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华师大崔允漷《育时代新人,绘课程蓝图——义务教育新课程解读》

碑廓镇中心小学 胡雨桐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2.7.21-7.23日,历时三天,写了几千个字的笔记,我把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组组长崔允漷的解读义务教育新课程的讲座看完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整个讲座只有短短35分钟,但对我来说,信息量太大了,我中间一度怀疑人生,怎么这么难理解啊,我逻辑串不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得不采用笨方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崔教授的ppt内容全写下来了,看一分钟,得停笔记录再思考五分钟,效率很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好在,最后捱过去,回过头来梳理知识时,发现思维导图还是比较好做的,也稍微理解了那么一些。</p> 思维导图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面来正式上笔记截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崔教授的语言非常风趣幽默,在我云里雾里的时候,他的一番吐槽给我提了神,也说出了我的心里话,由此可推,在课堂授课中,到了学生的疲倦点时,适度幽默抛个金点子是活跃课堂并使学生增加兴趣的好方法。希望我也能早日达到这种游刃有余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平时面对各式各样的教学培训,我和身边的老师都有同样的困惑:这群专家学者是不是太脱离一线教学,理念过于理想化不落地呢?现在看来,应该是印证了信息传递递减规律——一个人说的话,经过层层传递,其中包含的信息在逐级减少。有没有一种可能,是他们传授的是100%,到我真正听到看到并理解内化的,只有1%呢?</p> 一点总结 <p class="ql-block"><br></p><ol><li>​新课标最大的“变”,是目标之变,目标是核心素养,是学业质量</li><li>课标的目标,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体现了从书到人的转变。越来越从学生身上来描述老师课程教学的业绩,从人身上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这些层面来描述老师的业绩,而不是从“一个知识点了解什么、记住什么、说出什么”来讲老师的业绩如何。</li><li>素养不是内容,它是个目标概念,指“在什么情境下,运用哪类知识,能做什么事”。素养的习得需要运用知识,但万万不能将它和知识混为一谈。素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悟出来的。</li><li>反思很重要,特别重要!教下去的是知识,留下来的是素养。</li><li>崔教授提到了信息传递递减定律——从新课程的起点,到新教材的编写,再到新教案的书写,新课堂的展现,这一步步都有落差,知识在传播的过程中总是会有损耗的。所以才会出现上级部门的美好愿景,经过层层落实最终却反响平平,甚至帮倒忙的现象。我从这个讲座中学到的,也是经过层层递减后的信息,唯有多修炼,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本意。</li></ol>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u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昨晚回家路上的晚霞,发现生活中的美好</u></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换句通俗的话说,这次的新课程改革,越来越注重“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落实立德树人”……句句不离人,把“育人为本”的观念落实到每个角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想,应该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学者,乐于看到这种愈加明晰的“人”之变。理论是丰满完善的,落实到实践中,就需要我们各位一起去研讨、去建构了,这也是崔教授的诚挚邀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理论到实践,这中间仍有漫长的路要走,我也期待自己能在这条路上走得远一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