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青春无悔!</b></p><p class="ql-block">--记成都知青赴滇支边二十周年回顾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少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六月八日,成都人民南路展览馆后子门的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成都知青赴滇支边二十周年回顾展及《青春无悔》首发式将在这里举行。“悠悠岁月,欲说当好困惑……”“青春的岁月象条河……”及“成都知青之歌”那令人心醉的旋律回荡在展览厅上空。即将进入不惑之年的当年的支边青年们,相识的,不相识的,都互相热情而亲切地寒暄、问候着,拥入大厅。</p><p class="ql-block"> 跨进厅门,一块巨大的界碑威严矗立在眼前,“中国”二字鲜红耀眼,界碑下的红土地上,“落”满了绿色的胶树叶,几棵胶树,正在流淌着当年支边青年劳动的结晶--乳胶。顺碑望去,一张竹床,一张竹桌,一个竹凳,和残留着知青汗渍的锄头与扁担,布置出了一个当年知青的家。家后的壁画上,一棵巨大的大青树,苍翠欲滴,盘根错结,树下,“梦迴南疆”几个大字揪着当年垦荒者们的心。展览厅两侧,那一幅幅照片,记录着知青八年的生活:即将启动的列车前,母女、父子、兄弟姊妹们,执手相看泪眼、凝咽无语,将人们带到了二十年前那令人心碎的时刻。躬身耕种,开带(胶林带)挖穴(胶树坑),又使人们想到那人均两亩带,20个坑的繁重劳动定额。而深山处的“土芭蕾”,煤油灯下的手抄本,使人们忆起那时对精神生活的强烈渴望!还有那茅屋内的思乡曲,大青树下的“天天读”,晒场上的“大批判”……一件普通的劳动工具,一件布满盐渍的陈旧的工作服,都真实地记录着当年垦荒者那生活的艰涩。</p><p class="ql-block"> 一个粗壮的汉子,当年的知青,想起如今仍长眠在南疆的战友,痛哭失声!一时间,抽泣唏嘘声充满大厅!许多即将毕业的高中生、大学生、解放军战士、外国留学生,以及闻讯而来的重庆支边青年,纷纷在留言簿上写下自己的感受、体会。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颤抖着双手,捧起留言簿,含着热泪,为他至今仍留在南疆的女儿代笔;两位尚在云南的知青特地赶来,一下火车直奔大厅,观展完毕买了一百本《青春无悔》,当天下午又坐上返昆的列车……展览一天来,近一万册《青春无悔》抢购一空,参观人近万人,盛况空前!</p><p class="ql-block"> 一位满脸胡茬的男子停在一幅照片下,指着照片中一个稚气未脱的小伙子对妻子说:“看,那就是我,那时好小哟!”</p><p class="ql-block"> 是的,是太小了!十七岁!他们以诗一般的年华闯入非诗的生活,以自己年轻轻的血肉之躯在这块土地上奋战了八年!八年呵!从 17 岁到 25 岁,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他们毫不吝啬的将之贡献给了那红土地、绿胶林。如今的南疆,当年知青奋战过的地方,已是胶林遍山岗,果实满枝头,鱼儿满塘,起了翻天复地的变化。是的,那片土地曾汲取了我们的青春,我们的爱,我们已走出了那片土地,而那片土地却永远走不出我们的心。"那里有我们永不能收回的失去,也有永不会失去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青春无悔,无悔的青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载《云天化报》91年6月21日第三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过去的不是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宁郁军</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斯,刚年仅三十七,关于我们“赴滇支边”的那些事,竟已是 20 年前的话题。</p><p class="ql-block"> 人生诸境,尽可散去。从云南回来这些年我却总忘却不了支边岁月那种往事,空闲时,杜撰过滇南热带密林中阴性的神灵,描述过一些关于大青树、傣家竹楼、林中蚊子,以及一些凶恶的或温顺的动物,我却从未敢动一丝写一写当年生活在那里的我的同类的念头。这话是因为历史赐予我们的这一页过于凝重,或者是一种禅悟,总之,我不愿从那些已成为过去的东西中找出一条清晰出走的路并充满悔恨。</p><p class="ql-block"> 光阴流逝,往事渐淡。谁知这个炎夏,在我们赴滇支边 20周年的日子里,我和当年的“支哥”“支妹”们不期而遇,望着当年那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不禁凄然对笑,笑瞳中都闪着泪光,三分趣味,七分苍凉。</p><p class="ql-block"> 忘不了南疆的第一个月夜:老古树古藤下,茅屋在热带的月色中朦朦胧胧透着一种特有的荒蛮异邦的情调。荒山古树哀草,苍茫茫,连绵绵。林涛伴着各类叫声,犹如是在传递某种侵蚀生命本源的森森声息。我们这些个当时年仅十六七岁的娃娃们,在这陌生恐怖的夜色中茫然无措,害怕地颤抖。学校动员时,不是说去当兵?不是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不是说……?历史只会记载,不会解释。残酷也罢、悲哀也罢、被骗也罢,八年的蹉跎岁月却是不可更改地拉开了帷幕。</p><p class="ql-block"> 在今天的阳光下追思过去,或许会有蝴蝶的幻觉,可我们并非庄周。尽管现在我们可以说,在那遥远荒蛮的红土地上走完的曲折跌宕的三千多个日夜中,我们失去的,别人尽可以不必失去,而我们拥有的,别人又未必拥有。然而,反躬自问,我们在“支边青年”这个概念下所拥有的,有谁敢要?!谁愿拥有饥饿?谁愿拥有原始时代那样无休无止的刀耕火种?谁愿拥有理想尽失、目的又不知是何的精神煎熬?这段如此重厚的历史的特权的确只属于我们,这是一种足以使顽石落泪的悲壮,混乱的火热,众生颠倒,全部青春岁月,日出上工,日落收工,头上是热带火球般的太阳,脚下是凝滞在烈焰中发烫的红土、烧荒、砍坝,刀耕火种、无休无止的疲劳。与我们相伴的是荒山蛮野密林水泽,以及大得惊人的蚊子,出没无常的毒蛇和旱蚂蟥,还有盐水泡饭和随时把我们打得东倒西歪的疟疾、痢疾等瘟疫。感官与体肤的煎熬还不是最痛苦的,真正比把肉体压成肉饼还残酷的东西是无尽无头又天天一样的重复,日日如斯、月月如斯、年年如斯,斜阳古厝,衰草昏鸦,流逝的光阴对我们来说象一只枯燥震荡鸣钟。在这个混乱破碎的价值体系中,我们青春的生命俨然被淘剩成一个空壳,生存也只是一种煎熬继续着煎熬。客观冷静地还历史一个真实吗,当年的我们,事实上成了一群被现代物质文明与人类博大文化遗弃的孤儿。我们中有不少同类,就是在这种极大的幻灭中,从从容容地毁灭了属于自己只有一次的生命。在云南农垦总局一年一度的《知青综合情况统计表》上知青自杀死亡数早已列在各类非正常死亡之首。有一位成都知青,在自杀前竟只留下这样短短一句:我没欠任何人的钱,爸爸,我对不起你,我不孝!”</p><p class="ql-block"> 荒坡留荒冢,青丝可断,岂敢忘记。</p><p class="ql-block"> 我至今也不知该赋予那个岁月以何种理解,却知荒唐即是不美,因而它绝不会是一种美好的回忆。我也在想,我们支边八年所经历的这些大波大澜大悲大难,是否可以与老作家艾芜当年为探寻真理和人生价值而豪壮南行所经历的种种艰辛险恶同意而喻?思绪于此,脑子里不禁自然而然浮现出那曾被我偶然撞见的一幕:</p><p class="ql-block"> 1979年初夏的一天,当时在云南大学读书的我去昆明火车站送友,候车厅外墙边,“哇”地传来一阵婴儿的啼哭,我这才看到一群满身尘土、蓬头垢面的成都知青横七竖八躺倒在水泥地上。有一个憔悴瘦弱的女知青坐在一个手提包上不停摇晃着怀中的婴孩,她那样干瘪,显然没有奶水,她仍默默解开衣襟,把干瘪的乳头塞进婴孩饥饿的小嘴里……。这意外的撞见,陡我间摄住了我的心魄,几年来盘据在心头那焦燥生烟的悲苦与伤痛,在这一瞬,碎裂成片,煎沸成泪,我眼前顿时浮现出 1971 年的初夏,成都火车站那个锣鼓喧天、披红挂花、红旗语录和一张张被激动与狂热胀得通红的脸场景。两种截然相悖的场景在我脑子里不断重合、分离、又重合,这真是一种难以名状的体味,整整八年,全部青春,追求、幻灭、奋斗、落空,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与挫折、艰辛与血汗既然被称为代价付出,总该有所收获,结局却是如此悲壮的大溃退。它能与艾老当年的梦想与光荣同意而喻吗?</p><p class="ql-block"> 蓝天白云依旧,一切烟消如梦境,干净得仿佛什么都未发生,我这些落于形迹的言语,显已多余,既然烟消如梦,这悲与不悲,悔与不悔,又有何意?唯有一憾--过去的不是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载《成都晚报》91年6月23日第三版)</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知青岁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寄语上山下乡知青朋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山下乡,对于每一个曾为知青的人,无论经历如何曲折沉重,心里都会留存下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当我们听到许许多多的插队知青读完《青春无悔》(云南支边生活纪实)后而情不自禁地相互问询:“什么时候也能有一部真实记载我们知青岁月的书”时,我们更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代人特有的历史。这段历史早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开始了,延至70年代末结束,整整历时 20多个年头。它记录下了一代青年的理想和激情,也记录下了这代青年理想激情幻灭后的挣扎和辗转。将这段历史记载下来,以付出的代价中吸取教训,让后代人有所了解、有所思索,是每个曾为知青的人应尽义务。事实上,以当年“上山下乡”规模之大、人数之多、涉及面之广都堪称史无前例,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早已具有了载入史册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为此,一群有志于将这段历史真实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上山下乡知青”在《成都工人报》的支持下,将投入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热情去义务完成这份有意义的工作:向所有的当年上山下乡知青征集稿件,届时由四川文艺出版社结集出版。</p><p class="ql-block"> 征集者希望当年的知青们都拿起自己的笔,讲述自己在知青岁月里感受最深切的一段独特往事(一般不超过 5000字)。这里弃绝一切虚构和矫情。看重的是真诚的态度、朴实的文风。(体裁限于记实类、加忆录、报告文学、日记、书信等皆可)同时,也欢迎知青们把自己珍藏的能反映当时知青生活、劳动风貌的图片奉献于世。(文稿、图片请自留底稿、来稿不退)</p><p class="ql-block"> 征集者还热忱地期望:所有的上山下乡知青朋友都能为这部记载自己知青岁月的“史册”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知青岁月》编写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载《成都工人报》1991年7月11日第四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贴近时代生活 提高出书品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四川文艺出版社推出一批好书</b></p><p class="ql-block"> 本报讯 四川文艺出版社贯彻党的出版方针,贴近时代生活,下大力气抓好书稿、提高出书品位,最近推出一批好书。</p><p class="ql-block"> 去年夏天,四川文艺出版社领导带领编辑走出办公楼,深入基层听取作家和读者的意见,把优化选题,提高出书品位摆在编辑出版工作首位,一年来,他们上上下下通力合作,采取各种措施为出好书开绿灯,收到较好效果。目前,四川文艺出版社除已推出受到读者欢迎的《青春无悔》、《贾平凹之谜》外;即将出版“中国西部文学丛书”第一部,贾平凹的小说新作《太白》;描写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改革开放思想的小说《谁是未来的省委书记》;还将出版作家作品研究丛书《围城》(汇校本);回顾和检阅新时期文学的《新时期优秀散文精选》和新加坡尤金女士的散文精选《玲珑人生》等。这些品位较高的新书将陆续与读者见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祥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载《四川日报》91年7月13日第一版)</span></p> <p class="ql-block">悲壮的青春之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读《青春无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乔耀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十多年前,在史无前例的上山下乡运动的感召下,成千上万的少男少女,带着青春的梦,慷慨激昂,义无反顾地奔赴农村和边疆,从此踏上了独特的人生之路。</p><p class="ql-block"> 《青春无悔》这部书,不仅是云南支边青年的人生的纪实,也是上过山下过乡整整一代人的青春缩影。书中那深沉凝重的语言,朴实平凡的故事,冷静深刻的反思,折射出整整一代人那段不寻常的青春经历,读来无不令人惊心动魄而又泪水盈盈。透过这部书,我仿佛看到了十年浩劫中,在磋砣岁月里挣扎、追求探索的一代,因为,我也是知青洪流中的一滴小水珠,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自己。</p><p class="ql-block"> 十六、七岁,本是人生的黄金时节,正是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而在母亲眼中,也还是不懂事的大孩子。然而,在那特殊的年代里,身体和知识都严重营养不良的我们,却被称作“知识青年”浩浩荡荡地奔赴农村和边疆,独自去开拓人生的道路,独自去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独自用那稚嫩的双肩去挑起生活的重负,从而弹奏出一幕幕心酸悲壮,啼笑不能的青春旋律。</p><p class="ql-block"> 翻开了《青春无悔》,也翻开了我记忆中早已尘封的一页。</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也是十七岁,带着对故乡的依恋,带着离别亲人的愁思,带着“黑五类”子女的沉重包袱,更带着十七岁少女的憧憬,我离开了虽然困苦,却又温暖的家,去到广阔天地里,接受真资格的再教育。实难忘,下乡第一天,迎接我的便是那低矮潮湿的小屋,屋后阴森可怖的坟 ,人们探询的目光,还有在夜风中摇曳的小油灯……这就样,一把铮光闪亮的锄头,一弯新月般的割镰,伴着我开始了人生道路的第一步……之后,六年的青春岁月便掷在了那一片远离故乡的土地上。</p><p class="ql-block"> 在农村的两千多个日日夜夜中,我曾困惑过、迷惘过、失望过、消沉过,但,所幸的是,我始终不曾倒下。那段生活经历,造就了我倔犟、深沉、执著的性格,为我注入了奋进、追求、向上的血液。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也永远不会忘记伴我长大、成熟的那一片陌生而又熟悉的土地。而今,当我回首我些往事的时候,同书中的一些作者一样,心,平静得如同在讲述别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是的,青春无悔!若没有那一段热烈慷慨、寂寞困苦的生活,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冷静、思索;若没有那 一段曲折迭宕、艰难坎坷的历程,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深沉、执著;若没有深刻领受那生活的残酷、岁月的蹉跎,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奋斗、拼搏。而当我们再度面临人生的困境和挫折时,便能从容对待、安然处之了。正如书中所说:“有了过去那段日子垫底,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还有什么样的委屈不能忍受,还有什么样的困难不能克服呢?"</p><p class="ql-block"> 啊,感谢那一段难忘的岁月,感谢那一段苦涩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书、读完了,我掩卷沉思,一支歌从心底涌出,青春的岁月象条河,岁月的河汇成歌;一支歌,一支拨动着人们心弦的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载《成都工人报》1991年7月28日第四版)</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明日发布</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青春无悔》资料汇编(五)</b></p><p class="ql-block">敬请期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6.cn/458ovfve?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青春无悔》资料汇编(三)</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6.cn/4567pjdt?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青春无悔》资料汇编(二)</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6.cn/4bbzxzwd?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战火中的重庆知青P65</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6.cn/4bayvtsg?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笔记和作业》20220723</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6.cn/4baqgtmk?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战火中的重庆知青P58</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6.cn/4b9u4kzh?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战火中的重庆知青P52</a></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