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文化荟萃之地——殷墟

海鲜(大陆)中泰友协

<p class="ql-block">  殷墟博物苑位于位于安阳西北郊小屯村,横跨洹河南北两岸。殷古称“北蒙”,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商邑”、“大邑商”。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由殷墟王陵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构成。</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统治时期,都城从“奄”(位于今山东省境内)迁到“北蒙”并改称“殷”。史称“盘庚迁殷”。商朝都城迁殷后,殷成为此后商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商王朝在殷共传八代十二王,历时278年。前1046年,周武王率诸侯之师伐商纣,发动了牧野之战,纣王兵败自焚,殷亡。</p><p class="ql-block"> 经过考古发掘,这里出土了15万多片甲骨文、上万件青铜器包括著名的司母戊鼎(也有研究称后母戊鼎,还有争论)、50多座宫殿遗址,发现有宫殿区、王陵区、平民区、铸铜遗址、手工作坊以及大型祭祀场等。</p> <p class="ql-block">  殷墟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历史。周灭殷后,曾封纣之子武庚于此,后因武庚叛乱被杀,殷民迁走,逐渐沦为废墟,故称殷墟。</p> <p class="ql-block">  1987年在古老的洹水岸边修建了殷墟博物苑。此图为宫殿宗庙遗址区大门,是依照甲骨文的“门”字形,用几根雕有商代纹饰的木柱和横梁结构而成。苑中建筑由著名的古建筑家设计复原,严格地构筑在原建筑遗址上。每座建筑都采用了重檐草顶,夯土台阶,檐柱上雕以蝉龙等纹饰图案。</p> <p class="ql-block">  殷墟占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古老的洹河水从市中缓缓流过, 城市布局严谨合理。从其城市的规模、面积、宫殿的宏伟,出土文物的质量之精、之美、之奇、数量之巨、可充分证明它当时不仅是全国,而且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  殷墟规模巨大,范围广阔。总体布局以小屯宫殿宗庙区为中心,沿洹河两岸呈环型放射状分布。除了宫殿宗庙区、王陵区、还有众多聚落遗址(族邑)、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制玉、制骨作坊等遗迹。展现出这座殷商王都的宏大规模和王者气派。 </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仿殷大殿,是在乙组基址上复原的其中一座大殿,它东西长51米,由于东侧的20米地下尚未发掘,所以只复原了西侧的31米,是宫殿宗庙区主要建筑之一,该建筑以黄土、木料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坐落于厚实高大的夯土台基上,房基置柱础,房架用木柱支撑,墙用夯土版筑,屋顶覆以茅草,整座建筑规模巨大、左右对称,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均衡感和审美意趣。建筑艺术、建筑方法、建筑技术,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宫殿建筑的先进水平。</p> <h3>  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在这里发现。</h3> <p class="ql-block">  在20世纪初,殷墟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1928年正式开始考古发掘以来,殷墟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将原来传说的殷商社会确立为真实存在的信史科学地位。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甲骨窖穴展厅。自殷墟发现以来﹐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甲骨文中所记载的资料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提前到了商朝,也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甲骨学。 1961年3月,国务院将殷墟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殷墟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1936年在这里出土了一坑甲骨,编号为YH127,它在1996年召开的国际图联大会上被专家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中国最早的档案库”。</p><p class="ql-block"> 甲骨坑位于宫殿宗庙区中部偏西,共出土刻辞甲骨17000余片。这些甲骨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祭祀、田猎、农业、天文、军事等,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甲骨文和商代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p><p class="ql-block"> 3300年前的商朝社会,对于很多自然现象不能够解释,所以凡事依赖于鬼神,经常占卜,所用的材料是龟腹甲,他们在龟腹甲的背面凿上很多圆孔和长槽,把燃烧的木炭放到其中进行灼烧,龟片的正面会产生裂纹,商人根据裂纹的走向来判断吉凶,然后把结果刻上去,称这上面的文字为甲骨文。</p> <p class="ql-block">  破解的甲骨文字展示。</p> <p class="ql-block">  建筑基址</p> <p class="ql-block">  1号灰坑,出土了陶器、石器、鼓角器、蚌器等200多件,其中两件陶盘还发现了陶文。</p> <p class="ql-block">  这是殷墟宫殿宗庙区车马坑-----中国古代最早的车马实物和道路遗迹 </p><p class="ql-block"> 华夏幅员广袤,畜力车是古代先民陆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殷代的车子,考古屡经发现,而且结构基本定型,离开它最初发明的时间应该有一个相当长的阶段了。古文献中说夏代就发明了车,但是至今未发现夏代车的遗存。殷墟考古发掘的殷代车马坑是华夏考古发现的畜力车最早的实物标本。由此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文明古国之一。</p> <p class="ql-block">  展厅内陈列了6辆马车,从两个轮之间的距离,我们可以想象到三千年前的道路是多么宽广。</p> <p class="ql-block">  博物苑展示了6座车马坑遗迹,保持基本完整,每坑葬一车,其中有5坑葬两马,有4 坑各葬一人,殉人中多为成年男子,另有一个男性儿童。殷代车马坑展示了上古畜力车制度的文明程度,也反映了奴隶社会的残酷的杀殉制度。</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祭祀坑遗存</p><p class="ql-block"> 殷墟发现的祭祀坑,总数近3000座。宫殿宗庙区有少部分,王陵墓葬区最多,达2500余个。除车马坑较大外,大部分是面积2平方米以下的小型长方坑或方坑。祭祀坑的内容以人祭坑为主,也有少数兽祭坑和器祭坑。人祭坑有全躯葬、头躯分离葬、无头躯体葬、无体人头葬4种。以无头躯体葬最多。埋入的死者有的系活埋、有的系砍杀后埋入。多是青壮年男性。</p> <h3>  以上两图是妇好墓前新雕的甲骨文字碑。下图是妇好墓。</h3> <p class="ql-block">  妇好墓发掘于1976年。妇好墓-----中国最早的女将军墓。妇好享堂、母辛宗,即是妇好死后,国王武丁为祭祀妇好,在其墓圹上所修建的宗庙建筑,妇好──庙号“辛”。其墓上的享堂,卜辞称“母辛宗”。这座建筑就是对母辛宗遗迹的科学复原。妇好墓是1928年殷墟发掘以来宫殿宗庙区内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也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该墓南北长506米,东西宽4米,深7.5米。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墓室有殉人16人,并出土了1928件精美的随葬品,其中青铜器468件,玉器755件,骨器564件;并出土海贝6800枚。随葬品不仅数量巨大,种类丰富,而且造型新颖,工艺精湛,堪称国之瑰宝,充分反映了商代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制造水平。根据该墓的地层关系及大部分青铜器上的“妇好”铭文,考古学者认定墓主人为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妇好墓是目前唯一能与甲骨文联系并断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王室成员墓葬。</p> <p class="ql-block">  新建成的殷墟博物馆占地5000平方米,包括展厅、文物库房、研究室、报告厅等设施。开馆后集中展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殷墟发掘出土的从未公开展览的600件文物。世界上最大、最重的出土文物青铜器司母戊鼎在殷墟博物馆首次与观众见面。这件国宝级贵重文物、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揭开神秘的面纱走到普通观众面前。博物馆主要分为时间走廊、主题水院、大邑商等展览区。</p> <p class="ql-block">  此为殷墟王陵大门,距离王宫宗庙区较远,殷墟博物苑每半个小时有班车来回接送游人。</p><p class="ql-block"> 殷墟王陵区是商王朝时期诸王死后的埋葬地,是中国境内迄今所发现的年代最早最完整的王陵陵园。</p> <p class="ql-block">  殷墟王陵遗址位于安阳市洹河北岸的武官村北地,与小屯村的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与东面的洹北商城遥相呼应,共同组成了闻名中外的殷墟遗址。殷墟王陵遗址也是举世闻名的司母戊鼎出土地。 </p><p class="ql-block"> 王陵遗址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约180亩。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今,在这里相继发现了13座王陵大墓(包括一座未完成大墓)、2000多座陪葬墓、祭祀坑与车马坑,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等,被学术界公认为殷商时期的王陵所在,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M260大墓。M260位于殷墟王陵遗址东区,1984年9月正式考古发掘,闻名遐迩的司母戊大方鼎传说1939年就出土于这里。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重器,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9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鼎。国民党南逃台湾时因太过沉重没能带走,滞留南京机场,后南京博物馆收了展出,现藏于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M260墓呈“甲”字形,墓道在墓室南部,呈坡状,墓室为一长方形竖穴坑。墓室底有一腰坑,内有一人一大玉戈。在墓道填土内,有集中在一起的22个人头骨。在墓室西北角还发现了有8把木锹,式样与今天人们使用的并无不同。</p> <h3>  旁边为车马坑</h3> <p class="ql-block">  陵墓西区是早期发掘的王陵,现在已全部封填,墓道形状用植被标识,每座墓群前有告示牌说明该墓出土何物,其中的精品还有复制品放于墓群前,原件多收藏在台湾。</p> <p class="ql-block">  殷墟的发现,对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意义重大。殷墟是中华文明溯源的原点与基石。殷墟的发现与研究把中国可确信的历史推进了约一千年,确立了殷商社会的历史存在,为商周考古确立了可靠的年代,对于上溯早商文化和夏文化起到了基点作用。它还填补了商代文化的空白,完善了商代的编年框架。此外,以殷墟文化为坐标及参照, 使东西南北各种文化断代更加精准,文化内涵也更加清晰。如果没有殷墟这一实物,很多考古结论仍会是纷争不断、莫衷一是!</p><p class="ql-block"> 殷墟甲骨文是世界三大最古老的文字体系之一。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近5000个单字,目前已释读约1500字。 它不仅证明古老的汉字是独立起源,还提供了中国古代独立的文字造字法则。中国汉字源自甲骨文,虽然字体有所变化,但却始终一脉相承,是十几亿中华儿女仍在使用的“活文字”,它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生生不息的基因和纽带,这与其他文明古国的“死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p><p class="ql-block"> 殷墟上承一千余年四方文明,下启三千余年华夏多元一体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中流砥柱。</p><p class="ql-block"> 我为三千多年前中国伟大的殷商文明感到骄傲。</p>

殷墟

甲骨文

妇好

遗址

宗庙

宫殿

王陵

出土

甲骨

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