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世间万物,凡是有心,就有根可溯,就有源可寻。于是,蒜头有了考究的身世,大蒜也有了寻常与不寻常的牵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题引</b></p> <div>菜刀拍蒜,蒜未碎,刀竟断了,就好比你将自行车锁在树上,树在,自行车没了,有点黑幽默的味道。</div><div>究竟是“蒜你狠”还是“刀装蒜”?我认为,对于百姓,刀过于“娇气”维权,本就没错;张小泉品牌意识差,不注重产品质量,关键时刻危机公关能力极度欠缺,遭受经济损失也属活该。但品牌的隐形损失可用“惨重”形容,不得不说现任的愚蠢和短视。<br>网络热搜吗,很快就会“蒜了蒜了”。就此话题,今天说说蒜的事。</div> “二小,二小,头上长草”“兄弟好几个,围着柱子坐”。蒜这个字在小时候的印象,就是源于如上小谜语。<br>蒜的生长期似乎比其它的蔬菜,要短一些。清明前,将一粒粒蒜瓣儿按进湿湿的泥土里,素日里浇灌,也是稍稍给其溜点浅水,就作罢。乡下有俗语说:“冻不死的葱,旱不死的蒜。”葱生命力旺盛,蒜不吃水,浇的水多了,就会沤根、烂瓣儿。<br>它在春天里抽出身来,自己当一回主角,等到蒜苗已老,地里的蒜头膨胀开裂,长成新蒜,一个瓣、一个瓣,抱作一团。这时就是盛夏了,能拔蒜薹,吃鲜蒜了。 <div>六七月的新蒜,表皮柔韧、水灵润泽,蒜味清冽,甜辣甜辣的,水分也大,吃多了也不炙心,不呛不冲,仿佛沾满了整个夏天的味道。等节令一入秋,蒜就老了,就得赶快起,等穿苔,蒜座就会空心,不能吃了。<br>大蒜,以夏季的新蒜最为美味。<br>最为常见的吃法就是生吃,与面搭配甚佳。不论是油泼面、臊子面、干拌面、扯面,甚至是炒拉条子、干拌拉条子,只要能配上生蒜,面条的滋味就可以获得极大的提升。细细品味,那碗里、盘子里,盛满的正是那种熟悉而又质朴的家常气息。</div><div><br>秋里,找来缸或瓮,把黄瓜、豆角、芹菜,与整只红尖椒、蒜头,码放在里面,撒上粗盐粒儿,压上重石头,腌个半月十天的,就能吃了。腌过的蒜,颜色与之前不一样,像浸透了油似得,又脆,又酸爽,还不辣,是下饭的好咸菜。</div> <div>其实,不论怎么个方法,这吃蒜,似乎就必得就着大油大鱼大肉才行。常听人说,吃肉不吃蒜,味道减一半。在真正的美食体验上,这句话一点儿不假。吃饺子,来块方子肉,沾些蒜泥儿,味道十分别致,还利口。我喜欢凉拌海带,放点蒜泥;烧小龙虾,必须用蒜泥。有些食物,滋味寡淡,用蒜泥来拌,味道有了伸缩的余地。</div><div>有家小饭店将河虾焯熟,裹在一层蒜泥中,放冰入糖,吃在嘴里冰凉鲜甜,蒜抑其腥味,扬其鲜味,让食物的味道,显其长处。食者如蚁,甚得女人喜爱。这就像一件衣服,给一个驼背的人穿,遮去不好看的后背,显其长腿。<br>我家就曾有一套儿蒜臼子,放在一起,像对老年夫妻。蒜臼是石质的,褐皮灰里;蒜杵是木头的,像个鼓槌。那是旧年月里的东西了,后来盖房搬家,不知何时丢了,很是可惜。<br>蒜泥就是这样,它遮盖味道,并不破坏味道;它丰富味道,并不改变味道,它是婚介所,做着锦上添花的事。对食不厌精的顾客而言,香油中颤抖的蒜泥是可有可无的调味品,也有用来御毒的,也只是求取心理一时的安逸。</div> <div>猪肉炖粉条子大蒸饼,咔嚓两瓣儿蒜,滋润,生爽。啃骨头,咬上一瓣儿蒜,防腻,化肉。最不济,一碗干拌的面,瓷实顶饱,就上半拉蒜,也有滋有味儿的。可是,你若吃的是清粥小菜,也就上一瓣儿大蒜,吃着辛辣不说,吃里去了,想来定亦是蜇心蜇肺的。吃清粥小菜,倒可就着吃些腌蒜。腌蒜,是被盐驯服了的蒜,性子不辣,服帖而和软,就着米粥吃,最好。</div><div><br>附近超市有家酱蒜头,甜酸爽口,适宜在夏天的傍晚,喝两三口大碴子粥,咬一瓣酱蒜头,经过老酱缸里腌渍的蒜头,风味已经发酵,了无浑气,性格收敛。再灌入一杯崂山青啤,解暑清凉。<br>蒜和葱一样,有人是不吃的。我女婿就不吃葱,生的熟的都不吃。问其原因,说是享受不来那味。我估计不吃蒜的人,除去祖传的因素外,概另有二因。一来因其辣。二是因其“臭”。辣好理解,大概是吃过蒜后,会嘴臭,有伤大雅。但也不乏有喜“臭”、逐“臭”者。臭榴莲,臭豆腐,臭咸鱼……皆与大蒜异曲同工,臭在其外,鲜在其里。能够领略这些美味的人,在我来看,都不是凡人。</div> <div>我所居住的小城附近,葱和蒜是常见经济作物。入伏后起蒜,常见拖拉机将蒜卸到村口路旁,旁边数个妇女,切掉蒜头,放入编织袋中,旁边有收购的,迅捷装车运走。讲究一些的,将蒜秸收拢推入沟渠;大咧咧不拘小节者,抬了屁股就走,任其散落两旁。日晒雨淋,呕烂不消几日,恶臭刺鼻,经久不散。</div><div>每次路过,我快蹬如捣蒜,屏气如潜泳般,实在是太过刺激。</div><div><br>据闻,大蒜原产自西域,想来也觉合理。那些骑马的长胡子大汉,粗袍毡帽,满嘴满嘴的大蒜味儿,像其豪爽性情一样,虽冲却也甚合天时,西域塞外,风高沙漫,也合地理。大约现在与古雷同,蒜似乎亦是西北与东北地域的人喜食之物,大辣辣的,豪不扭捏做作,像这两疙瘩的人一样,极富地域性。<br>从蒜座上掰下一粒两粒来,亲自为其“解衣”,接下来是“秀色可餐”了。 一瓣蒜,硬实,嘎嘣一声,再一伸舌头,进肚了。少年的吃像保持久远,多年后城市的教化,仍然让我难以摆脱过去吃大蒜的情状。细腻的,爱摆弄文字的南方女人,看到如此会笑,或许想到了更多的暧昧情节,脸上会有蒜瓣一样的红晕。</div> 是啊,想那江南水乡,某位执伞行于婉转小巷里的窈窕女子,迎面款款而来,不料一说话,一股子大蒜味儿扑鼻袭来,那就大煞风景了! 相对而言,南方的人,多半只吃些蒜苗、蒜黄、蒜苔类,很少有能享受得了蒜头的。<br>假如两人去品尝西餐,你优雅的切开渗血的牛排,恰到好处的再品一口红酒,红酒含在嘴里,要做出一番“漱口”的动作,才肯缓缓下咽。又伸手从裤兜里慢慢的摸出几颗生蒜,仔细剥去外皮,在周围异样的眼光中,“咔嚓”一声,张口咬下半截。<br>肉香、酒香、蒜香……这种暴殄天物的鲁莽,不合人家的礼制,是要犯忌讳的。可我在想,烤肉就蒜,煎的肉也应该可以的。呵呵,不经意间,你会被我带到沟里。 每年冬天,让大蒜们围拢成团结奋进的一圈,然后卧倒在清洁的沙里,在如春的暖气房里,滋润出绿莹莹的蒜苗来,它自己就成了一棵棵独立的蔬菜。今年的疫情,在初春扑面而来,猝不及防之下,没了准备。幸亏还能找到一小袋绿豆。<br>蒜苗具有蒜的香辣味道,却不及蒜辣。蒜苗炒豆芽,蒜苗炒肉片,焖碗白米饭就着,很清爽滋润。蒜在黑暗条件下进行软化栽培,会长成一种叫蒜黄的苗儿,蜡黄色泽,基部嫩白,辣微味,炒肉片,炒鸡蛋,都不错。偶尔去串店,点几串烤蒜薹,小火,只放盐,变色即可,品味脆与甜。<br>蒜,不仅只是调味,亦是药者。大蒜中有微量元素“锗”和“硒”,这些是可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其外,还可降低血糖,预防感冒,预防糖尿病,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不过也有人说,吃大蒜对眼睛不好。然《本草拾遗》却曰:“初食不利目,多食却明。久食令人血清,使毛发白”。到底哪个说的对,真叫人挠头。有个度,适宜便好。 还是说回张小泉,应该让继任者读一读《卖蒜叟》。这是清代袁枚写的一篇古文,讲述的是这样一个道理:千万不要因为有一点成绩,有一些人夸奖你,你就以为自己当世无双了。祖宗留下一点基业不容易,你走点心吧!<br>有个范大成者,田园诗写的甚是有味贴切,有一首描述很生动:“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晌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此一首,与其戏题诗一样,叫人读罢称绝,弥久不忘。<br>蒜,张小泉菜刀轻轻一拍,蒜的四季,如风般四蹿,凉拌海带丝、酒醉泥螺、蒜蓉生蚝,立马味道大变,宛如一盘一钵的山水,风景渐渐稠厚起来,蝉附树皮鸣,鸟在枝头叫,叫人直有万物美好,我在其中之觉。<br>只是寄希望张小泉的菜刀,不要坏了我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