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一篇<a href="https://www.meipian.cn/33ym2fwu" target="_blank" data-link="create" style="font-size: 18px; -webkit-text-size-adjust: 100%;">多彩贵州行之“一只眼”</a></p> <p class="ql-block"> 这不是虚构故事,是一个真实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它叫海龙屯,位于遵义西北20公里外海拔1200米的龙岩山上,一个消失在人们视野400年之久的土司军事城堡和衙署。2015年作为中国三大土司遗址之一的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成了贵州省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梵净山是贵州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p> <p class="ql-block"> 遵义历史上曾经叫播州,从唐代贞观十三年(639年)开始设立播州府,一直到明代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历时将近千年。</p><p class="ql-block"> 土司是由中央王朝任命和分封给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官,拥有世袭的政治统治权。元朝开始以宣慰使等官职封赠给各地首领,形成一定的制度,明代土司制度发展到鼎盛,以后逐渐趋于衰落。</p><p class="ql-block"> 杨应龙是播州宣慰使的后代,明代播州世袭土司,万历十四年因从调有功,加封为“骠骑将军”。作为土皇帝的杨应龙生性残暴,滥杀无辜,称霸一方,被告上朝廷后,按理当斩。但时值倭寇进犯朝鲜,杨应龙向朝廷请求带兵抗倭援朝将功赎罪,朝廷允准,要求杨交纳赎金四万两,以其长子杨朝栋代替其职,次子杨可栋留渝作人质。</p><p class="ql-block"> 不久杨应龙听闻其次子病死,就拒缴赎金,并派兵四处袭掠,公然叛明。为此震怒朝廷,万历皇帝决定平定杨应龙,围剿海龙屯,即是历史上著名的“平播之役”,统治播州七百余年的杨家土司王朝终究覆灭。</p><p class="ql-block"> 之后,明朝取消了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即明清两代在云南 、贵州等地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世袭,实行流官(有任期,期满调任)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旨在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统一管理。</p> <p class="ql-block"> 海龙屯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宋,宝祐五年(公元1257年)蒙古铁骑南下伐宋,播州土司杨文在西北的龙岩山上创建了扺御蒙古军的城堡龙岩屯,即后来的海龙屯。重建的海龙屯是杨应龙的衙署和军事指挥中心。</p><p class="ql-block"> 海龙屯依着山势由低到高步步为营,母屯子屯的联动互援,形成了强大的战略防御体系,明朝平播主帅李化龙曾评价海龙屯为“极天下之至险”,海龙屯最终也成了“平播战役”的主战场和杨应龙亡身之地。</p><p class="ql-block"> 随着杨氏土司在“平播之役”中被朝廷剿灭,毁于战火的海龙屯遗址也从此隐匿于重山之中,淡出了人们的视线。</p> <p class="ql-block"> 我在跟团6天的贵州之旅结束之后,慕名前往海龙屯,游览了这个深藏在大山里头的世界文化遗产地。</p><p class="ql-block"> 与十多年前我第一次来遵义时相比,现在的交通已经相当便捷了,夜里8点钟还在贵阳高铁北站,9点钟便抵达了历史文化名城遵义。第二天一早,我从遵义茅草铺车站坐专线公交到达了20多公里外的海龙屯游客中心。</p> <p class="ql-block"> 游客中心周围尽是一些仿古建筑,都是近年新打造的“播州土司城”,是一个集文化、旅游、商业、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复合特色小镇。</p><p class="ql-block"> 因为疫情大都关着门,游客不多,冷冷清清。从游客中心取票后凭票进入(疫情期间享受免费却不免票)。</p> <p class="ql-block"> 初来乍到,以为到了景区游客中心和“土司城”,海龙屯应该不远了,就径自沿着通道大步流星直往里走。</p> <p class="ql-block"> 7月底的黔北山区天气并不炎热。白沙河畔是一条通往海龙屯的专线公路,这条洁净的山里公路上很少有其它车辆和行人,只有旅游接驳的“小火车”不时地开过。</p><p class="ql-block"> 步行了2公里,查了高德地图才知道这里到海龙屯的入口还有三四公里的路程,生怕耽误了今天后面的游程,于是半路上拦了一辆摩托,让司机送我到海龙屯的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 入口附近有一块巨大的白色石碑,标有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志,背面镌刻的是海龙屯保护条例。</p><p class="ql-block"> 海龙屯是古代大型军事防御建筑与宫殿建筑合二为一的遗址,算得上是中国乃至亚洲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堡遗址。 2015年7月4日它同湖南永顺老司城、湖北唐崖土司城一起,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细看游览图,海龙屯主要由新王宫遗址和九大关隘组成的一整套军事城防体系。屯顶相对平阔,面积约1.59平方公里。屯前有六关:铜柱关、铁柱关、飞虎关、飞龙关、朝天关和飞凤关;屯后有三关:万安关、二道关和头道关。</p><p class="ql-block"> 海龙屯无论它的军事关隘还是新王宫均建立在海拔千米以上的山上,最高处海拔1300多米。景区没有索道,意味着接下来要全程徒步。</p> <p class="ql-block"> 铜柱关,它是由东南方进入海龙屯的第一道防御关隘。沿着长长的步道上去,半山上就是一个城门洞,拱券顶石结构的城门,拱券、门跺石、门拴孔等都保存完好,但门洞上没有门楣石。</p><p class="ql-block"> 铜柱关所连的城墙依山势而上,大部份城墙为明代建筑,城墙内还有部分南宋时期的城墙,可见城墙始建于南宋,明代加固重建。</p> <p class="ql-block"> 过了铜柱关继续上行,站在此处已经可以领略到海龙屯地势的险峻,它是黔北遵义大娄山东脉龙崖山的一部分,冈峦盘曲,地形绝险。《明史》中用“飞鸟腾猿,不能逾者”这样几个字来形容它的奇险。</p> <p class="ql-block"> “东部城墙”在山上茂盛的柴草中蜿蜒延伸,隐隐约约。它由粗糙的毛石垒砌而成。城墙总长度1053米,上达36步天梯侧壁,下至铁柱关,南接铜柱关。</p> <p class="ql-block"> 海龙屯无论它的军事关隘还是新王宫均建立在海拔千米以上的山上,最高处海拔1300多米,相对高差大约有三四百米。</p> <p class="ql-block"> 沿着踏道继续往上攀登,峰回路转,来到了“天梯”。它位于海龙屯东北山腰,扼咽喉要道,上通飞虎关,下接歇马台,是海龙屯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p> <p class="ql-block"> “天梯”也称三十六步,共有36个陡峭大台阶,总长51.5米,仰角达30度,道宽4.3米,两侧还有各宽0.8米的护墙,石台阶宽2.7米,踏步高为0.5米。36步天梯因战争毁坏水蚀基础而坍塌,泥石覆压400余年,竹树丛生,1999年8月被发现,现修复如初,古迹重见天日。</p> <p class="ql-block"> 抬头仰望,“天梯”与上头的“飞虎关”浑成一体,气势磅薄,雄厚壮观。天梯以陡峭著称,极难攀爬。<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少游客手足并用,攀爬上三十六级到达飞虎关时,早已气喘吁吁大汗淋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倘若</span>城楼上投掷滚木、滚石,即可一砸到底,能有效阻止仰攻之敌,真可谓“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p> <p class="ql-block"> 三十六步天梯之上便是飞虎关,海拔1172米,它坐西南向东北,也是始建于南宋,明代加固重建的关隘。用青石与石灰糯米浆错缝搭接砌筑,前半部分为单通道石砌半圆拱顶石结构城门。</p> <p class="ql-block"> 飞虎关最为雄奇险峻,亦称吊桥关,“天梯”与飞虎关之间还有一个城壕,壕顶架有石拱及木梯吊桥以达城门。两者相连而成的防御堡垒,确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p> <p class="ql-block">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朝廷调集8省24万军队发动平播之役。杨应龙领1.7万人倚仗天险与明军对峙,血战竟然持续了114天。</p><p class="ql-block">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span style="font-size: 18px;">站在海龙屯36步天梯之上的飞虎关,俯瞰四周群峰簇拥,峡谷幽深,令人感慨万千。</span></p> <p class="ql-block"> 进入关门后,还可以看到城门内踏步及其墙壁,都是在山体上直接开凿而成,踏步依岩壁而上。</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往更高处走便是另一个重隘飞龙关。这段长约</span>300米的“龙虎大道”<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作为沟通飞龙关和飞虎关之间的通道,</span>在悬崖上开凿而成,<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沿山逶迤,倚崖临谷,十分险要。</span></p> <p class="ql-block"> 出乎意料的是飞龙关关前没有铺设石级台阶,全是天然的板层岩坡,原汁原味,估计400多年前也是这般模样。</p> <p class="ql-block"> 依着天然岩坡顺势攀爬而上,几十米开外关门门楣上“飞龙关”三个大字赫然在目。</p> <p class="ql-block"> 飞龙关规模大于飞虎关,关为三开间。<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三个相互套合的券拱,</span>两道月亮门,前后都有巨大的城门,尽管立面的城堡几处己塌坍,但当年的雄姿依然不难想见。</p> <p class="ql-block"> 废墟之中南墙上的窗花用整石雕成,镂空雕刻菱形图案。残破的石门,似乎展现昔日的骄傲慢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 有人把海龙屯比作秘鲁印加帝国的山地建筑马丘比丘,在这个角度看,倒有几分像复活节岛上的巨石阵的巨人。</p> <p class="ql-block"> 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朝廷官方围剿叛乱的土司杨应龙百余日的一场战役史称“平播战役”,这里就是战役的主战场。</p> <p class="ql-block"> 飞龙关西侧有条“杀人沟”,万丈深渊,令人胆颤心惊,它是位于龙崖山东北侧一条V形大裂谷斜坡,70度的倾角,海拔高差达324米,危岩绝壁,险峻阴深。相传当年“平播之役”后抛掷军士遗骸填谷之处。</p> <p class="ql-block"> 再往上走便是朝天关。朝天关座西朝东处于中心位置。关前筑平台,后面是瞭望楼。城墙连接转山阁楼和飞凤关,酷似长城。</p> <p class="ql-block"> 朝天关海拔1218米。城门进深6米,是屯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迹。此关始建南宋,明代重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落成。</p> <p class="ql-block"> 朝天关门楣上“朝天关”三个魏体大字为杨应龙亲笔题写。据说当时朝廷已削夺杨应龙播州宣尉使的官职,令其长子杨朝栋为掌印管事。此关命名中“朝”字暗指杨应龙长子杨朝栋,寄望他成为朝廷之栋梁,承杨氏家族命脉世袭统领播州。</p> <p class="ql-block"> 此处城墙尚未塌坍,若是设想那些残垣墙基之上都是这样的墙体,难免使人联想到“铜墙铁壁”“固若金汤”。</p> <p class="ql-block"> 朝天关南侧山上的飞凤关,<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关名中有“凤”一字据说是暗指杨应龙的宠妾,俗称“五凤楼”。</span>通长32米,关面阔12.9米,<span style="font-size: 18px;">城门为单通道半圆形拱券顶石结构建筑,</span>券拱高5.8米,进深11.5米,是屯中规模最大的石拱。<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关顶建有城楼,带有两进院落,也是唯一的带院落的关隘。</span></p> <p class="ql-block"> 飞凤关与朝天关、飞龙关三个关隘海拔高度相差不大,通过城墙连成一体,占据最高位置,构成了海龙屯这座军事城堡的前沿军事体系。</p> <p class="ql-block"> 飞凤关内立有一块杨应龙手书的“严禁碑”的复制品,尽管此碑不特别显眼,但后来细读碑文,不难发现这块遗碑相当珍贵,从中可以解读出大量的信息。</p><p class="ql-block"> “夫龙岩囤乃播南形胜之地,为子孙万代之基,保固之根本”,<span style="font-size: 18px;">”剽骑将军”</span>杨应龙开门见山地提出要打造巩固这个千秋万代的“独立王国”。</p><p class="ql-block"> 禁碑记述了严格的进出屯关手续,由守屯总管厅签发的专门的通行证“年貌号牌”和“号票”,以防奸细僭踰诈伪之徒混入,<span style="font-size: 18px;">碑中特别强调要在飞龙、飞凤两关设卡查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禁碑中不仅提到守屯的有总管、总领、军士、医生、匠作、守衙、守仓等人士,还提到总管厅、书房等场所,正是这些机构名称为后来考古人员确定新王宫遗址建筑单体及其功能提供了有力的线索。</p> <p class="ql-block"> 离开飞凤关沿着山间小路前行十来分钟,便到达了新王宫遗址。</p> <p class="ql-block"> 这是屯顶一处宽阔的平地,是土司王国杨应龙的衙署及行宫。</p> <p class="ql-block"> 新王宫位于屯顶偏西山梁,海拔1300米。新王宫前后有多道城墙和关隘拱卫,被称为“城中之城”。是屯上的军政要地,指挥中心。建有杨氏寝宫,宫室建筑群,宫殿区气势恢弘,可见当年地方政权土司的权势之一斑。</p> <p class="ql-block"> 2012年考古人员对遗址考古发掘,确定为播州土司修建的衙署区,集行政办公、军事指挥,休闲生活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总面积为1.8万平方米。遗址上留有许多考古“关键柱”,好多珍贵遗存用玻璃罩着。</p> <p class="ql-block"> 新王宫依山势修建,建筑大体上分为东、中、西三路,沿阶梯遂级抬升,错落分布。遗址保存完整,对研究古代城市防御设施提供实物样板。王宫建筑上面木结构部分早己毁塌。现遗址地面上唯一一座砖木结构建筑是修复后的明末古庙海潮寺。</p> <p class="ql-block"> 整个王宫建筑的上部木制房尾均毁于战火,留下的是墙基,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修复整理,呈现出建筑群的基本轮廓。</p> <p class="ql-block"> 大门是新王宫入口的第一道门,两侧的八字墙与城墙相连。</p> <p class="ql-block"> 第二道门为仪门,也是衙署区的正门,三间面建筑,两侧与东西厢房相连。<span style="font-size: 18px;">门内即为大堂前的庭院。</span>门前设九级踏道,旁边还有一条5级踏道。石阶由条石铺就,气势不凡。</p> <p class="ql-block"> 总管厅位于西路建筑中部,呈“回”字形,中央为天井四周走廊。正房阔五间,倒座房阔三间。正房内铺两层地砖,层之间夹沙,表层地砖打磨极为考究。是衙署内重要建筑,推测为《严禁碑》中记载的“总管厅”。</p> <p class="ql-block"> 在王宫遗址西侧有独立四合院,包括中央天井、三开间的正房,两厢房以及前廊,因曾出土过石砚台、铜质象棋子等遗物,推测这里可能是《严禁碑》中记载的书房。</p> <p class="ql-block"> 王宫后面有个“三台星”的五级建筑,可能是土司杨应龙的卧室(寝宫)。山墙石材雕刻精致做工考究。《平播全书》记述了明军破屯前夕,杨应龙“驰视前后,灯火遍山兵多如织,无路可脱,遂拉二妾入室同缢”,明军从后房烈焰中得其尸首。</p> <p class="ql-block"> 厨房位于西路建筑群西部阔五间。东端房屋内曾清出杯盘碗盏等青花瓷片14000余片及铁锅碎片,还灶台等遗存。</p><p class="ql-block"> 在西端围墙还建有厕所。外围建有高大围墙。</p> <p class="ql-block"> 有个长7.2米的上下立体结构的通道,通过券拱连接。</p> <p class="ql-block"> 府库是一座西进院落,考古工作者在此处出土了骨质的秤杆以及鹿角切片,推测此地曾为储物府或者药房之类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新王宫遗址旁边有个游客服务处,在这里喝水休息片刻后,接着要去的是海龙屯西端的最后三个关隘。</p><p class="ql-block"> 路上用了十几分钟的时间,先经过的是宋代的土城墙遗址。土城墙位于屯西,南北向呈半月形。土城墙为泥石混筑,是当时龙崖新城西面最外层的军事防御设施。</p> <p class="ql-block"> 宋代门道位于万安关东侧,长172米,宽2.5-4米。西侧城墙与南北城墙连为一体,砂岩叠砌。曾在通道出土了大量的宋代瓦砾。</p> <p class="ql-block"> 远远看见一座城门,万安关到了。万安关也叫大城,关高5.6米,面阔10米,城门洞进深5.8米。<span style="font-size: 18px;">城门为石结构单通道半圆形券拱。</span>门上石匾因日久风化字迹难辨。还曾安装了吊桥,城门劵拱两侧还留有起放吊桥用的拉索石孔。</p> <p class="ql-block"> 过了万安关不远便到了二道关。万安关与二道关之间的瓮城叫做“月城”。平播之役中月城陷落,杨应龙父子率苗军冒死突围反击均未成功。</p> <p class="ql-block"> 位于海龙屯最西端的关隘叫后关,也叫头道关,体量最小最单薄的关隘,果然当年“平播之役”中明朝官军就是从此关攻破的。头道关高4米,面阔3.2米,墙体矮小门洞狭窄。据资料介绍,朝廷官军六月初五攻连克头道关、二道关后,次日凌晨再攻破万安关后,海龙屯便彻底陷落了。</p> <p class="ql-block"> 站在海龙屯这最后的关隘门口,举目西望,满眼是绿色的柴林,视线被高大的树木遮挡住了,仅有一条小路也布满了荆棘。</p> <p class="ql-block"> 一路行来,到此已算是到达海龙屯遗址的终端了。在后关(头道关)门口自拍留影后已经是下午3点。西边的太阳渐渐下落,必须抓紧时间返程。下山没有其它捷径,基本上是走回头路。只有从“绣花楼”那边经过,这一小段路是不重复的。</p> <p class="ql-block"> 名为“绣花楼”的建筑,位于屯顶南侧山脊顶,相传是杨应龙二女儿的闺楼,但考古工作者根据地形及遗存的瓦砾及石材等推断,极有可能是杨应龙建在屯南的军事瞭望哨所。</p> <p class="ql-block"> 还有绕屯城墙上修筑的那些环城马道,宽2-4米,总长度达到5820米。它们连接着屯上纵横交错的道路,构成了东西贯通,南北照应的网状交通系统。特别是其中的“外环线”,临崖骑岭,绕屯而行,筑有14座敌楼,承担着敌情观察、值守巡逻、战场联络、军需运输等多种军事功能。</p> <p class="ql-block"> 路上还经过一座<span style="font-size: 18px;">砖瓦窑窑址。</span>2012年考古人员发现窑中出土的砖块与新王宫所用的砖块完全一致,无疑是为造王宫而建的明代砖瓦窑了。过了窑址又回归到来时的路上。</p> <p class="ql-block"> 下山速度快了许多,从后关(头道关)到朝天关只用了半个小时。飞龙关、飞虎关、36步天梯一直下来,经过“歇马台”还是“马不停蹄”。</p> <p class="ql-block"> 总共不到一个小时便到达最后一个关隘一一铁柱关,已经看到山脚下的公路了。</p> <p class="ql-block"> 铁柱关位于海龙屯东面山腰北侧,坐南面北,与铜柱关遥相呼应,是由东北进入海龙屯的第一道关口。下临溪谷,扼住上山之道,关前设有吊桥。也是始建于南宋,明代加固重建,现残高为5.2米,面阔6.3米,进深4.2米。</p><p class="ql-block"> 从上午10点半进山到下午4点下山,5个多小时里按游览线路图行走了十三四公里(当天手机上步数记录显示为17公里),足迹遍及铜柱关、飞虎关、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万安关、二道关、头道关、铁柱关等九道雄关奇隘,还见到了宋代老城墙、新王宫遗址及其它一些建筑遗迹。</p> <p class="ql-block"> 天色开始阴沉,山里起风了,听到远方隆隆的雷声,看样子快下雷雨了。带着疲惫,也带着满满的收获,乘上了小火车,在凉爽的山风中凯旋。就在小火车刚刚抵达景区门口时,大雨点辟哩啪啦地打了下来。等待雨过天晴,我将返回遵义市区。</p><p class="ql-block"> 多彩贵州之旅,景点精彩纷呈,有人将此总结为打卡“6个一”:一座山(铜仁梵净山)、一个寨(西江千户苗寨)、一栋楼(遵义会议会址)、一棵树(黄果树瀑布)、一瓶酒(茅台酒文化),一只眼(中国天眼),今天我还去了“一个屯”一一土司遗址海龙屯,算不算是“非常6+1”呢。</p> <p class="ql-block"><b>(如果您对我的纪实游记感兴趣,可关注公众号“万水千山纪行”,与您分享这些年走过的万水千山,读过的那些“无字之书”。)</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