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军旅情

阿涛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今年“八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昌起义建军95周年纪念日。我作为1951年15岁抗美援朝参军的一名老兵,今年已经86岁高龄。回顾自己有生之年,可以说,前半辈子有近30年军龄,是在部队长大成人,思想启蒙、知识启智、能力启动,都是在人民军队大学校里的文化、宣传、新闻等文职岗位上垫底养成的。后半辈子30多年,则是在我退役后的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现名)的教学、科研、党政工作岗位上服务、学习并作出贡献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军旅生涯是我的人生基础,军旅情结是我的灵魂所系。虽然我基本上是个建国后参军的“和平兵”,没有建大功、立大业,经过战争生死的考验,但我的人生体会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一朝参过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军魂便附身。</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永怀军旅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不忘我是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因此,我决定在建军95周年、自己年龄86周岁之际,回顾自己军旅往事。我认为这是最好的必要纪念,是对亲人和子女的最好交代,也是对本人余生的最大激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是在全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热潮中,凭着青年团员的政治热情和中学生的意气风发,响应祖国号召,不听家人长辈因我年龄太小而产生的爱心劝阻,哭着闹着志愿参军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一生留下的一系列军服影像中,最难忘我的第一张戎装照:那年刚入伍,还是个名副其实的孩子。一身苏式半开胸、紧袖口的军服,一双抗日战争胜利后从日军仓库里缴获的翻毛大皮鞋,初次上身,显得稚嫩而拘谨。要不是军帽上的五角八一帽徽、胸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和“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徽,真的还远远不具备军营男子汉的英武之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石家庄华北军区军政干校的军校生活,开启了我人生“懂事”的洗礼。在孙毅“胡子将军”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天不亮听着起床号起身,清晨跑操数千米;早中晚走着队列、唱着歌,随着班长动筷和收碗,整齐划一地就完三餐;熄灯号后躺上大通铺,在男女学员无忌讳互相查铺的战友情中,进入理想梦乡。政治课,学习《社会发展史》;军事课,练队列、拔正步,射击“三八大盖”和“七九”汉阳造步枪、投掷手榴弹;文化课,学习运用“速成识字法”、“我写我速成写作法”的文化教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军校课外活动,我们“跑天桥”、跳“鞍马”,参加歌咏队唱“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抗大校歌,参加舞蹈队学跳苏联红军舞“鸭子步”……。就这样,军校两年,我们享受着每月三元七角的津贴费,快乐而健康地长大了啦!毕业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第一职业岗位,是在抗美援朝停战后,被分派到从朝鲜前线归国的炮兵第四十一团六连任文化教员。那是全军开始现代化建设向文化大进军的年代。我在京西衙门口村驻地,留下了一张珍贵的指导战友“我写我”的语文课教学照片。记得有一位年龄比我长好多岁的“曾给地主老财家打长工”的战士“我写我”时忽然胃疼,硬是叫我这个“小宋教员”踩上他的后背止疼,自己咬牙趴在老乡炕上坚持写完了“吐苦水”家史的作文。此事感动得我小小年纪热泪盈眶,终身难忘。这是我的第一堂阶级教育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几年,我随部队先后调至北戴河驻守渤海湾海防,调至炮六师文训队任教员驻扎北京丰台卢沟桥畔的宛平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前些日子,就在燕园今年纪念“七七卢沟桥事变”日军全面侵华85周年的“燕家聊吧”活动现场,我朗诵了如下自创诗句:</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请听我朗诵如下诗句的音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那年我十七八岁刚成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风华正茂树立理想信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卢沟桥古往今来的史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激起我们青春热血滚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走过车辙石板桥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像跨越祖国千百年苦难!</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数过数不清的石狮,</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似听到睡狮猛醒的呐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巡逻宛平四围城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见日寇弹坑似心被击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欣赏卢沟晓月景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期盼燕京八景重现灿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国庆之夜竟徒步三十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硬走到天安门参加联欢!</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难得从海防前线请假探亲,回北京和母亲、兄嫂及姐妹们团聚,感受家的味道。以至于我长期分不清哥嫂的孩子应该叫我小叔叔还是小舅舅,给全家留下了一个“你少小离家不懂人情世故”的笑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5年,部队实行军衔制,我们住进了通州八里桥正规的苏式炮兵军营。解放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进一步锻造了我们,也赋予我们更神圣的建军使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7年,是我在部队成长中最难忘的一年。由于我入伍后一直思想进取、品性进步,学习肯钻、工作肯干,多次立功受奖(共在部队立过四次三等功),这年3月经过各级层层评选推荐,时任师政治部宣传干事的我,作为全师两名代表之一,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炮兵战斗训练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会议期间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3月6日全体代表在中南海接受了毛泽东主席的亲自接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毛主席在贺龙、粟裕和炮兵政委兼司令员邱创成等军委领导同志陪同下,在两米的近距离从我们身边招手走过时,领袖高大的身躯、慈祥的面容,给我们带来极大的贴身温暖。瞬间,这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和最高统帅的丰功伟绩与一系列教诲,涌上我们心头。人人都下决心保家卫国,建功立业,永作党和国家及毛主席的好战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当晚回到大会驻地——西郊炮兵大院,我趴在床上当即写下了入党申请书。半年后,即1957年7月,在党组织培养教育下,我光荣地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这年,我是21岁的炮兵少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戎马生涯,行云流水。转眼到了1958年,由于我对文艺和写作的爱好,当时已调任团俱乐部主任。北京军区炮兵政治部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决定从各炮兵师团抽调文艺骨干组成北炮文艺演出队,排演了一台节目,先后到军区一炮、二炮部队和地方厂矿演出宣传。我被列为抽调官兵文艺骨干之一,参加了器乐演奏、男声小合唱,并戴上当时制式战士船型帽担任演出报幕员。国庆十周年巡回演出,使我见多识广,开阔视野,深受熏陶教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8年,我22岁。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大干快上,我的生活也增添了色彩。这一年,经亲人介绍,我和嫂子的妹妹21岁的孙以瑞相识相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她当时从上海高中毕业,作为共青团员,响应国家号召,参加了湖北监利国营农场的开荒建设。随后通过农场组织的高考,考进沙市大学(后为江汉师范学院)艺术系学习。上海市中学生业余艺术团舞蹈队员出身的她,从此一生和教育与舞蹈打上了交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年,为惩戒台湾蒋介石集团“反攻大陆”和美帝军舰对福建金门岛蒋军补给护航,我炮兵师参加了“炮击金门”战斗。我以“下连当兵”身份,在奔赴前线路过荆州时,曾顺道探望了恋爱中的女友孙以瑞。记忆深刻的是:她送别我时唱着那首“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我要沿着这条细长的小路,跟着我的爱人上战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在前线亲手拍摄的战地照片,至今保存着。炮战经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之中。在山洞掩体阵地里发射炮弹的震撼,崩开军服纽扣的感受刻骨铭心;身在火炮正后方,目送发射出的炮弹像一只黑鹰瞬间直飞敌阵的气概,永远给我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此后,我和女友通过鸿雁传书,交流学习心得,逐步加深情感,于1959年订婚,1961年结婚。不久,正逢炮六师筹建军人子弟学校,她作为师范院校毕业生,顺理成章地调京随军,担任了培新学校教师和少先队辅导员。从此我们由两地分居而合为军营家庭,开始了成家立业、养儿育女的人生新阶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我在部队“三十而立”的黄金时代。我担任师政宣传科新闻干事后,进入部队院校进修,参加报社新闻业务培训,深入部队战训一线摸爬滚打,采写军营新闻和先进官兵,文稿不断见诸军内外报刊。记得《北京日报》还曾通过北京军区邀请我给日报通讯员讲过一次《如何深入生活,采写新闻通讯》的业务课。那时不计名利,我的稿费全部归公,或捐献给子弟学校,给孩子们购买图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的宣传科长耿忠心少校,爱人在人民大学工作。我们常有机会在科长带领下,利用周末周日从通州八里桥军营请假到北京人艺看老舍的《龙须沟》、郭沫若的《蔡文姬》等经典话剧,听中央乐团混声合唱世界名曲《回声》等等,从而使我们的军营生活也变得有趣起来,每个文职宣传军官的文化素养也与日俱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些年,新闻报道和文艺创作一度成为我的主要工作。这张办公桌,往往是我文稿的最后敲定处。而背后墙上悬挂的世界和中国地图,也随时提示我们应有的胸怀和视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采写过师政委许义华老红军的事迹,后来还跟随他“重走长征路”,探访过贺龙故乡、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和战场,以及抗日战争大青山根据地。整理写作的几十篇回忆录、通讯,先后发表在军报和《星火燎原》等刊物上,最后汇编成《不尽的长征》文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部队英雄辈出,动人故事无数。我还采写过当时我们的炮四十一团团长、曾经的刘胡兰亲密战友八路军连长王本固(后晋升为副师长)。纪实通讯刊载在刘胡兰牺牲纪念日的北京军区《战友报》和《解放军报》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特邀王本固团长向全国人民做了播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些采写过程,都是我首先接受人民军队光荣传统教育的过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报道过我部大功一连官兵“学习毛主席著作讲用会”的经验,发表于《解放军报》头版头条,率先向全军乃至全国推广了这一联系实际学用毛选的经验。我报道过总政肖华主任,深入我部连队大宿舍,亲自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讲课,登报向全军区作了介绍,推动了各单位社教的深入发展。我还报道过罗瑞卿总长号召部队大练兵、推广“郭兴福教学法”;发表过学习刘少奇《论共产党员修养》的杂文,被收入解放军报《思想杂谈文选》集。文艺创作方面,我写过焦裕禄,被《人民日报》从文艺期刊借稿优先发表;写过麦贤得,被《解放军报》发表,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说唱团演出;写过雷锋,被《解放军报》发表,由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演出……。那是先进模范不断涌现、歌颂英雄正能量成为舆论主流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为此,我还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邀请去做了题为《如何写先进、唱英雄》的经验播讲。我先后二百多篇各类发表作品,构成了我后来退休时编印自己《金秋拾穗》文集的全部稿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显而易见,上述文稿部分内容随后成了“文革”时期的“敏感”话题,一度在部队“宣文干部整风”中,受到少数受“四人帮”思潮影响同志的非议和批判。但时过境迁,当我回顾军旅生涯时,终究还是“青春无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5年,还有一件对我鼓舞极大值得回顾的军旅生涯大事,那就是由于我创作发表了不少文艺作品,经过推荐作为北京军区十名代表之一,参加了当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青年业余文艺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聆听了彭真、胡耀邦等领导的报告和刘白羽、胡可等作家的讲话,并写书面发言刊登在《会刊》上。这对我的业余文艺创作是一次有历史意义的大推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后不久,那场“大革文化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了。我一度被借调到《解放军报》文化副刊编辑部帮助编稿,后又参加了驻地北京房山县农村“支左”、报道房山“两派”联合成立“革委会”、参加毛主席天安门接见“红卫兵”等活动,直到“文革”后办理退役手续,转岗到北京财贸干校(后升格为北京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工作。从此开启了我的后半辈从事院校教育工作30多年的历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后半生,“军魂不散”,始终在军旅情结给我打下的基因基础上,在新时代砥砺前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地方单位的党政组织、领导同事以及亲朋好友,始终是我人生续航的掌舵人、伴航人和同舟共济的前行者。正是在这样的集体关爱下,我牢记军旅情的激励,在教学、科研和党政工作岗位上不敢“碌碌无为”“虚度年华”,先后在兼课、科研(曾一度兼职负责学院研究所工作)、担任教务处副处长、党委宣传处处长、党委委员和党办主任,从而取得了高校教师资格,获得副研究员职称,继续为党政工作奉献,享受到省市级劳动模范的荣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家庭和小家庭的亲人们,更构成了我人生航程的港湾。亲情关怀、扶老携幼、相帮互助,是对军旅情给予我大爱的温馨补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0年,当我们夫妻喜度钻石婚和老伴84岁生日之际,除孩孙们爱心祝贺外,我特意为爱人编印了一本《一路舞来》美篇书,既是给她的生日礼物,也是对我们生活历程从一个侧面的总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我编辑《我的军旅情》美篇并决定也印书留念,也算是对小家史话从又一侧面的补充,对亲人和孩子们作一个交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进入全身心退休养老阶段,无论是开始的居家养老,还是后来的老两口住进北京金手杖国际养老公寓,继而是康泰之家•燕园养老社区,在参加诸多文化养老活动中,我对参加退役军人的有关活动始终情有独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2021年建党百年大庆时,我以64年党龄的政治生命获得了党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并创作了《建党百年,有你有他有我》朗诵诗,发表在《泰康之家通讯》报上。在燕园长者为庆祝建党百年而表演的《国际歌》和《长征》大合唱中,我对自己参与的“红军造型”喜爱有加。军旅情在这里得到又一次尽情抒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1年,“八一”建军94周年纪念时,我在燕园老军人话说军旅情座谈会上,特意重穿军服,佩戴“在党五十年纪念章”,朗诵了一首自创的《王成之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党龄五十年以上老党员光荣榜”前,在燕园“同筑复兴伟业,追梦百岁人生”纪念牌前,身着军装留影,越发感到荣耀,增添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今年,2022年8月1日,建军95周年纪念日又到了,我仍然高唱军歌,并编辑这部《我的军旅情》美篇,誓将在余生之年“不忘初心为人民,牢记使命爱中华”!</b></p> <p class="ql-block"><b>(最后,请看一段以我自己戎装照渐变方式编辑的一段小视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