老实蛋”从小加料惯养下的那些骆驼,看到人提着料抽子,就立即跑来把头伸过来了。”曹宗让还强调:“骆驼和人一样,也有人的某些灵性。动物对人的态度往往取决于人对待动物的态度。”人与自然的关系何尝不是相互给予?</div><div><br><b>(5)啖骆驼</b></div><div><br>啖骆驼使用的工具叫“啖子”,为牛角制、铁质或木质,类似倒着的“水瓢”,瓢把有凹槽或带孔道。啖骆驼就是用“啖子”给骆驼灌胡麻油。</div><div><br>冬日的戈壁沙漠草木皆枯,尽管骆驼每天都很忙碌,填饱肚子却不容易,许多骆驼经过一个冬天的煎熬,等到初春时节已被耗得驼峰塌陷,毛色焦黄,体虚病弱,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会造成骆驼的大量死亡,为防不测,就必须为那些体弱的骆驼“啖”约500克左右的胡麻油和适量大黄水及茶水,给其润肠泻火、补充营养。</div><div><br>啖骆驼有两种情况:“啖”养殖驼时,需将骆驼先赶进圈场,“啖”时在出口处立一高竿,两人用横杆挡在骆驼前腿让其安静;一人拿一带着圈套的高竿,套住骆驼上颚向上顶,迫使骆驼张嘴;一人站在高台上,将盛有清油的“啖子”塞进骆驼嘴里将清油灌进其咽喉部,等听到“咕嘟!咕嘟”的吞咽声后方罢手。“啖”被驯化过的运输驼(也称熟驼)时,只需让其操卧下即可进行,容易完成。“品尝过清油味道的骆驼,啖清油时乖得很!特别是那些运输驼,闻到清油味就跑过来了,急着让人‘啖’,喊一声‘操’,忙忙就卧下了!”曹宗让又一次讲到骆驼的灵性。</div><div><br><b>(6)压骆驼</b></div><div><br>给骟后的骆驼负重叫压骆驼,也称压驼。骟后一周,无论是烫骟还是抽骟的伤口就基本愈合了。扎骟的骆驼则需要近一个月,阴囊才能脱落,但不影响“骟”后一周的压驼。</div><div><br></div><div>压驼时将装有沙子的褡裢搭在骆驼背上,用绳索绕骆驼背部、腹部将褡裢捆绑的骆驼身上,让骆驼不间断负重。沙子的重量从15公斤逐渐加至50公斤左右。压驼最短需要12天,长的要1月左右。</div><div><br></div><div>压骆驼期间驼客们要观察骆驼的负重能力和耐力,经过观察,能够判断出这些被“骟”了的骆驼中,哪些将来能成为合格的运输驼,哪些只能当交易驼或肉食驼。比如,两峰载重相同,负重时间相同或走路长短相同的骆驼,容易出汗的就说明其先天体力、耐力不足,未来的命运将是被作为商品交换、或作价买卖、或被屠宰食肉。只有那些负重量大、体力好、耐力强、“吃的苦中苦”的骆驼才能被选中当运输驼,在此后的日子里将有驼客的经常陪伴和精心照料。</div><div><br><b>(7)扎针</b></div><div><br>扎针就是用类似于“锥子”的医疗工具给骆驼治病的一种方式。</div><div><br>骆驼生病的表现,一是鼻孔、嘴唇长水泡或干裂,这是上火的症状,骆驼上火了要灌大黄水。二是骆驼毛色变得焦黄且不吃不喝,身体缩成一团,懒得走动,这是病毒症的表现,除了灌大黄水,还得扎针放血排毒。扎针所用的“锥子”,其针的粗细与牙签相仿,针尖三角形。扎针有扎火针和扎干针之分,扎火针就是在针尖部缠上棉花,粘上清油点燃,驼客手持带着火苗的“火针”在骆驼的屁股上、肋骨间隙快速扎针数次,进行放血排毒,火苗起消毒作用。扎干针即锥针用花椒水消毒后,如同扎火针一样操作,一人扎针,一人随后用花椒水在被扎针处进行消毒。</div><div><br>扎针时用花椒水、火苗消毒,是那个经济落后、物资匮乏、缺医少药年代的土办法,方法原始朴素,但这是世代骆驼客不断实践中总结出的生活经验,凝结着民间古人的智慧。</div><div><br><b>(8)收驼毛</b></div><div><br>收驼毛有两层含义,一指牧人收集骆驼身上退下来的绒毛;二指驼队主人每年向牧人收缴每峰骆驼3.5公斤的驼毛。</div><div><br>4月,骆驼开始长针毛(新毛),5月初,首先就看到旧的肘毛(腿毛)被针毛顶脱的迹象,这时牧人会利用上水(给骆驼饮水)的时机,用类似靶子的“爪子”,将每峰骆驼腿上即将脱落的肘毛抓下,集中存放。放驼之时也随时沿骆驼吃草的路线、区域寻找脱落在野外的驼毛。5月中旬,集中剪肘毛和黍毛(脖颈下面的毛),这需要将骆驼赶至圈场对其一一剪毛。</div><div><br></div><div>“怀孕的骆驼是不剪黍毛的,将黍毛留着待母驼生下小驼羔羔后用其黍毛暖驼羔羔哩。”曹宗让说。安身毛(腹、背部的驼毛)和驼峰毛一般不剪,让其自然脱落,以防刚剪完全身毛,突下暴雨伤及骆驼的命。“民勤的养驼人家,为了多收些驼毛,多卖些钱,一次性剪去安身毛和驼峰毛而遇暴雨将骆驼潎死的教训多得很!”曹宗让补充道。</div><div><br>驼毛既是驼队商贸交易的商品,也是驼队自给自足、置办绳索、褡裢、口袋、毛毡、毛毯、帐篷等用品的原材料,更是驼队、驼客增加经济收入的直接来源之一。所以,收驼毛这项工作,无论是驼队主人还是牧人都很重视,很是上心。</div><div><br></div><div>(<b>未完待续。</b>美篇限制每篇文章只能发5000字)<br></div></div></div></div></div> 作者声明:本文发表于2020年11月3日《中国民族报》(文化周刊);11月8日《中国民族报》(文化周末)转载。 点击微信公众号“<a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OTUxOTU3Mw==&mid=2247483668&idx=1&sn=1da159d6ae2d27cc659855496c8410e6&chksm=90805c2ea7f7d538e9e8897c25c23ed08cbd6b6381c6a9575e55da0e2e4b470453e6ed7361b7&token=1272653813&lang=zh_CN#rd"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艺术人类学田野与实践工作坊</a>”可阅读全文。 如果链接打不开,可用微信扫描下面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阅读本文或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