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军老战士的红色故事之三十四:朝鲜战场上的妈妈和战友

老马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妈妈赵秀珍不惧生死参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p> <p class="ql-block">赵秀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妈妈参军不久,跟随志愿军26军来到朝鲜战场,她亲身经历了二战以来,朝鲜战场充满血腥风雨的残酷;她亲眼见到了在隆隆的炮火下,为国英勇捐驱的战友;她亲历前线,冒着枪林弹雨为一线作战部队的将士进行战场演出,护理伤员,运送后勤物资。</p> <p class="ql-block">赵秀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0年,美军悍然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6岁的赵秀珍,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和上百万英雄的中华儿女,把生死度置之外,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值青春年少的妈妈,和许多上海女孩子,告别了亲人,告别了上海,跟随志愿军26军77师参加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战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妈妈在朝鲜近两年,得到了战火的锤练。在朝鲜战场,她在77师文工队,从事部队文化工作,虽然不是在炮火连天的前线,但此时的后方也并不太平,充满了血腥风雨。美军完全控制了制空权,随时都有敌人炮火、飞机的狂轰滥炸,每个人随时都面临着生死危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朝鲜战争的残酷和危险给妈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妈妈晚年经常对我讲,在朝鲜,几乎每天都有美军的飞机、大炮来轰炸,炮弹呼啸而来,从头顶上飞过去,在不远处爆炸,危险无处不在。</p> <p class="ql-block">二排右二赵秀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妈妈说,26军这批文艺兵中的大部分人是从上海入伍的,年龄都在十六七岁,最小的只有14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零下30至40度的极寒条件下,背着行装迎着风雪翻山越岭艰难行军,对从来没有经过战争缎炼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相当严峻的考验。行军头两个夜晚,前方我军就和美军接上了火,妈妈和战友们是冒着危险行军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行军中,还有另一个“敌人”,即极端寒冷。文工队不少同志因气候严寒冻伤了手脚,但是,妈妈和战友们没有一个畏缩不前的。文工队里有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同志,拥有丰富的行军作战经验。他们是部队文艺工作的骨干,对小同志、女同志的关怀无微不至。行军时,这些老同志牵着小同志的手,帮着背背包和干粮袋,宿营时帮助小同志打水烫脚。不少小同志在深夜行军中又累又困,拉着老同志的背包边打瞌睡边走路,半睡半醒地完成了行军任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同志像大哥哥大姐姐照顾自己的小弟弟小妹妹一样,留下了患难与共的战友情。</p> <p class="ql-block">因地制宜搞好演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哪里有战斗,哪里就有战斗文艺。文工队在朝鲜的任务,主要是为兵服务,为部队演出,鼓舞士气,提升部队战斗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一线去,到战壕中去,到火热的战士生活中去。”抗美援朝一开始,这成为了妈妈和文工队战友最响亮的口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妈妈和77师文工队驰骋在朝鲜战场上的“大舞台”上,这支文艺轻骑兵穿行于战火纷飞的崇山峻岭,活跃在中美鏖战的战地火线,行走在志愿军各部的驻地之间。不论是阵地前沿还是狭窄坑道,无论是行军路上还是在战斗间隙,哪里有战斗哪里就有战地文艺,哪里有部队官兵哪里就有文艺战士的光荣足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战事频繁,志愿军77师官兵们轮换休整。一批批志愿军战士,从硝烟弥漫的战场,来到相对安宁的后方,临时休整。文工队想尽一切办法,为他们搞好演出。有时候,演出时的观众只有二三名战士,最多也不过一个连队。但不管观众人有多少,妈妈和文工队战友们,尽心尽力为战士们演好节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让节目更接地气,鼓舞士气,给战士们送去欢乐。文工队把战场上的战斗英雄事迹或好人好事,及时编成节目,利用快板书、诗歌朗诵等形式,搬上舞台演出,让战士们看到活灵活现的英雄人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妈妈和战友们回忆,战地演出,没有固定的场地,部队就集结到文工队驻地附近山坡的一片树林里。文工队员们凭借树丛中的有利地形,在两棵树之间系上一根绳子,再把几件“雨天当雨衣、晚上作床单”的雨披挂到绳子上。这就是个简易舞台,后幕有了,戏台也就搭成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妈妈说,文工队的演出规模大小不一,根据战地情况灵活决定。人多时,在山坡上挖出几平方米的土台,挂上两块挡雨用的方形雨布做天幕。每个人都带着这种雨布,随时拿来用做这种简易的舞台,既无灯光,也无音响设备,但并不影响演出效果。有时天上下着小雨,也坚持到阵地演出。与此同时,队员们根据其扮演的角色需要,穿上演出服。女队员的长辫子盘起来放到帽子里,或找块白布,将辫子扎起来,打上一个美丽的蝴蝶结,穿上专供演出时用的新胶鞋,用废旧报纸卷成细棍,醮上黑色油彩画眉,脸腮上涂抹些胭脂。战场上的演出准备,整个过程也不过几分钟工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般演出,妈妈和战友们带上全部的乐器:一把小手风琴、一把提琴、两把二胡、一套锣鼓,就上场了。演出的节目,一般是《劳军秧歌》,让官兵们开怀大笑。《刘胡兰》,叫官兵们热血沸腾、士气高昂。听到演唱战士们的身边事,掌声此起彼伏。与之相伴的是四周震耳的炮声和枪声,天空中盘旋的敌机声。但是这些危险,并没有让妈妈和文工队战友们停止过演出。</p> <p class="ql-block">妈妈和战友们参加了护理伤员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志愿军77师文工队接到上级命令,抽调部分队员去卫生所做护理工作。妈妈赵秀珍和许多战友表示,一定要认真做好护理工作,坚决完成护理任务。在朝鲜战场上,部队官兵一般轻伤都不下火线,卫生所设在山沟里,伤病员大都是重伤员。残酷的战争使许多年轻战士致伤致残,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妈妈和许多文艺兵,当时都只有十来岁,个子矮、力气小,两人抬的担架,要三人或四人才能抬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防止发生意外,他们总是小心翼翼,生怕让伤员再次受到伤害。在对伤员的护理过程中,碰到有的重伤员伤口溃疡,疼痛难忍在呻吟时,妈妈和文艺兵,一面为他们清洗伤口,一面讲一个笑话或者唱一首歌,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希望能减轻他们的痛苦。妈妈和文艺兵为伤员喂水喂饭,端屎端尿,鼓励他们战胜伤痛。妈妈和战友们对待伤员,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热情周到、耐心细致护理伤员,许受伤员深受感动。</p> <p class="ql-block">妈妈赵秀珍在朝鲜和战友合影</p><p class="ql-block">二排右二赵秀珍</p><p class="ql-block">最高处凌云阿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妈妈说,在后方仅为部队官兵演出这件事,还不算累。文工队除了完成演出任务,还有更艰苦的任务,让文工队员去完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线部队需要粮食,妈妈和文工队战友们每天负责为前线官兵运送粮食。这些女兵背上20斤重的粮袋,送到相距3公里的前线。途中,要越过一道封锁线,遇到敌机轰炸是常有的事,有不少队员负了伤。</p> <p class="ql-block">妈妈和战友,左一赵秀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妈妈和战友回到祖国的怀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2年夏季,志愿军26军完成任务奉命回国。77师文工队接到任务,为回国部队做宣传鼓动工作。妈妈和战友在朝鲜元山港口古连里,为回国部队进行宣传鼓动。一直到部队全部过完,妈妈和战友才乘上汽车回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白天有美军飞机轰炸,文工队行车都在夜里,驾驶员是一位上海司机。他开车开得又稳又快,一听到防空哨鸣枪,他立刻关灯,趁着敌机投下照明弹的亮光加大马力高速冲出危险地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妈妈和战友坐在车上犹如乘坐直升电梯,从这个山头飞向那个山头。</p> <p class="ql-block">妈妈和战友,左一赵秀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几个夜晚的艰苦行军,妈妈和战友们冲破危险,终于到达了中朝边境新义州。</p> <p class="ql-block">志愿军26军政治部主任王直前排右三和77师文工队合影,前排右二赵秀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日,他们英姿勃发,带着胜利的喜悦,团圆的心情,乘上祖国的军列,驶过鸭绿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卫平</p><p class="ql-block">2022、7、2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