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青城——淡淡妆天然样的汉家女

云之

<p class="ql-block"> “我淡淡妆,天然样,就是这样一个汉家姑娘。”《王昭君》是曹禺受周恩来的嘱托而编写的历史剧。经过了长时期的酝酿、构思写成的。发表在1978年的《人民文学》期刊上,从那时起我就记住了这样一句。</p><p class="ql-block"> 坐落在呼和浩特城南外的昭君墓最早记载见于唐代,墓体占地20多亩,高33米,底面积有1.3万平方米,是我国最大的几座汉墓之一。昭君墓经过多次扩建,增肥到了13.2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成为一座昭君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圣命难违,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便在她的脸上画一黑痣,昭君因此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王昭君在队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p><p class="ql-block"> 历史记载王昭君的故事充满了悲剧色彩,古往今来,有500多人为她写下了700多首诗句。刘长卿有“纤腰不复汉宫宠,双蛾长向胡天愁”;李白有“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王安石有“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是其中的经典之作,千古以来传诵不衰!从这些诗文的认知中昭君出塞是个非常哀怨、无奈、任人宰割、有去无回的悲惨故事。</p><p class="ql-block"> 然而昭君出塞后,不负众望,成了和平使者。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50年左右没有战争。边疆地区出现了“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人民炽盛,牛马布野”的和平景象。50年的和平,在历史上不是小事,而这50年的和平是与昭君出塞有密切关系的。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后,33岁的绝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厚葬于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p><p class="ql-block"> 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远行北漠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所作出的非比贡献。籍此王昭君一抹满脸的泪水和愁云,以一个愉悦的民族的和睦使者之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上升到民族大义,国家利益,意义深远。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他的《内蒙访古》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古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团结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p><p class="ql-block"> 王昭君不幸也不凡!</p><p class="ql-block"> </p> 昭君墓门口是两座浅红色,高大的,显示汉代建筑风格的石砌门阙。 进入景区先看展览。展览内容比较丰富,下了功夫。 “我淡淡妆,天然样,就是这样一个汉家姑娘。” 进入景区先看展览。展览内容比较丰富,下了功夫。 墓道远景。200多米长的甬道两侧排列着12对共24只兽形石雕,有牛羊马驼鹿虎等。这些石兽带有鲜明的北方特色,也体现了汉代陵墓的传统仪规。 1963年10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来内蒙古视察,参观了昭君墓后,题写了一首七绝《谒昭君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寥寥数语,概括了西汉年间昭君出塞的故事。这首诗篇,现已勒石成碑,放置在王昭君纪念墓地甬道的首端。 中国古代和亲纪念馆。 汉白玉框架凉亭中是王昭君的汉白玉雕像,据说与湖北昭君故里的那尊一模一样。 石牌坊的明间(中间那块)正中刻有“青冢”两字。据载或者说是据传说记载,每年深秋,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青,“青冢拥黛”也是呼和浩特世代相传的八景之一。 单于大帐。 这座仿汉代的“青冢”牌坊,为传统的三间四柱型,所用石材为草百玉,中间一间为明间,两侧较小的空间是次间。在明间华版正中,镌刻着前国家副主席】内蒙古自治区首任主席乌兰夫亲笔所题“青冢"二字。 《和亲》铜塑,是按照著名雕塑家黄鹤先生的同名雕塑用铜浇筑,高3.95米,重5吨。展现的是王昭君和呼韩邪善于骑马并肩联辔而行。铜像雕有蒙汉两种文字。王昭君是湖北人,按照史书记载是“良家人”,也就是一位农家姑娘,公元前36年不幸被选进了后宫,成为汉文帝的“待诏”。由于性格倔强不肯贿赂画师,画师也够坏,故意把姑娘的脸上要紧处添一黑痣,就因此三年未得见到帝王。呼延邪入朝求亲后,昭君姑娘自愿报名,宁去荒漠也要离开这人间地狱。于是汉文帝在最后的临辞会上才第一次见到漂亮的王昭君,眼儿都直了。无奈忍痛割爱放出了姑娘,斩了画师。王昭君当年从长安出发,西行到了甘肃庆阳再北上经陕西榆林、内蒙古东胜、达拉特旗、包头、最终向漠北方向去了。可怜一个汉家女,从此做了两代胡人妻。 继续向上有石阶登临一平台,平台上建有左右对称两亭,游人只能到此止步。 昭君衣冠冢已不得上去,只能看到墓的上方为方形平顶,是典型的秦汉封土形制。1977年按照汉代“封土为坟”的结构特点,昭君墓在原基础上又填入5000多方土。看介绍说墓顶上还有一座怀抱琵琶的昭君刻像。 在很多地方都见到这位马福祥先生题字。 估计这是最早的昭君墓的大门。 进入这个大门是这样的场景。 进入最早的大门是这样的场景。 这是又一个大门。 1963年10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来内蒙古视察,参观了昭君墓后,题写了一首七绝《谒昭君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div>原来的石碑。</div> 馆里还另有一片区域为“昭君故里”,有牌坊,有昭君宅,有亭有桥、是按照湖北昭君故里1:1复制而来。 馆里还另有一片区域为“昭君故里”,有牌坊,有昭君宅,有亭有桥、是按照湖北昭君故里1:1复制而来。 馆里还另有一片区域为“昭君故里”,有牌坊,有昭君宅,有亭有桥、是按照湖北昭君故里1:1复制而来。 博物馆里还有一个和亲历史回顾展览与匈奴文化博物馆以及单于大帐、和亲宫等。匈奴文化博物馆没有开展,和亲回顾展很有看头,有详尽的历朝历代皇家和亲记录。 <p class="ql-block">《咏怀古迹·其三》 唐·杜甫</p><p class="ql-block">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p><p class="ql-block">看过这一切我想,过去的所有的有关昭君出塞的诗歌都是以“怨”为基调,他们那些古人只看到了昭君被画师耽误,似乎做了妃就无怨,其实也未必,以昭君的倔强性格,她如何能长久承欢,弄不好还更惨。如果始终不被选上也就是宫中一普通舞人。昭君能自愿请缨,她是一个非凡女性,能飞出樊笼,起码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气。</p> 作于 2021-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