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传统的元宵节是许多诗人笔下的一个优美的夜晚。古时候的年轻人是把它当成一个情人节来过的。他们在晚上一起走上街头,欣赏花灯, 燃放烟火,去猜灯谜,更去寻找自己的意中人。</p> <p class="ql-block">南宋女词人朱淑真有一首《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虽然词中充满了伤感,但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的元宵节是一个多么浪漫的节日。</p> <p class="ql-block">在描写元宵节之夜的诗词里,有一首最令人难忘的词作,那就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它把元宵节的夜晚的热闹景象写得声情并茂,再加上词中的下片有一位美丽的意中人的忽然出现,以至于到八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再读这首词仍然能感受到那个元宵节的夜晚是多么的浪漫。</p> <p class="ql-block">《青玉案·元夕》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阕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阕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p><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 青玉案·元夕</p><p class="ql-block">作品别名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p><p class="ql-block">作者 辛弃疾</p><p class="ql-block">创作年代 南宋</p><p class="ql-block">作品出处《稼轩长短句》</p> 译文 <p class="ql-block">元宵节的烟火像是被东风吹散了的千树繁花,纷纷落下仿佛星星如雨般坠落。豪华的马车满路飘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灯、龙灯飞舞,笑语喧哗。</p><p class="ql-block">美人头上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香气犹在暗中飘散。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p> <p class="ql-block">词句注释</p><p class="ql-block">⑴青玉案:词牌名,调名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诗句。又名“横塘路”“西湖路”,双调六十七字,上下阕各五仄韵,上去通押。</p><p class="ql-block">⑵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即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p><p class="ql-block">⑶“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p><p class="ql-block">⑷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一说形容灯多。</p><p class="ql-block">⑸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p><p class="ql-block">⑹“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一说即排箫。</p><p class="ql-block">⑺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p><p class="ql-block">⑻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p><p class="ql-block">⑼“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p><p class="ql-block">⑽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p><p class="ql-block">⑾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千百度:千百遍。</p><p class="ql-block">⑿蓦(mò)然:突然,猛然。</p><p class="ql-block">⒀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p> 创作背景 <p class="ql-block">此词创作时间不可确考,学界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作于南宋乾道七年(1172),有人认为作于淳熙元年(1174)或二年(1175),也有人认为创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还有人认为创作于淳熙九年(1182)至绍熙二年(1191)之间。但不论是哪一种说法,辛弃疾强烈的报国心和对外疲软、主和派占上风的政治背景都是相同的。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怀着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创作了这首元夕词。</p> 赏析 <p class="ql-block">元夕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也是一场全民的嘉年华。这一天,年轻的男男女女们会涌入灯市看花灯,猜字谜等。同时也为少男少女们创造了一见钟情的机会。但是这样的景象大多发生在唐宋时期,那时的社会比较开放,女人并不是完全受约束。自宋代之后社会对于女性的约束越来越多,女性地位也就越来越小了。</p> <p class="ql-block">填词并不一定要有名字,很多词就是没名的,通常以第一句为名。而辛弃疾的词有不少都有专门的名字,这些名字主要是起到了补充信息的作用。比如这个元夕就是表明了这首词描写的是元宵节那天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东风夜放花千树</b>,东风是什么风?并非是指东边刮来的风,这里的东风指的是春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含有大量的五行学知识。“东南西北中”就与“金木水火土”、“春夏秋冬仲夏”等是一一呼应的,这个东就是与春相呼应。所以这里的东风就是代指春风。是说春风一夜间就把千万的植物都吹发了芽,同时也呼应了爱情的萌发。</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更吹落、星如雨。</b>这里的星如雨可以有两指,一是指满天繁星,另一指是指烟花。不论是哪一种都表达了当时是处于晚上。元宵节花市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集市,满天的烟花散落,其情其景也就跃然纸上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宝马雕车香满路</b>,当时有很多大户人家的小姐姐们都乘坐马车前往集市来看灯。之所以香满路一来说明小姐姐们大多都打扮上了用了香粉,同时也说明当时前往集市的小姐姐也很多。这其实说明在宋代时,未出阁的女性并非不能出门。想来当时的社会风气还算是开放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b></p><p class="ql-block">在集市里能听到有箫声,这首词的背景音乐也都有了。玉壶光转,并不是真的玉壶,而是指一盏盏像玉壶一样的灯,有一些是跑马灯自身在转,还有是作者行走在路上相对灯在转动,这种镜头感十分唯美。</p><p class="ql-block">一夜鱼龙舞,有不少书中解释鱼龙是像鱼龙一样的类笼。这说法有点牵强,灯上的红纹不见得只是鱼是龙,而灯的种类也会多样化。所以我认为这里的鱼龙是指在集市中的人鱼龙混杂,一如嘉年华一样不分贵贱,所有人都欢快的度过了这个夜晚。</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b>蛾儿雪柳黄金缕,这些都是头饰。蛾儿是蝴蝶状的发钗,雪柳是玉钗,黄金缕是网状的头饰。刚刚上半阙还是一个场影的描述,到下半阙镜头一转变成了特写。那些坐着宝马雕车而来的小姐姐们开心地边说边笑从作者身边走过,还带着一阵阵的清香,作者此时必是回头望去的,正是因为回头,所以作者看到的是头饰,这是只有追望背影时的镜头。如果这一幕要是拍成影片,那么此时小姐姐们大多是没有头回看的,只是作者痴痴地回望着背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b></p><p class="ql-block">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元夕》在艺术成就上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柳永相比也毫不逊色。词的开头极力描绘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但写景并不是作者的主要意图。他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全文主要运用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追求。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成了传颂范围很广的一句词。</p> <p class="ql-block">主流思想认为作者明写灯火阑珊的“那人”,实际上是在写自己。立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这个人不慕繁华,甘于寂寞,富于诗人理想而不随波逐流。因此<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个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span>人可称作是诗人兼豪侠于一身的辛弃疾的知音,或者说正是他本人自己的形象。辛弃疾在政治上失意,朝廷腐朽,统治阶级苟安江南,沉迷于歌舞享乐。辛弃疾空有一身报国热情,却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哀怨、怨恨,创作了这首词,也借这位女子表达了自己的理想,绝不同流合污,表明了自己的决心。</p> 读后感 <p class="ql-block">虽然主流解读是说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政治失意,依旧坚持着自己的内心追求。但是在一遍遍读这首诗的时候,总感觉主流解读有些别扭。</p> <p class="ql-block">首先得搞清楚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一夜鱼龙舞”是封建统治者的“一夜鱼龙舞”,还是人民大众的“一夜鱼龙舞”?很显然,是后者。辛弃疾北上抗金为的是什么?难道不是为了收复失地,让北方百姓不至于流离失所,让宋朝的百姓们都安居乐业吗?结果南边的百姓在元宵节热热闹闹开开心心的,辛弃疾这边却跳出来说,不行,你们不能那么开心,北方还在打仗,你们都得给我愁眉苦脸,为北方战事取消一切娱乐活动。你们这群肮脏的家伙,我,辛弃疾,不耻与你们为伍!这不合适吧?这更像是一个愤青,而不像是一个品格高绝的诗人。</p> <p class="ql-block">虽然辛弃疾的诗作大多豪放,但他内心却也应该有着一份温柔。我觉得,他将这份温柔,留给了宋朝的人民大众,也只有这样他才能写出来《青玉案·元夕》这样唯美的词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从来不贪图虚妄的名声,于他来说,这生前身后名还比不上他一头乌黑靓丽的秀发。他毅然决然地北上抗金,图的不是忠君报国青史留名,图的是人民大众的安居乐业。他想要,大宋每一片土地上的人民,都能在元宵节热热闹闹地“一夜鱼龙舞”。为此,他宁愿放弃眼前的安宁,北上抗金,在“灯火阑珊处”默默地守护着宋朝百姓们的幸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果辛弃疾是一个满脑子忠君报国、青史留名的人,如果辛弃疾是一个为维护封建统治奔走于南北的马前卒,他是决计写不出那么多豪放洒脱、超然卓绝的诗词的。政治失意,遭人排挤?他不在乎,他在乎的只是百姓们的安居乐业,他在乎的只是百姓们在元宵节上的“一夜鱼龙舞”罢了。</p> <p class="ql-block">拿着“怀才不遇“、”政治失意”这种蝇营苟利之人才会有的视角,去审视一代品格高绝的大文豪,真是太不妥当了。将辛弃疾和人民百姓的幸福放在对立的立场上,更是对辛弃疾赤裸裸的误解。真正的英雄,心中装的都是人民,从来不会去计较自己的得失。就像庄子所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