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一班第14讲:听《机械趋同和依恋》有感

陈金英

<p class="ql-block">  杨老师说机械趋同和依恋是人类为逃避孤独,逃避恐惧发展出来的,适应环境,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这个解释有点抽象,我理解的趋同和依恋,在家庭教育中其实就是我们对孩子的影响。杨老师用两种现象解释了机械趋同。说假如一个人望向天空,第二,第三个人都望向天空,第四个走过来的人也会望向天空。这就是机械趋同。还比如在一个密闭的电梯中安排五六个人每几秒蹲一下,这时一个陌生人走进电梯,看到大家都在每几秒蹲一下,出于安全感考虑,他也会这么做。这种在群体中无意识的行为就是机械性趋同。根据机械性趋同原理,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会尝试着努力活成父母期望的样子,他会放弃自己的感受和思想,他会误把父母的感受和愿望当成自己的,会把父母的人格模式当成自己的人格模式。这就是孩子的机械性趋同。最糟糕的是,如果父母的教育观念不一致,这种分歧更会发展出两个矛盾的人格模式,为了寻求内心的安稳,他会努力的按照父母提供的人格模式去塑造自己,他会把这两种模式都当成自己的,当他走入学校和社会这两种人格模式发生冲突时,孩子会无所适从,就会把自己封闭起来,其实他内心就是渴求安全,不喜欢不确定性和恐惧的感觉。反思我自己,和老公的教育理念一直都有分歧,我家女儿的不够阳光和乐观,内心也该是有两种人格模式吧。</p><p class="ql-block"> 英国鲍比观察二战遗孤,为了生存,孩子们建立了不同反应模式或工作模型,这就是依恋。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受虐型人格依恋,这样的人格倾向,大都从小被打骂批评,同时抗拒这种感受,抗拒的同时又离不开的人格模式。比如有些人你跟他好好说话,他不听,你大声吼,他反而能够听懂,一方面抗拒,一方面依恋。苏霍姆林斯基说人需要人,每个人都需要被正确陪伴,被正确的精神供养。如果父母感受是积极的,美好的,孩子的感受就是积极的,美好的,如果你给孩子的感受是美好的,他会努力活成你希望的样子,并且把这种美好的感觉反馈给你。</p><p class="ql-block"> 董卿说过,你希望孩子活成什么样,你自己首先要活成什么样,这就是机械趋同吧。所以为人父母者,自己首先 要做一个积极的乐观的有爱的人,做一个让别人愿意靠近,能给人温暖的美好的人。如此孩子就会依恋我们的美好,趋同我们的美好。杨老师说,英国女王是英国民众群体性依恋对象,美国的自由女神像是美国人民依恋对象,日本天皇是日本民众依恋对象。愿父母都能把自己塑造成美好的样子,把自己塑造成孩子喜欢的样子,成为值得孩子托付美好的精神塑像,才能让孩子托付美好,孩子才可能活成美好。</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