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成语里的经典战例之2:里应外合•宁都起义与荆州战役

快乐天使

<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而军事文化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生存发展的实践中,善于总结军事斗争经验,并升华为军事理论,形成军事文化,出现了许多传世之作,如《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百战奇略》《三略》《六韬》《尉缭子》等,出现了许多军事成语典故。可以说,军事成语承载着军事文化,它是军事斗争经验、军事计谋的生动体现、形象写照。</p><p class="ql-block">凝聚中国人民智慧与力量的军事成语(典故),不仅适用于军事领域,而且对其他领域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不仅受到国内人民的喜爱,而且受到国外的关注;不仅影响、指导了古代战争,而且影响、指导了近代现代战争。</p><p class="ql-block">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近百年的伟大征程中,以毛泽东同志等为代表的伟大统帅,把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与方法论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吸取了中华民族军事文化的精华,创立了崭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军事思想。从而取得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又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中越边界自卫反击战等的胜利,保卫了国家的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这些战争、战役、战斗的胜利,这些峥嵘的岁月与战例,无一不闪耀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光辉,也留下了古代军事成语的计谋痕迹。</p><p class="ql-block">为迎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100周年,拟选取涵盖我军各个历史时期的100个军事成语及相关战役战例,并将它们串联起来,从而构成我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百年光辉历史。</p> <p class="ql-block">“里应外合”也叫“内外夹击”或“内外夹攻”,这条成语源自元代《忠义士豫让吞炭》第3折,书中说:“我劝谏公主,不惟不信,又将我言语对二子说,反被韩魏同谋,里应外合,决水淹我军。”另在明代《三国演义》第95回中也有“约定今夜放火,里应外合”之语。意思是外面攻打,里面接应,内外配合,明攻暗击一起运用;或通过预先向敌方派遣地下工作人员,加之己方的军事压力,达成敌方起义的目的。</p><p class="ql-block">在中国现代战争史上,我军在进行的众多战役中有许多也是通过“里应外合”的战法取得了胜利,或是“里应外合”,使敌方举行武装起义。</p> <p class="ql-block">里应外合,宁都武装起义。1930年10月,冯玉祥在联合阎锡山、李宗仁反对蒋介石的中原大战失败后,被迫下台。所属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孙连仲率部投靠蒋介石,被编为国民党第二十六军。之后,国民党军在对中央苏区发动第3次“围剿”时,命令二十六军进至被红军包围的宁都作配角,使该军前进有被红军消灭的危险,后退又违蒋介石“不准撤退”之命令,造成该军处于绝境之地。此外,该部队薪饷极为缺乏,官兵不适应南方气候有许多人病亡,因而官兵厌战情绪日益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从上海派王超、袁汉澄、李肃等三名党员进人国民党第二十六军开展地下工作。他们先后发展了该军参谋长赵博生等20名党员,争取了该军七十三旅旅长董振堂、七十四旅旅长季振国等人转向革命。中央军委决定以最大的努力争取第二十六军全部起义。</p> <p class="ql-block">起义定于1931年12月14日。在我军其它武装力量的支持配合下,做好了起义的一切准备。下午6时,宁都城内枪声四起,第二十六军各部队按预定计划行动,起义一举获得成功,除二十五师师长带走1个团的兵力外,该军1.7万多人弃暗投明。起义后,部队番号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正副指挥分别由季振国和董振堂担任,参谋长仍由赵博生担任。之后党中央派肖劲光担任该军团政委,刘伯坚担任政治部主任。宁都起义的成功,不仅壮大了红军队伍,而且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p> <p class="ql-block">里应外合解放荆州。在解放荆州的战斗中,人民解放军部队得到了中共荆州地下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地下工作人员魏明汉、张国俊主动充当向导,带领解放军绕过观桥国民党军的布雷区,使解放军避免了损失,顺利攻占太晖观、鸡窝山等地敌人据点和暗堡。地下党组织在荆州解放之前,除配合争取了江防司令周上凡、保护了荆江大堤外,还在敌军中多方做统战策反工作。经过反复争取,国民党鄂保九旅连长张炎甫,自卫队中队长左永春、徐培明表示弃暗投明,当解放军四三七团进至西门口时,临阵起义,打开西门,使解放军顺利入城。</p> <p class="ql-block">编著:陈标,王建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