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见到的海德公园演讲者之角

华仲乐

<p class="ql-block">这两天上海的气温特别高,这让我更加怀念起在伦敦度过的几个清凉的暑假。虽然据说今年那里也有超记录的高温,但总的说来这是一个例外。翻看过去的照片总能让人回忆起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些往事。比如,照片告诉我,三年前的7月21日傍晚,我是去了海德公园,而这些照片即时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我所看到的情景。</p><p class="ql-block">自从在大学里学过《列宁在伦敦》这一篇课文之后,伦敦海德公园的演讲者之角,就一直是我很想了解的地方。现在有机会住在伦敦,海德公园也没有少去,但每次走到这个地方,从来没有看到有人在此发表演说,连行人或游人也是很少见到的。我由此以为,人们在这里发表演说,已经是过去的事情。其实是我来的时间不对。今天是一个星期天,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我又来到了海德公园,发现这里竟然有这么多的人。我立即想到,这会不会就是海德公园里的演讲者,以及在这里听演讲的人呢?</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乘坐的一辆公交车终点是大理石拱门,旁边就是海德公园的演讲者之角。伦敦的夏季白天很长,下午近6:00的时候,太阳依旧不见下落。这个区域本身也是一个热闹的地方,依然可以看到很多人的。</p> <p class="ql-block">位于伦敦海德公园东北角的演讲者之角(Speakers' Corner)是一个允许民众公开发表演说的地方,也是英国民主的标志地点。据相关资料介绍,从19世纪以来,每星期天下午,都有人站在装肥皂的木箱上发表演说,因此有"肥皂箱上的民主"之说。现在,演讲者大多数站在自带的梯架上,高谈阔论,慷慨陈词。在此除了不允许批评王室和颠覆英国政府的两个话题之外,可以自由地对于其他的议题发表演说。</p><p class="ql-block">关于更具体的历史,我想借用一块这里的告示牌。简单翻译一下:“这块地方曾经和名声不佳的绞刑执行场地有关。从1196年到1783年间,这里是公开执行绞刑的地方。根据传说,当年被执行绞刑的人被允许在绞架前发表最后的演说,这一传统就导致了演讲者之角的产生。不过真实情况是,公园管理方正式认可人们在这里进行演讲的权利,是公开处决犯人停止了80年以后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傍晚六点多钟,太阳还没有下山。进入这个演讲者之角,一下就感到很旺的人气,这可是我平时来此地时很少见到的。我朝人比较多的地方走,看到一个衣着很挺的黑人在进行演讲,周围的听众相当不少呢。</p> <p class="ql-block">我没有走进人群细听他的演说,先看一下周围的氛围。哈,看到一个亚洲面孔的人也站上凳子开始演说,不知道是不是我们的同胞?我不想走得太近,生怕演说者认为我是一个“便衣”,影响了他的发挥。</p> <p class="ql-block">其实演说者不是个个有人在听。有几个人就独自在那里大喊大叫,好像也引不起太多人的注意。更多的人围成一个个圈子,好像是在进行自由的辩论。</p> <p class="ql-block">这个穿黑衣服的人站在凳子之上准备演讲了。他的衣服上是写着“毫不畏惧”(fearless)。在这里演讲其实是要有点胆量的,你可以随便说,听的人也可以反驳,演说要打动人,需要有点气场。另外,演讲者旁边经常有人录像或拍照,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有备而来?</p> <p class="ql-block">听众也是各式各样的,以中年男性居多,女性极少,有不少看起来像阿拉伯的穆斯林,当然也可能是我主观臆断。有的人漫无目标、东张西望,有的背上挎着包,有推着车的,还有坐着轮椅的呢。但据我观察,真正的白人在这里也不多。好像多数还是下层的人。也许他们更关心自己的处境,希望大声疾呼,讲出自己的心声。</p> <p class="ql-block">人这么多,又是在进行演讲和辩论,也算一个敏感区域了。看到有两三个警察,但神情淡定,表情轻松,只是在平常履行公务。警察只管治安,对于演讲者是不会去干涉的。</p> <p class="ql-block">一开始看到的那个黑人现在还在演讲。在他的周围还有几个穿着制服的人,好像和他是一伙的,兼起一点保安的作用。从比较远的地方听,他是在评论伊朗和西方的关系,谈铀的浓缩,好像对伊斯兰国家有很多赞美之词。</p> <p class="ql-block">黑衣服的人和白衣服的人在进行辩论,虽然也有指手画脚,但在我一个旁观者看来,辩论还进行得比较文明。辩论者基本是要讲理的,没有人能剥夺他人的反驳权利,旁边还有人在听,多少也起点监督作用的。</p> <p class="ql-block">刚刚站上凳子的人已经开始演说。看来这个人很懂演讲技巧,说话语气强烈,还伴有不停的手势。他的演说听起来通篇都和上帝有关,像个正在布道的牧师。从听讲者的表情来看,还是把他当一回事的。</p> <p class="ql-block">这几个人像是个小范围的自娱自乐,演讲者是个老头,虽然没有太多的听众,他似乎还是激情四射,引起对面一位听众的发问。另外几位听众好像也在很注意地听,有人发出会心的微笑,还有人为他鼓掌呢。</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辩论就比较激烈了,明显带有政治性,后面还有人举着牌子呢。带太阳镜的那个人不知发表了什么言论,激起了周围人的强烈不满。有的人指着他的鼻子就骂起来,还有几个起哄的、嘲笑的。我真怕他们会不会动起手来。</p> <p class="ql-block">这几个学生模样的人就比较风平浪静了。看他们的肤色,好像是南亚一带的人,印度人还是巴基斯坦人?孟加拉国人抑或斯里兰卡人?不过讨论的肯定都是他们认为重要的事情,绝对不是轻飘飘的闲谈或日常的交际。</p> <p class="ql-block">背对着我的还是刚才那位戴着黑眼镜举着牌子的人,与他观点对立的人显得怒气冲冲,言辞激烈。这样的场面最容易吸引人的关注。看其他人的表情也是嘲笑者多,但他看起来依然寸步不让,丝毫不像会退却。</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场景最符合我原来对海德公园演讲者的想象:一个人在手舞足蹈的演讲,其他人在漫不经心地听。也许他的话题是有点吸引力的,所以听讲的人也自发地进行起讨论来。在这里听讲你不必正襟危坐,也不需要故作虔诚。每个人都是自由辩论的参与者而已。</p> <p class="ql-block">但现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坦诚的、公开的、自由的辩论好像已经不多见了。“谨言慎评”成了许多人的行为准则。本来真理是越辩越明,思想越辩论越变得清晰。几十年以前不是还提倡“大鸣大放大辩论”吗?只是那时的辩论有时最后就不仅仅是动口了。</p> <p class="ql-block">这个黑人现在还在演说,好像已经讲了20来分钟了。他的英语说得非常好,用词表达很准确,有时还显得相当幽默。他用长篇大论讲了很多黑人当年的悲惨生活。对于黑人当年的遭遇我是同情的,不过他对白人的描述好像也有一点过分,说白人个个都是同类相食者。听众里也有一两个白人表示不满,不过也没有过多打断他的发言。他的英语说得真的不错,我就把它当做练英语听力了。</p> <p class="ql-block">中间的两个辩论者怒目相向,几乎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周围的听众围得很紧,我也很想听听他们在讲什么。当然真正吸引我的还是现场的气氛,为了拍这张照,我不得不踮起脚尖,把手机举得很高。</p> <p class="ql-block">从照片上看,中间的两个人好像在推心置腹地商讨,其实争论得还是很厉害的,至少能吸引周围的许多听众。思想的交锋,观点的对立,从来都不会和风细雨。摆出自己的观点不容易,有理有据地阐述则更难。</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人好像就在自由自在地交谈。尽管和典型的演讲不一样,我还是蛮赞同这种自由辩论的。真正能触动灵魂的不一定是外来的灌输,而是自己明辨出来的是非。能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来,至少说明是有点独立精神的。</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演讲者之角不觉就过了半个多小时,看看、听听,觉得也是一个非同寻常的经历。也许有人觉得我这个老头是在看热闹吧,其实我不仅听得懂,而且也在思考谁是谁非呢。亲眼见证海德公园演讲者之角的热闹情景,终于满足了我多年来的一个愿望。</p> <p class="ql-block">不过我不能在人群里走得太近,毕竟还有个安全问题要考虑呢。拉开一点距离看,人真的还是很多的。我也想加入进去说两句,或者提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内心告诉我,还是谨慎为上,不要招惹是非。还是典型的国人思维。</p> <p class="ql-block">拍一下这个指路牌,上面的一块写着“海德公园之角”。今后再看到这张照片,一定会给我带来生动而具体的记忆。想起在这里侃侃而谈的演说者,想起议论纷纷的参与者,想起或认真听讲或冷眼旁观的听众,想起我留在此间的脚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