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日美传

百果山人

<p class="ql-block">赵日美像</p> <p class="ql-block">涉县后岩村清.康熙年间建造的兴盛阁</p> <p class="ql-block">赵日美祖宅堂屋照</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村后岩村街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赵日美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始作于2011年10月,美篇制作于2022年7月)</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赵日美之长侄 赵安廷(百果山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美篇版序】2022.7.20,是我二叔赵日美诞辰九十五周年纪念日。现将本人十一年前的旧作《赵日美传》以美篇配图再版面世,留作纪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2.7.20.百果山人 .谨题</p> <p class="ql-block">赵日美父母像</p> <p class="ql-block">赵日美夫人曹其鱼晚年照</p> <p class="ql-block">赵日美、汉族、小学文化、中共党员、国家干部、曾任涉县西达供销社主任、西达供销社党支部书记、西达供销服务处主任、并同时兼任西达公社党委副书记、涉县商业局副局长等职,1927年7月20日生于涉县后岩村,1977年6月16日患胃癌逝世于涉县西达,享年50周岁。赵日美的一生,是奋斗于深山、服务于“三农”的一生,是献身供销事业、搞活商品经济的一生,是“身管千万金、不沾半分文”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质朴农家好后生</p><p class="ql-block">赵日美出生于太行山深处的质朴农家,他的祖祖辈辈就在后岩村这块土地上春播秋收、辛勤耕耘,却连基本的温饱都没有保障。其父赵士林(1889--1952)终身务农,善做生意,曾先后经营故衣、土布、缫丝、榨油、养猪、开中药铺等,是当地一位能人,因亲身屡受官府与恶霸的残酷迫害与豪夺,又是一位心向光明的贤达人士;其母赵先娥(1901--1978)为人贤惠,勤劳、慈祥、宽厚、可亲,是远近闻名齐声称赞的好人。</p><p class="ql-block">童年时代的赵日美,聪明、好学、机敏、活泼,浑身透着一股子灵气。他自幼在本村读书,白天认字、背些“三字经”、“千字文”以及“论语”等,晚上学打算盘和写仿(毛笔字)。他的小山村有座明代遗留下来的古戏台和练武场,受村俗民风的熏陶,他自小也爱唱爱跳,善唱山歌、武安落子并参加“武教”班子学练武,自小就显露出他文与武两方面才气。从十四岁起,赵日美就离开学校随父种地。他不怕吃苦受累,长年累月在山地里干活,把家里几十片屁股大的山地摸得清清楚楚,样样农活都干得像模橡样。他白天干农活,晚上学着帮父亲做帐目、核数字,后来就跟随父亲学着做些小生意,再后来又成为合办油坊的榨油工,整天抡着铁锤在油坊打油。他们用黄连树的种子“木了籽”打出“木了油”,并用下脚料‘木了饼’大批养猪,他收购小猪或壳郎猪,养大、增肥后再卖出,换回当地山民急需的小米与食盐等,然后再依市场行情将它们兑换成小米、小猪等可增值的物品;他还帮着父亲种植桑树、养蚕、缫丝、卖丝等,如此循环不已。这大概就是当时山村的商品经济与循环经济吧!赵日美身处这层层迭迭、连绵起伏的太行群山之中,山乡人那质朴、淳厚、实干、奉献的精神,特别是父亲的勤劳与正直、母亲的宽厚与善良,无不对赵日美心灵打下深深的烙印,乃至影响他的一生。赵日美少小年纪的这些经历,使他饱尝了农民的苦难与农耕的艰辛,遂萌发了服务山乡农民,发展农业生产,改变农村面貌的志愿,从而决定了其一生的所在与职业,终身不改初衷。这也许就是存在与意识的因果关系吧!</p> <p class="ql-block">后岩村百果山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火红年代显身手</p><p class="ql-block">赵日美的少年时代,正值共产党、八路军开辟与发展太行边区的年代。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侵占华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八路军一二九师奉命挺进太行,点燃抗日烽火。11月,八路军工作团进驻涉县开辟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宣传,组织救亡团体,秘密发展共产党员,建立地方武装。经两年与日寇周旋与战斗,1940年1月,涉县成立抗日县政府,成为共产党占领太行区内唯一完整县,创建了全国最大的抗日根据地之一--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赵日美少年时代正是在这火红年代、红色根据地度过的。</p><p class="ql-block">1940年赵日美十三岁离开“书房”学种地,同时,他参加了村上的儿童团,担负着站岗、放哨、盘查行人的任务。他十七岁时担任本村青年抗日救国会主任,担负着组织抗日宣传与民间抗日武装的责任,还在村里组织反封建、破除迷信的活动。1944年他十七岁时积极响应边区关于开展互助合作的号召,在村里组织起小型互助组,担任互助组组长,带动本村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使本村成为太行区的互助模范村,同时他也被选为互助模范,参加了边区劳模大会,并在大会上第一次戴上了大红花。解放战争开始后,他于十九岁至二十岁时又积极投入民兵与支前工作,参加了支前事务长培训,1946年19岁时,一年内报名参加三次战役支前工作,并担任涉县赴观台支前大队司务长,还被选任为义务教员,为支前群众上政治课,宣传党的政策号召与支前工作纪律要求,受到县表彰。1949年2月,经村党支部书记赵明安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转为正式党员。</p><p class="ql-block">1949年春夏,为迎接建国,开创新局面、营造新气象,他按照党的要求,积极参加了村上组织的群众文艺活动,编排了一些反映当时斗争生活诸如“打老蒋”、“分田地”、“东方红”之类的快扳、民歌、活报剧等,还演出了武安落子剧《吕蒙正赶斋》,利用元宵节和庙会进行演出。他在本村创办黑板报三块、读报组两个,并筹建了村“广播站”进行喊话宣传,那时的“广播站”就是人的“肉喇叭”配上土法卷制的“喊话筒”,每天早中晚吃饭时登上房顶大声宣讲大政小情,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将消息传遍山村每一角落。他动员18个青年参加了互助组;针对少数家庭不和及少数懒汉,召开了不和家庭座谈会与懒汉家人座谈会,推动问题的解决。</p><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在总结过去共青团和青救会等青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北平宣告成立。这年7月,他受党支部委派参与村团组织的组建,首批加入新民主义青年团,有18名青年入团并选举赵日美为团支部书记,他们高唱着《团歌》:“年青的人,火热的心/跟随着毛泽东前进,紧紧地跟着毛泽东前进!/挺起胸来,年青的兄弟、姐妹们/新中国的一切,要我们安排,/新中国的一切,要我们当家做主人/……我们新民主义青年团员们/永远永远快乐地前进!”他们朝气蓬勃、欢天喜地投入到建国前的民众工作中。他的青年工作经验被六区(西达区)团委推广到全区;1950年全区选其为团区委不脱产委员,同年还当选团县代表,参加了第一届团县代表大会,并在会上受团县委奖励和表扬。赵日美就是这样一步步显出才干,一步步走上太行山农村政治舞台的。</p> <p class="ql-block">后岩村窟窿山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走村串户“小货郎”</p><p class="ql-block">涉县供销社创建较早。1951年单村合并成联村供销社时,赵日美积极宣传供销合作社在乡村的远大前途和其对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供给所起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他工作积极,办事精明,遂被选为供销社代表,并在关防乡联村组建乡供销社时被选任为社干部。</p><p class="ql-block">关防乡辖关防、郝赵、王家、西安、古台、陡贡、前岩、后岩、曹家、前池、后池、岭底、东峧(东瓦池)、西峧(西瓦池)、宋家、苏刘等16个村庄。关防分销处离西达总社十里路,赵日美经常担着六七十斤乃至上百斤货物下乡送货。关防从西达进货要翻越台华岭,送货要分别送到该乡三条山沟各个村落,处处群山环抱,山高沟深,抬头是山崖峭壁,举步是羊肠小道。在这艰苦条件下,赵日美不论是赤日炎炎,还是冰雪皑皑,总是常年累月,担着一副货郎担,爬山串村,送货上门,收购到户,勤勤恳恳为百姓办事。五十年代初,山区连条像样的土道、石子路都还未曾修建,农户被大山封闭得严严实实,所需的进不来,所余的卖不出,生活极其艰辛。当人们稀奇地看到赵日美这个小货郎进村时,个个笑逐颜开,奔走相告,村子一片欢腾,从针头线脑到日用百货,从油盐酱醋到杂粮布匹,人们买的买,卖的卖,换的换。小货郎真是想群众所想,帮群众所需啊!难怪至今一些八九十岁的老人谈起他来,总要夸夸他的货郎担呢!“一条扁担两个篓,走村串户为山农”,这就是赵日美及其同行伙伴们在太行山区践行的“扁担精神”!</p> <p class="ql-block">“小货郎”曾经走村串户走过的石头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供销战线展宏图</p><p class="ql-block">1952年7月,涉县供销联合社调赵日美到县社计划科工作,任科员;1954年又调他到西达供销合作社任党支部组织委员,1959年6月任专职支部副书记,随后历任六区委工团和合作社干事、西达供销社主任、西达供销社支部书记、西达供销服务处主任、西达公社党委副书记、涉县商业局副局长等职。他的一生,主要就战斗与生活在西达这片地方。西达位于涉县东南部,按当时建制,所在的“老六区”包括西达、关防、合漳、太仓、张头等五个公社,是涉县与武安、磁县、林县、安阳县接壤之地,这里崇山峻岭、沟壑纵横、石厚土薄,地僻人稀,素有“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在半空中,路无半步平”、“吃水比油贵,吃粮更发愁”之说。面对如此状况,赵日美与他的伙伴们一面学习探索,一面参观取经,从发展多种经营入手,不断制定出“打开山门跑销路,活跃经济富农户”的规划措施,一步步狠抓落实,终于打破了小农经济的闭关自守,带动了购销两旺,推进了经济发展。他们千方百计跑市场、找销路,把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卖出去,把农民需要的生产资料、生活用品买回来,在全区片大力培植与发展花椒、柿饼、黑枣、核桃等干鲜果品产业,使该地成为远近闻名的花椒之乡、柿子黑枣之乡与核桃之乡。他们还培植与发展各项药材基地、畜牧养殖基地、杂粮种植基地,抓好种、收、储、运、销各环节的具体业务,使其快收、快销、快周转,力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随着农民群众和合作社需求与购买力的提高,他们组织采购人员选购各项日用百货、五金交电、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商品,送货上门,服务群众,带动农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提高。</p><p class="ql-block">在他的领导下,该社建起了孵化鸡场和畜牧实验场,引进和培育了蒙古马、安哥拉兔、水獭兔、乌克兰猪等;建起了食品加工厂,引进技术与人才,自产糕点、月饼、酱油、醋和面酱;引进与推广了红薯、水稻、生姜、党参等本地没有的作物品种;大力发居多种经营,使该区由原先172种农副产品扩大到四百多种,推进了农副业的培育、发展,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赵日美从1954年调进西达供销社到1977年去世,尽管曾先后兼任过公社副书记和县商业局副局长,但始终未脱离西达供销社与西达供销服务处。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为减少商品迂回流通,降低商品流通成本,西达地区直接从邯郸就近进货,西达供销服务处为此应运而生,担负着西达片五个公社供销社收购、加工、仓储、上调、推销以及采购、运输、批发与供应等环节业务的组织与推动,这对于国家、集体与社员群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他二十多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抓购销经营,扎扎实实地搞基本建设,在白手起家的基础上,创建起了本社的各项仓储、加工、养殖、运输、销售和办公场所,完善了区、乡镇内部的供销网络,建立了同县、地以及全国各地的商品购销渠道与供求信息的传递机制,壮大了家业,使西达供销社之所在,成为清漳河畔一片风景秀美、绿树成荫、流水潺潺,建筑别致,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好地方。在赵日美的组织领导下,使该社先后多次被评为县、地、省的供销工作先进单位,出席三级群英大会受到表彰奖励,涉县及地区还专门在该社召开了多种经营现场会推广他们的经验,西达供销社被评为邯郸地区供销战线的十面红旗之一,赵日美也被评为河北省财贸劳模和全国山区建设先进工作者,实现了他立足供销,造福一方的夙愿。赵日美在抓好供销工作的同时,还出色的完成组织交给的其它各项任务。曾担任过西达公社党委书记、涉县政府副县长、县人大常委副主任的王福保同志,在他的回忆</p><p class="ql-block">录《我的人生旅途》一书中,对赵日美有如下的记载:“赵日美同志是文化大革命前西达供销社的党支部书记,是财贸战线上全国先进典型。文革中派性干扰,到1974年还没有被起用,但本人不仅没有怨言,而且工作很积极,公社党委抽他下乡,他走到那干到那,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热,他都一如继往地工作。一次在甘泉村下乡,发现谷苗上发生虫害,就主动向党委打电话作了汇报,使全社虫灾得到及时除治。后来,公社党委报请县委批准,提拔为公社党委副书记,兼西达供销社主任,后又被提拔为涉县商业局副局长。”后来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赵日美在西达公社党委会议上建议说;“西达公社这几年粮食产量上的快,群众吃粮问题基本解决,就是有吃的,没花的,没钱难办事。我建议公社应提出‘吃粮靠滩,花钱靠山,发展林果,粮钱双丰’的口号”,被公社党委所采纳,并召开全社干部群众大会进行动员,号召“以村为战,做好规划,得到山头松柏戴帽,山中果树缠腰,山踋林粮间作”,经群众苦干,全社于1976年初夏,共种核桃树3万棵、花椒树10万棵、杏扁树4000亩,加之栽上后喜逢十多天的好雨,林木成活率很高,使面貌大有改观。每当逢春遇夏路过西达地界时,看着山上杏花争艳、松柏涌翠、果树飘香的景象,人们总要从心头由衷地对赵日美那一代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产生强烈的敬佩和景仰之情。</p> <p class="ql-block">西达供销社、西达商业站旧址</p> <p class="ql-block">西达镇党委政府机关外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艰苦奋斗廉为本</p><p class="ql-block">赵日美在二十多年工作中,坚持以艰苦奋斗为本,以一尘不染为荣,永葆了一个创业者的进取精神与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在人民群众中有着良好的口碑。如1956年春,赵日美下乡送货偶遇暴雨,因前后并无避雨之处,他本着对公共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奋不顾身,将商品放在身下,待雨过天晴,商品完好无损;一次,区委让其到合漳乡做移民工作,半夜接到通知,不打折扣,随时动身,渡河流,爬山岭,一夜间跑了三个村,将工作一一交待与传达,园满完成移民任务;在台庄村下乡工作时,他坚持在夹着冰雹的暴雨中帮助群众抢收小麦,社员赞扬说:老赵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啊。再如1959年,他坚持为政治、为生产、为群众服务的三大观点,大力推动多种经营,开辟山区资源的新门路新领域,由原来172种门路增加到275种;他还爬山越岭,深入基层,在后峧村开展帮助穷队赶富队活动,扩大了生产,鼓舞了干劲,推动穷队改变面貌。由于他积极进取的精神,使该社仅猪羊就完成上调任务41000头,提前三个月完成了上调任务,涉县专门在该社召开了多种经营现场会。 赵日美先后经历过建国之初顺利发展时期、三年自然困难时期及文革动乱时期,不论其处在顺境还是逆境,他对党和社会主义都始终矢志不移,不变初衷,默默无闻地奋战在供销战线上。例如,他曾带领干部群众建鸡山、办猪场,广辟经营渠道,促使禽畜兴旺;他带领人们吃住奋战在台华等村的河滩上,清石、担土、平地、造田,形成了大片的“人造平川”,使其成为后人的粮仓与菜园;为修通西达至涉县城的公路,他亲任指挥长带领群众在西达南山峭壁上苦战两年,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挖通了西达一号隧道与二号隧道,修通了几千米的公路;他于患病期间,还与其他公社领导一起参与了西达大桥的改扩建工程的筹划、组织与领导工作,使其由原来的季节性木桥改建为现代跨河谷钢筋混凝土大桥。对这个隧道与大桥的意义不可小视,这样只建一座桥梁,就可保持涉县、武安、邯郸与西达地区以及涉磁、涉林公路的常年通行,而原来路走河川,在这个不规则的S形大河湾内,搭有大小不等的五道桥梁,为避免桥梁被洪水冲走,只得在雨水旺季将其拆掉,造成县城到西达半年不能通行;如在河川建桥修路,那最少也得建三座大桥,费人费钱费工时,还有洪峰冲击风险,浪费更大。如此架桥穿岗,使西达地区同武、涉、磁、林等地的交通更加快捷了,方便了群众生活。他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两个务必”的教导,时时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在思想上筑起一道“防腐蚀、永不沾“的铜墙铁壁,始终保持“身管千万金、不沾半分文”,成为一个“香风”吹不倒,“糖弹”打不中的坚强战士。 </p><p class="ql-block">赵日美兄弟三人合影他的经济条件不好,上有老母,下有儿孙,家中一度多达九口人,而他长期仅有四十多元的月薪,再加上妻儿有病,家庭生活更加困难。为了维持生活,他家曾长期保持了吃糠咽菜的传统,穿衣则是连缝带补、补丁摞补丁。1966年文革之初,长兄赵云庆趁二弟赵日美到邯郸开会,便同三弟赵成元一同到照相馆拍了张合影,时值文革初期,手捧“红宝书”为这张照片打下了时代的烙印。这是老哥仨的唯一合影,也是赵日美一生仅留下的照片。 我们用放大镜审视照片,依稀可见赵日美正面还补有几个色调不一的大补丁,更不用说其背后了。身为涉县商业局副局长、西达公社党委书记、西达供销社党支部书记兼主任的赵日美,一生中竟然连一张全家福与夫妻合照都未留下,让人不由地心酸起来。这就是“廉洁奉公为人民、心怀天下不染尘”的赵日美留下的朴实身影!这就是毛泽东时代基层干部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赵日美三兄弟在邯郸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心系故里助乡亲</p><p class="ql-block"> 赵日美对生育他、养育他的故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深深热爱着故乡的劳苦乡亲,一生都在为家乡操心尽力,默默奉献。他非常关心村里的合作生产、资源开发、多种经营、寻水打井、修路造田等等,经常为村干部出主意,想办法,尽力疏通村里同县、区、公社的关系,帮助村里和乡亲解决问题。对于乡亲,他总有一股火一样的热情,不论谁家大事小情,像什么孩子参军、招工呀,买个自行车、缝纫机呀等等,他都挂在心上,尽力去办。每逢西达村庙会,他都整袋子的往家买白面,遇到来赶会的,不管是亲戚还是乡邻,都要拽到家里吃饭招待。当时乡邻们评价他家是支起大锅做饭待客的,这在那个粮食、物资缺乏的年代确实是难能可贵的。</p><p class="ql-block"> 修路是山村的大事,解放后从羊肠小道到马车路再到汽车路,在一次次修路中,赵日美可没少操心费力。文革前的一年,赵日美因身体不好回家修养。他第二天就穿着肩膀、袖子、膝盖、屁股上都打着补丁的衣裳,带上铁锹、镢头、钩担、萝头上地了,日复一日,与社员们一起在去往王家沟的山路上,肩挑、镢刨、锹填,垒起了沟豁、填平了坑洼、拓宽了山道,修整好一条从村口到王家沟尽头的十华里的山路,方便了耕种与运输。后他又多次找村干部商议,组织群众利用农闲开展了修路活动,终于使王家沟、云斗沟、乔的沟这三条原来只能人畜单行的山间小路变成了能通排子车的生产主干道,全长达三十余华里。</p><p class="ql-block"> 治穷图变是乡亲们的的愁事,在计划经济年代这更是愁之又愁,人们从油盐酱醋到穿用零花,最缺的就是钱。怎样让穷乡亲手头活便些?赵日美帮村里想了一个个好办法,先后组织村里开展了种蓖麻、养蚕、编草帽辫等副业,而由供销社包购包销。那一年,他带人到后岩蹲点,向群众宣讲蓖麻的经济价值、生长习性和种植方法,推动全村掀起了种蓖麻热潮,山坡上、河滩里、堰边地头和地里塌个豁子都种上蓖麻。种蓖麻,产量多、售价高、效益好,乡亲坚持年年种蓖麻,既收了到了丰厚的经济回报,又支援了国家的工业发展。 又如养蚕业,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岩村也开展得有声有色,每个生产队都安排养蚕户,形成了以其三弟媳薛其元等人为代表的骨干队伍。养蚕,主要是饲养吃桑叶和吃蓖麻叶的两种蚕。赵日美从外地购来蚕仔提供给村里,养蚕户负责饲养,蚕长大结茧后要马上缫丝,土法缫丝是将是将蚕茧浸在热盆汤中,用手抽丝,卷绕于筐、盆之上;如缫丝晚了蚕蛹就会变成蛾,破茧而出,降低丝质。而生产出的成品丝,则由供销收购上调。还有,后岩村的编织业也搞得红红火火。像切(编)草帽辫,麦收时全村家家户户把麦秆带穗的那节剪下,甩掉籽、剥掉皮、按粗细分类切草帽辫,切(编)成一圈一米,十圈十米为一盘。好的细的一盘两毛钱,也有一毛五、一毛三或更少的不等。当时一天工分两毛左右,手快的一天能切两盘,收入很可观。为了推广,他还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让赵其顺母亲在会上介绍经验。当时,全村不论老少,特别是女人,只要有时间都在切草帽辫,有的走着路切,有的聊着天切,晚上的月光下处处成了切(编)草帽辫的世界。1965年因天旱麦子没收成,断了切(编)草帽辫原材料,经赵日美亲自协调,让后岩村组织人员去石亭、太仓甚至到河南林县的古城村等有水浇地的村庄捋麦秆,吃住在那达多半个月,解决了原材料困难。这些草帽辫,经供销社收购、加工成麦秆编织品远销到国外,既增加了收入,又为国家创汇做了贡献。</p><p class="ql-block">在赵日美和后岩村老书记赵士甫为代表的家乡干部和社员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家乡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修了公路,通了汽车,架了电缆,用上了电灯、电话,使上了小型农机具;人们象电影《老井》描写的那样,挖了一眼又一眼,终于挖出了两眼水量充足的深井,并修了河垻、水渠和水池,初步解决了人们的饮水困难;特别是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组织群众战天斗地,绿化荒山,使山山岭岭栽上了四季长青的柏树林,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现在,宽畅的新愚公路</p><p class="ql-block">从后岩村穿行而过,西达至磁山省道正在建设中,太行山高速即将在2018年竣工,后岩村作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正在进一步规划、整修与美化,奋力张开双臂,拥抱外面的世界。这时,我们不应忘记包括赵日美在内的历任乡村干部和村民所付出的辛劳、汗水、奉献与探索。</p> <p class="ql-block">涉县后岩村现景</p> <p class="ql-block">赵日美逝世后九十年代家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笔者在赵日美墓志铭中曾为其撰写了如下墓联:“ 僻壤供销谋大业 ;山乡奋斗显英名”;对其一生作如下概括:“搞活供销,物流其畅。创办鸡山,禽畜兴旺。人造平川,后人敬仰。率挖隧道,公路无妨。筹建工厂,亦工亦商。清廉奉公,补衣食糠。创业艰难,世间留芳” 。并为其夫人曹其鱼留下了如下铭辞: “出身悲苦,性格刚强。随夫奔波,待人豪爽。子献军营,挺直胸膛。两小一老,尽心热肠。培养儿孙,邯邢名扬。 忍痛康体,福寿同享”。 </p><p class="ql-block"> 笔者叹曰:由山乡领导干部赵日美的人生信仰、追求与清廉,可见毛泽东时代干部队伍“人民公仆”形象之一斑。让我们记住当年那个艰苦奋斗的年代,记住那一代革命者、创业者的风彩!</p> <p class="ql-block">赵日美带领群从在这古台山沟里创办了“鸡山”与蓄牧养殖场</p> <p class="ql-block">筑路指挥长赵日美带领群众筑通的西达一、二号隧道</p> <p class="ql-block">赵日美晚年参与谋划与建设的西达清漳大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