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青春梦圆!

侯永生

<p class="ql-block">一、梦的萌发</p><p class="ql-block">说来惭愧,我大学梦的萌发,并非是为了啥高大上的理想,而是因为一个女孩子。</p><p class="ql-block">1962年下半年,我参加了保定两所小学的考试,一所是前卫路小学,另一所是东关小学。那会儿,保定上小学也要考试。说是考试,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问问你姓啥叫啥,父母在哪工作,能不能写自己的名字,再让你辨认几幅图画等。</p><p class="ql-block">前卫路小学和东关小学离我们住的河北中医学院宿舍都很近,考上哪所都行。但是,前卫路小学在保定名气比较大,与河北小学难分伯仲,也是一所干部子弟较多的学校。当时,我父母还在广西,是父亲的发小刘叔叔领着我去两所学校考的。发榜以后,两所学校我都考上了。刘叔叔看了东关小学的红榜说,你小子行啊,考了个状元!</p><p class="ql-block">据说,东关小学的老师还去家里找过我爷爷奶奶,让我去那上学。刘叔叔说,孩子既然也考上了前卫路,当然要去前卫路小学!就这样,我上了前卫路小学。</p><p class="ql-block">上学的第一天,老师让我们按大小个排队,男同学一队,女同学一队,然后一男一女分在一个课桌上。我和一位小巧玲珑,模样俊俏的女孩子分在一个桌。开始,我对这个女孩子并没怎么注意,后来,她考试经常压着我一两分,特别是语文、算数的双百比我拿得多,这就让我逐渐对她另眼相看了。</p><p class="ql-block">1964年,父母从广西调回河北后,我家就从省中医学院宿舍搬到了位于保定西关花椒园的省交通厅宿舍。家离学校远了,父亲就给我办了住校手续,我也从走读生变成了住校生。</p><p class="ql-block">那个星期六下午,我准备走着回家。那会儿,保定市只有四条公交线路,前卫路小学位置比较偏僻,自然还没有公交车通达,想回家只能靠双腿。刚出了校门,忽然看到那位女孩子背着个小书包就在前面,我紧赶了几步追上去,和她并肩同行。从和她的交谈中我得知,她在省歌舞剧院宿舍住,父母都在省歌舞剧院工作。省歌舞剧院就在五四路和青年路交口的东南角,离前卫路小学不远。到了门口,她和我说再见,我也向她挥了挥手。</p><p class="ql-block">从那次巧遇后,每个星期六下午我都有意无意地在学校门口等她,有时能等到,有时等不到。那天等到了,在路上她说,她的理想是考上一所好大学,当一个科学家。一个女孩子从小就有这样的志气,我很佩服。自己也要好好学习,将来要和她一起上大学。这,就是我最初的大学梦,完全是为了一个女孩子。</p><p class="ql-block">二、梦的远去</p><p class="ql-block">到了1966年的夏天,文革开始不久,我们就停课了。那天下午,我扛着简单的行礼刚出校门,看到那个女孩子也在门口站着,像在等人。见到我,她说,我帮你拿行李吧。我说不用。她没再说什么,过来抢了行李的一个角。我问,你的行李呢?她说,中午吃了饭我爸爸就到学校拿走了。我说,你怎么没和你爸爸一起走?她看了我一下,没说话,我也没再问。到了省歌舞剧院门口,她说,我就不再送你了。我说,谢谢你。她冲我挥了挥手说,等开学再见。我说,开学再见。</p><p class="ql-block">大概一年多以后,学校“复课闹革命”,各中小学都复课了。但是,保定市所有的小学都取消了寄宿制。由于前卫路小学离省交通厅宿舍太远,我就转到了西大街小学。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那个女孩子。但是,我仍然幻想着有一天能和她再见面,能在一起上大学。</p><p class="ql-block">文革期间,大学停止了招生,我的大学梦也开始远去。1968年7月,毛主席做出指示,说大学还是要办的,特别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1970年以后,大学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然而,所谓的工农兵学员是要推荐的。只要是推荐,普通老百姓的子弟就很难沾边了。</p><p class="ql-block">1969年9月,我从小学升到了初中。那会儿上初中也不考试,就是按片分配。因保定五中也在花椒园,离我家很近,所以就分到了五中。文革之前,保定比较出名的中学是一中、二中、三中和女中,五中名气一般。然而,那会儿也没有什么重点非重点的概念,只要能上学就行。特别是从小学升到了初中,感觉非常高兴。</p><p class="ql-block">然而,初中那两年经常搞学工学农学军,还挖了很长时间的防空洞,几乎没有怎么正经上过课。这样,我感觉自己的大学梦越来越远了。</p><p class="ql-block">1971年底,保定市开始恢复高中招生,班主任老师也动员我们上高中,说多学习一些文化知识对建设祖国有好处。然而,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许多人不想再上学。但是我不想这么早就进入社会,特想上学。就这样,我又升入了高中,还是在保定五中。</p><p class="ql-block">高中那两年,我担任过语文课代表和英语课代表,还加入了共青团。特别有意思的是,我在“五校运动会”上,夺得了二百米低栏的亚军,同时创造了保定五中的新纪录。我自己都感觉奇怪,我跨栏咋会那么快呢?</p><p class="ql-block">高中快毕业时,社会上传说可能要在我们这届高中生中录取部分学生直接上大学,因此,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很高,都想能到大学继续深造。谁想,高中生活将要结束时,不但没让我们直接上大学,还要到</p><p class="ql-block">农村插队落户,我的大学梦似乎没啥指望了!</p><p class="ql-block">三、梦在心中</p><p class="ql-block">尽管不能通过考试上大学,但是我的大学梦似乎一直都在心里,从来没有泯灭过。到徐水县南亭村插队时,我也带了不少书,晚上没事时也经常看书学习。特别是在南亭结识了廷杰大爷,在他家里偷偷看了许多文革前的优秀小说,对我的人生之路产生了深刻影响。</p><p class="ql-block">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我回到保定,晚上去我姑姑家。姑姑送我出门时对我说,永生,等你哪天考上大学,姑姑送你一支英雄金笔。姑姑的话让我感到很诧异,大学那会儿也不公开招生,去哪上大学?但后来一想,这种时候姑姑对我都抱着这么大的期望,自己岂能放弃上大学的梦想?</p><p class="ql-block">1976年1月初,我们在南亭插队的同学们都调回了城里,我也被分配到保定西郊回民食堂。食堂的工作是分早、晚班的。早班的时间很早,六点就要到单位。晚班是上午11点半,去了先吃饭,吃完饭再干活儿。那会儿年轻,精力也充沛,没事还是喜欢看书。当时我每月工资34.5,除了必要的支出,剩下的都买书了。我们食堂旁边就有一家新华书店,我经常穿着食堂的工作服去那看书,买书。有一天书店的经理和我开玩笑说,小侯,你这么爱看书,是不是想当作家呀!我只是冲他笑笑,不知如何回答。</p><p class="ql-block">食堂的早班上班早,下班也早,一般下午四点就打道回府了。回家也没啥事,除了偶尔的同学聚会,多数时间还是看书。我不光只看文学方面的书,也看数理化的书。我保存着几本文革之前的高中数理化的课本,感觉课后的习题挺有意思,没事就做做。那些题有的自己能做,有的真做不了。遇到自己实在解决不了的数理化难题,就去找高中时的老师。教数学的杨长年老师,教化学的周宝宽老师,我是经常登门请教的。高中时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郑继周先生在我们插队期间就逝世了,语文主要是靠自学了。多亏我有两本文革前速成中学的《汉语语法》,就靠着这两本书,我基本上弄懂了汉语的语法结构,搞清了“的、地、得”的用法,知道了什么是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补语。后来我知道了,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对参加高考的文科考生是多么重要。</p><p class="ql-block">其实,那会儿也不知能不能恢复高考,就是感觉年轻人不能浪费了大好时光,多学些知识总没有坏处。可能还是内心的大学梦在时时督促着自己吧。</p><p class="ql-block">四、梦的实现</p><p class="ql-block">1977年10月21号,党中央决定,恢复中断了十几年的高考,只要符合条件,任何人都可以报名参加。这个消息,对于许多心存大学梦的年轻人,犹如春雷咋响,久旱甘霖,让人彻夜难眠!没有多想,我当即就决定,必须参加高考。当时,自己头脑里可能还受那个女孩子的影响,一门心思想当科学家、工程师,所以报的是理科。</p><p class="ql-block">记得,那年的高考时间是12月的中旬,复习的时间非常短。我一边工作一边复习,只在考试的前一天请了一天的假。考完以后自己就感觉很不理想。第二年仍然选择了理科,再次名落孙山。让我走出泥潭的是偶然遇到了一位贵人。</p><p class="ql-block">和我一起分配到回民食堂的,还有一个姓张的大姐。大姐的爱人在保定胶片厂上班。那天下午下班后,张大姐邀请我去她家里串门。就在张大姐家,我有幸结识了作家冉淮舟。我以前就读过冉淮舟写的长篇小说《建设者》,感觉虽然带有明显的文革痕迹,但还是比较吸引人的。在张大姐的引见下,我去了隔壁冉老师家里。冉淮舟中等个子,留着平头,对人很热情。他老家是保定高阳县,从小喜爱文学,后来成了专业作家。冉老师问了我一些问题。临走,他对我说,这阵子他在休假 ,欢迎我常来。隔了几天,我拿着自己的几篇习作又去了冉老师家。他看了我的习作,对我说,你不是学理科的料,应该转考文科。听了冉老师的话,我真是如梦方醒!自己怎么就没想到,高考也要结合个人的实际呢?冉老师还告诉我,复习文科要重点注意什么,要看什么书等。</p><p class="ql-block">‌1979年7月,我再次报名参加高考。这次我听从了冉老师的建议,报考了文科。一个多月后,分数公布了,我的总分超过了全国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填报志愿时,我征求了一些老师,同学和朋友的意见。有人主张大胆冲一冲,第一志愿报北大或南开中文系,就算重点大学录取不了,还有非重点接着;也有人主张稳妥些,不报重点大学。我根据大家的意见并分析了当时的情况,最后决定不报重点大学。</p><p class="ql-block">那年,应届高中生已参加高考,他们只有十七八岁甚至更小,我已经24岁,年龄上就不占优势,相同的分数,人家肯定要年轻的不要我。而且,他们是专业考生,今年不行还有明年。我不行,如果今年上不了,明年很可能就没机会了。所以,我在填报志愿时,五所大学全部填写的非重点,第一是河北大学中文系,第二是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为了保险,我又填报了几所中等专业学校。万一大学录取不了,就上中专。</p><p class="ql-block">‌到了九月中旬,陆续有人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可我的一直没到。按我的分数,不应该不录取。那天下午我正在上班,马经理忽然让我接电话,说是公司打来的。一个女同志在电话里对我说,让我赶快去公司拿录取通知书。后来我才知道,通知书早到了,饮食公司的不知道我是谁,查问了好几天才找到我,这样就耽误了。我到了公司,拿到通知书,一看离去河北大学报到时间没有几天了。我马上又回到食堂,向经理请假,对他说明天我要去办手续。马经理和我开玩笑说,这次没烤糊?我说,没烤糊,烤熟了。</p><p class="ql-block">在备战高考的那几年,还有几位高中时的同学和院子里的发小同我一起鏖战。后来,他们有的当了厂长,有的成了无线电专家,有的当了国家大报的记者,有的成了地矿工程师,有的成了化工专家,有的当了大学老师,还有的成长为相当一级的领导干部。他们都用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p><p class="ql-block">感谢高考!1979,青春梦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