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民的美篇

李志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i><u> 村名“松林”的由来</u></i></b></p> <p class="ql-block">  寺庙乃向善圣地,明君李世民力挺佛教,为盛唐三百年提供了绝佳的心灵支撑。</p><p class="ql-block"> 嵩县寨沟景区入口,就曾有一座1600多年前的隋唐古寺,内有十数位僧人长期操守佛亊。寺周高低错落的原始白皮松,遮阳敝日,呼啸成林,十分壮观。寺庙因松树林而得名松林寺。</p> <p class="ql-block">  松林寺周围,少有乡民居住,只传说,后坡灯山洼有一农户,家养驴骡,每天从火神庙沟底,顺之字形山路向上驮运人畜用水。</p> <p class="ql-block">  专供山上住户加工米面的石碾设置在半山腰的路边,现在碾盘尚存,碾磙三十几年前被狂贱之人掀下山谷,不知去向。据说山上人家很富足,住处有一窑洞,去后里边还藏着许多瓷器。古时山上土层很厚,富养几代人确实不是问题。但是历经千年雨水冲刷,现在山体土层变薄,周边已瘦骨嶙峋,生产队集体化经营的时候,还在山顶洼地里种过多年庄稼,现在是一片树林。</p> <p class="ql-block">  山下火神庙前有八方牙纹的和尚专用古石碾,改革开放前还在使用,近年被闲置。庙旁还有一盘闲置的八方八齿的和尚专用石磨,解放初期失落。</p><p class="ql-block"> 古代人烟稀少,百年前庙周还不曾有人居住,石磨石碾决非居民所置,也不可能因火神庙而设,绝对是规模可观的寺院遗物。</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火神庙里原有一个高音铁磬,是专供和尚念经敲节奏的法器,想必是松林寺遗存宝物,小小火神庙不可能有此宝贝。解放后火神庙塑像被砸,宝磬被寨沟口小学拿去当钟敲,给学生上下课发号施令。特效可惜的是,那么宝贵的古物,竟在1958年大办钢铁时,被砸碎投炉练成铁圪塔。</p> <p class="ql-block">  1961年在庙旁乱石堆中曾发现三个古寺大青瓦(长25公分,宽16.5公分,厚1.4公分),两头一样宽,属西周至隋唐寺庙专用瓦。</p><p class="ql-block"> 明朝末年嵩南寺院遭恶运,松林寺与其它古寺一样,也未曾幸免于难。</p><p class="ql-block"> 松林寺,庙宇遭焚,和尚被杀(寺院后岭,队里烧砖瓦起土时,挖出十几具没名没姓的白骨,没人听说是谁家后代挂纸的民间墓地)。松树林也被焚庙大火引燃怠尽。</p><p class="ql-block"> 2003年,松林人集资重建火神庙,被拆除的破旧庙宇,从用料、结构、工艺、所敬神位推断,火神庙为清朝初期由民间在松林寺原址所建,以求火神保佑方园乡邻百姓平安。樑檩全是松木,可见古代周边松树成林绝非虚传。重建新庙时特意将原庙的两挂大樑,用作新庙二樑,永久保存。</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前,河对岸孙家坟仅存一株古白皮松被伐。四十年前,头道河后坡尚存的一棵千年白皮松被伐。头道河对面石山上的中年白皮松也于十几年前消失,河边悬崖峭壁上倒挂的一棵白皮松也在近期失踪。现如今,全松林只剩一对二百年树龄的白皮姊妹松,还在村庄后坡守望着用“松林”这个取实物命名的远古小村落。</p> <p class="ql-block">  “松林”松树的千年兴衰,延续着松林古寺魂魄的幽存。松林寺随风呼啸的白松林虽然早已随寺院的消失而风彩不见,但“松林”这个地名却像受朝廷封号一般与世长存。</p> <p class="ql-block">  松林火神庙直至解放前夕,香火一直很旺。木植街、禅堂、北沟、寨沟的四道神社的社员,每年正月添社那一天,都要会聚于此。从河边大路旁到庙门四周,旌旗飘扬,锣鼓喧天,各路社员香客云集于此,热闹非凡。 </p><p class="ql-block"> 庙前原有胸径一米开外的古柏一棵,树冠高大,春季扬花季节,一旦起风应时,花粉成烟,袅袅升天,有说在县城隔着七峰山就曾看到过松林火神庙的神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人出卖伐没。</p><p class="ql-block"> 2003年由松林居民吴振卿、赵修斌、张卿、李志民、王希超、吴山成、杨保新等人领头,组织民间集资拆旧重建。</p> <p class="ql-block">  2004年、2005年、2006年的三个正月初九,火神爷生日,隆重举办庙会,搭台唱戏,鼓乐增欢“新春快乐”实实在在的降临松林人间。</p><p class="ql-block"> 这几年,松林人爱栽松树,为再现广袤松树林而挥动勤劳的手,期望着远古村庄的名存实归。</p> <p class="ql-block">  松树是坚强的象征,以松树为伴,松林人染定了阳刚之气。</p><p class="ql-block"> 人心齐,泰山移,松林人正空前团结,勇抵不正之风。</p><p class="ql-block"> 守候松林大好河山无罪,为能做彪悍松林人而自豪!</p><p class="ql-block"> 松林组是非常团续的自然居民点,松林人拆旧屋盖新房,新村建设大变样,现有居民53户,213人,统一住进公路沿线的庭式白墻新房。</p> <p class="ql-block">  松林新村,坐北向南,沿木禅公路东西一字排开的56户居民,安居在祖宗选中的向阳地段,210口人,守望着颂杨河两岸的七沟八岭一道川。</p><p class="ql-block"> 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因为向阳,冬季不觉怎么寒冷;因为山青水秀海拔高,即是属伏连天,清爽宜人的环境,还是常常让山外来客由忠的赞赏。</p><p class="ql-block"> 松林耕地较少,建国前八九十口人,仍需吃糠咽菜度饥荒。解放后,随着良种、化肥、农药、精耕细作,尽管人口倍增,还能吃饱穿暖有余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堂堂正正的松林人,热爱集体身富正能量的松林人,在习近平总书记名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感召下,日子必将越过越红火。</p><p class="ql-block"> (李志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