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东陵即清福陵的俗称,位于辽宁沈阳市东部天柱山上,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始建于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p><p class="ql-block">清福陵占地面积19.48万平方米,是世界文化遗产,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内水绕山环,草深林密,景色十分清幽。</p> <p class="ql-block">福陵始建于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竣工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经康熙、乾隆两帝增建,方具今日规模。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因地处沈阳东郊,故又称东陵。福陵后倚天柱山,前临浑河,万松耸翠、大殿凌云,占地19.48万平方米。利用地形修筑的“一百零八蹬”(108级台阶),象征着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是福陵的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陵面傍浑河,背依天柱山,由前向后地势逐渐升高,水绕山环,草深林密,景色十分清幽。其布局虽与昭陵如出一辙,但因它建在北高南低的山坡上,故形成两大特点。第一,晋谒此陵时,由正红门到碑楼,须登108级石台阶。第二,建筑物随坡势起伏,显得更加错落有致、高大雄伟。</p> <p class="ql-block">走入正红门,脚下是砖铺的甬路,两旁整齐地排列着成对的石雕,有华表、驼、马、狮、虎等。沿"一百零八磴"台阶拾级而上,是一个平整的台地,正中立着一座重檐歇山式牌楼,内立"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碑文是康熙帝撰写的,内容是歌颂他曾祖创业开国的功德。牌的两侧是祭祀用的茶膳房、果房、涤器房,均为回廊式硬山造,灰瓦顶建筑。</p> <p class="ql-block">碑楼的北面是方城,这是福陵的主体建筑。方城为砖筑长方形,周长约370米,墙高约5米,墙上有马道、垛口,墙城的四隅各有一座角楼,俱为二层重檐歇山式南面正中辟门,上有三滴水歇山式门楼。方城的正殿叫隆恩殿,是供奉神牌和祭祀的地方,殿前有焚帛亭,两侧有东西配殿,均为歇山式建筑,带回廊。殿后有石柱门、石五供和券门。</p> <p class="ql-block">方城的北面就是月牙形的宝城,宝城前壁的正中有一座琉璃照壁。宝城的正中是宝顶,系用三合土筑成,下面的地宫埋葬着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皇后叶赫那拉氏。</p> <p class="ql-block">在福陵的西北原有清太祖的太妃乌喇纳喇氏(阿巴亥)的陵墓,她是在清太祖死后殉葬的,时年37岁。墓前原有享殿等建筑,现已不存。</p> <p class="ql-block">努尔哈赤是满族人,姓爱新觉罗,受明册封为女真族建州部首领,后来统一了女真族各部,建立了金政权。他精通汉蒙文字,不仅在军事上颇有建树,而且创立了八旗制度和满族文字,在政治上和文化上也颇有建树。</p> <p class="ql-block">天聪三年(1629年)选定在盛京的东北郊外营建陵墓。初建时,只称作“先汗陵”或“太祖陵”,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为“福陵”,寓意大清江山福运长久。</p> <p class="ql-block">努尔哈赤,爱新觉罗氏,清朝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成为满族的民族英雄,死后葬于福陵。其子皇太极建立清政权后,他被追尊为清太祖。努尔哈赤为女真贵族出身,十七世纪初,明朝政治腐败,无力维持 东北 一隅的统治,努尔哈赤起兵反明。经过几十年征战,统一了女真各部,在1616年于图阿喇即汗位。其后迁 都东 京( 辽宁 省 辽阳县 ),再迁都 沈阳 。十年后,围攻明 宁远 城( 辽宁 省 兴城 县),受炮伤退回沈阳死于途中。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洗礼,这位民族英雄一直安静地躺在苍松环绕的清福陵里。</p> <p class="ql-block">北陵公园是沈阳昭陵的俗称,是辽宁省沈阳市最大的公园,占地450万平方米。1643年(清崇德八年)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昭陵建成。 </p> <p class="ql-block">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至顺治八年基本建成,后历经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呈现现在的规模。陵寝建筑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陵寝原则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个部分组成,其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两侧对称排列,系仿自明朝皇陵而又具有满族陵寝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北陵又称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位于沈阳古城北约十华里,因此也称“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寝和现代园林合一的游览胜地。</p> <p class="ql-block">皇太极</p> <p class="ql-block">,楼殿威严,金瓦夺目,充分显示出皇家陵园的雄伟、壮丽和现代园林的清雅、秀美。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有关睢宫宸妃、麟趾宫贵妃、洐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碑亭至隆恩门。隆恩门是方城的正南门,与碑亭相对。方城为后部,它建造得如同城池一般,位于缭墙,仿佛是城中之城。</p> <p class="ql-block">群。现存古松二千余棵,松龄达三百多年,摇曳挺拔,参天敝日。这些苍翠的陵松在金瓦红墙中构成昭陵又一壮丽景观,其中的“神树”、“凤凰树”、“夫妻树”、“姐妹树”、“龟树”等更是别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神道两侧由南往北依次立有擎天柱一对,石狮子一对,石獬豸一对,石麒麟—对,石马一对,石骆驼一对,石象一对。这些石兽统祢“石象生”。再北,在神道正中有神功圣德碑亭一座。碑亭两侧有“朝房”。</p> <p class="ql-block">中是隆恩殿,两侧有配殿和配楼。隆恩殿后有二柱门和石祭台,再后是券门,券门顶端为大明楼,步入券门是月牙城,月牙城正面有琉璃影壁,两侧有“磴道”。月牙城之后是宝城、宝顶,宝顶之内为陵寝的“心脏”——地宫。宝城之后是人工堆积起来的陵山——“隆业山”。</p> <p class="ql-block">陵寝西侧,与宝顶遥遥相对还有一组建筑叫“懿靖大贵妃、康惠淑妃园寝”,是安葬太宗众妃的茔地。昭陵建筑布局严格遵循“中轴线”及“前朝后寝”等陵寝规制。</p> <p class="ql-block">陵寝主体建筑全部建在南北中轴线上,其它附属建筑则均衡地安排在它的两侧。这样的设计思想主要是体现皇权至高无上,同时,达到使建筑群稳重、平衡及统一等美学效应。“前朝后寝”是出于“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需要,帝王生前使用的宫殿是按“前朝后寝”建造的。按照古人的传统观念.皇帝死后也要和生前一样如期“临朝”,仍然有饮食起居的“寝宫”。</p> <p class="ql-block">昭陵的管理有文武两大衙门。一个叫总管衙门,一个叫关防衙门,管衙门主要负责陵区的防卫,关防衙门负责祭祀和陵寝建筑的一般修缮。</p> <p class="ql-block">。正红门内的参道两旁,有华表、石兽和大望柱,它们两两相对。既整饬又肃穆。石兽中最值得欣赏的是"大白"和"小白"。这两匹石马形象逼真,栩栩若生,据说是以墓主生前最爱骑的两匹骏马为原型雕琢而成。欣赏罢石马,即可至碑亭。</p> <p class="ql-block">芳秀园是北陵公园的园中园,总面积4万平方米,种植了近200种植物,呈,各具特色。初春樱花盛开,满园飘香;盛夏荷花竞放,柳浪闻莺;深秋满山红叶,层林尽染;寒冬银装素裹,苍松挺拔。纵观整个园林,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青,奇花异石,小桥流水,颇有江南之秀。园内建筑与景观巧妙结合,用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将自然美和人工美合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天然画卷,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来此参观。北陵公园拥有30万平方米的人工湖水面,夏天碧波荡漾,柳岸成荫,乘坐脚踏船、快艇观光游玩,泛舟湖上,别有一番情趣。</p> <p class="ql-block">张氏帅府始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9月,总占地3.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76万平方米。民国五年(1916年)张作霖正式入住,以后又不断扩建,逐步形成了由东院、中院、西院和院外建筑等四个部分组成的的建筑体系。各个建筑风格各异,有中国传统式、中西合璧式、罗马式、北欧式、日本式。主要有大青楼、小青楼、西院红楼群及赵四小姐楼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张作霖出生于光绪元年(1875年),正是清王朝的晚期,天下就是皇帝一族的天下,王朝政治“家天下”的观念始终占据着他的脑子里。军阀政治的表现形式就是集团政治,督军署也好,省长公署也好,都是政治的运行机构,而自己的家才是议事的核心场所。</p> <p class="ql-block">门卫接待室</p> <p class="ql-block">张氏帅府既是张作霖官邸,也是张氏家族的私宅。“前政后寝”的建筑功能表现地非常鲜明。这样的建筑进府流程、布局方式,也是张作霖头脑中权贵思想的物化表现,将自己的府邸比作皇宫宝殿,以期通过建筑的表现形式达到张氏政权的至高无上。</p> <p class="ql-block">老虎厅</p> <p class="ql-block">张氏帅府的府院坐北朝南呈“目”字型,共有11栋57间,建筑面积1768平方米。 四合院正门南侧有一座起脊挑檐的影壁,刻有“鸿禧”大字的汉白玉板镶嵌在影壁正中,正门两侧各立着一对抱鼓石狮和上马石。民国时期,四合院朱漆大门彩绘着秦琼、敬德两位门神画像,内侧门楣上方悬挂着"护国治家"的大字牌匾。一进院东厢房为内账房,西厢房为承启处;东耳房是厨房,西耳房为库房;东西门房分别为电话室、传达室和卫兵室。通往二进院的大门是一座雕刻镂花的门楼,称垂花仪门。</p> <p class="ql-block">张氏帅府是仿王府式建筑。从围墙内的建筑来看,整个帅府是以东、中、西三路南北纵向排列布局,营造“府”的氛围。为将府宅建得和沈阳故宫一样气派,张作霖将帅府前部营造成一个过渡空间——前庭院(序厅),由东西走向并排的东、中、西三座辕门和一座大型影壁构成的1500平方米的前庭院是进入帅府的导入区。</p> <p class="ql-block">赵一荻故居</p> <p class="ql-block">清故宫博物院大清厅</p> <p class="ql-block">清朝迁都北京后,故宫被称作“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后来就称之为沈阳故宫。共经历努尔哈赤、皇太极、乾隆三个建造时期,历时158年。建筑100余座、500余间。入关以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诸帝,相继十次“东巡”时作为驻跸所在。</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又称盛京皇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为清朝初期的皇宫。沈阳故宫始建于清太祖天命十年(1625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1]总占地面积63272平方米,建筑面积18968平方米。[2]它不仅是中国仅存的两大皇家宫殿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关外唯一的一座皇家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凤凰楼</p><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为3个部分:东路、中路和西路。东路包括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八旗大臣办公的地方。中路为清太宗时期续建,是皇帝进行政治活动和后妃居住的场所。西路则是清朝皇帝“东巡”盛京时,读书看戏和存放《四库全书》的场所。在建筑艺术上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传统,集汉、满、蒙族建筑艺术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清太宗皇太极像</p><p class="ql-block">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继承汗位。皇太极登上汗王宝座后,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并未搬到父王的“汗宫”去住,而是着手将自己的“四贝勒府”改建为新的皇宫。而他的旧府邸,就位于故宫中路大清门至清宁宫这一区域。续建了由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麟趾宫、关雎宫、衍庆宫、永福宫等组成的大内宫阙。</p> <p class="ql-block">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筑,俗称八角殿。始建于天命十年(1625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营建的重要宫殿,初称大衙门。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笃恭殿,后改大政殿。八角重檐攒尖式,八面出廊,其下为须弥座台基。殿顶满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中相轮火焰珠顶,宝顶周围有八条铁链各与力士相连。殿前两明柱各有金龙盘柱,殿内为梵文天花和降龙藻井。殿内设有宝座、屏风及熏炉、香亭、鹤式烛台等。大政殿用于举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等。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举行重大典礼及重要政治活动的场所。顺治元年(1644年)顺治皇帝福临在此登基继位。</p> <p class="ql-block">十王亭位于大政殿两侧八字形依次排列,是满族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的反映。其东侧五亭由北往南依次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侧五亭依次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p><p class="ql-block">十王亭是清初八旗各主旗贝勒、大臣议政及处理政务之处。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开的10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这11座亭子,就是11座帐篷的化身。帐篷是可以流动迁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来了,显示了满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p> <p class="ql-block">九一八事变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牢记历史,勿忘国耻</p> <p class="ql-block">皇姑屯事件模型</p> <p class="ql-block">昭陵</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p> <p class="ql-block">福陵</p> <p class="ql-block">东陵石坊</p> <p class="ql-block">东陵大门</p> <p class="ql-block">福陵</p><p class="ql-block">清福陵有两座被称为“神桥”的桥,一座在“一百单八磴”之下,一座在“一百单八磴”之上。两座桥宽6.98米,下“神桥”长25.6米,上“神桥”长约13米,均为单孔拱形桥,桥两旁有扶手墙,高1.2米,青砖砌成,黄色琉璃瓦封顶。一般陵寝的桥都修建得十分讲究,涵洞、桥身、护栏、望柱等雕刻精细,因而相对来说,清福陵的这两座桥就显得有些朴实无华。</p> <p class="ql-block">福陵</p> <p class="ql-block">‘一百单八磴’为天罡36星和地煞72星的数字之和。这种建筑形式是明清皇陵中独一无二的。另外还有一种说法,人生有‘一百零八种烦恼’,每登上一个台阶便是跨过一个烦恼,当一个人走完了‘一百单八磴’,便消除了全部烦恼。</p> <p class="ql-block">福陵,位于天柱山内。天柱山曾名为“石嘴山”,福陵选址此处后,将其改为“天柱山”。天柱,为古代神话中的擎天之柱,由此可见,清代统治者意在希望清朝疆土能有一代开国帝王作为擎天柱,保江山永固,万世不绝。“回瞻苍霭合,俯瞰曲流通。地是排云上,天因列柱崇。”这是清朝文学家高士奇对福陵天柱山气势恢宏的赞美诗句。后人因此诗句,总结出“天柱排青”胜景,而又由于此景颇为壮观,成为盛京八景之首。</p> <p class="ql-block">福陵背靠辉山、兴隆岭,前临浑河</p> <p class="ql-block">北陵公园</p> <p class="ql-block">皇太极塑雕</p> <p class="ql-block">一座象征着沈阳悠久历史和良好形象的沈城十大标志性雕塑之一“皇太极”落户北陵公园。青铜制成的皇太极雕像高约7米,他头戴红缨战盔,身披盘龙铠甲,右手轻拂随风飞舞的战袍,左手按着佩剑的剑柄,双目望向远方,炯炯有神、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张氏帅府</p> <p class="ql-block">大青楼</p> <p class="ql-block">大青楼是张氏帅府的标志性建筑,建于民国七年(1918年)到民国十一年(1922年),为仿罗马式建筑,因该楼采用青砖建造,故称大青楼。大青楼总建筑面积2460平方米,楼高37米,顶层有观光平台,是民国时期奉天城除凤凰楼外的最高点。整体建筑规模宏大,外部立体浮雕和内部主要房间的壁画装饰都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假山南面门上刻有张作霖手书的“天理人心”匾额, 北面为“慎行”。山上有亭洞和石阶,四周长满梧桐、皂角树,假山门洞正对大青楼正门处,为张作霖亲自指挥建造,具有防御作用。</p> <p class="ql-block">王府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大帅府花园</p> <p class="ql-block">大帅府花园</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p> <p class="ql-block">大清门</p> <p class="ql-block">大清门</p> <p class="ql-block">御花园</p> <p class="ql-block">八王亭</p> <p class="ql-block">抗联营地</p> <p class="ql-block">抗联战士</p> <p class="ql-block">九一八事变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九一八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p> <p class="ql-block">清东陵</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1)</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2)</p> <p class="ql-block">清福陵</p> <p class="ql-block">新疆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