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人最亲近

魏民著述《青春笔记》

<p class="ql-block">  <b>家乡人的淳朴善良让我从小就懂得了感恩,他们的音容笑貌永远都是我心头的一副幸福缩影,无论我走到哪里,这种情愫都植根在我的骨子里。</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前段时间我去看望了一位长者,他刚从医院回来不久,脸上的气色并不太好,晕倒受伤造成的淤青还很明显,我真正理解了他所说的“又一次从鬼门关闯了过来”这番话。从小我就知道他的生活比较清贫,其本人一向都很勤劳务实,而且他为人处世低调,从不去谈论他人是非。还有一点很重要,他乐于帮助别人,懂得感恩,所以周围人都很尊敬他。</p><p class="ql-block"> 一个受人尊敬的人,无论他多么贫穷,都不会缺少朋友和亲戚,这种互相帮衬的建立最多的还是来自于他平常的一言一行,所谓的真心换真心,就是这种平凡的举动积淀下来的一份信任和理解。他的生活虽然清贫,但是他用勤劳的双手获得了幸福的眷顾,这也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分明就是一种必然的收获。他不会因为紧巴巴的日子就与人情世故分道扬镳了,而是尽了最大努力去帮助别人,他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支撑起现实生活当中的礼尚往来所需的必要开支。说实话,某些“富人”都做不到的这份仁义,被这位老先生用平凡的举动将“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这份含义诠释得无懈可击。</p><p class="ql-block"> 人穷志不穷是非常非常高尚的品格,我最喜欢和有高尚品格的人交朋友,因为这样的人不会掏空心思跟你“玩心计”,是真心实意关心和关爱一个人的,从不在帮助别人的基础上附加条件,这就是真正的社会交际内涵,更是最纯粹和最本真的礼尚往来。正因为他的人品好,他的侄男侄女都在其住院期间给与了悉心照料,极大的减少了子女的顾虑(那个时候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他的孩子所在的区域正在进行封控管理,无法在第一时间返回来照顾老人)。</p><p class="ql-block"> 五年的农村基层工作经历让我对家乡人和家乡事有了全面的了解,那份情感就显得更浓郁了。因为我经历过家庭穷困潦倒的生活,所以特别理解脱贫摘帽的那份渴望;因为我一听到那些善意的问候、关爱、鼓励,心头就觉着自己当时的工作还是有分量的,更是有价值的。互相理解和互相包容、互相学习,都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从而赢得互相尊重,这种情感一旦建立,它将是牢不可破,而且是历久弥坚、永不过时。我的根在这里,我的情也在这里,所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更是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将那份感情体现出来,至于是不是自说自话、自卖自夸、自圆其说、自相矛盾,我想也用不着多加赘述了,这是装不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外公在病床上还不忘告诫我说,<b style="color:rgb(237, 35, 8);"><u>“人活一生只是一口气——豪气!这口气是正气,所以我活到九十岁来了,与我从来不做亏心事,从来不做伪好人,平常多积德行善,那是分不开的。这回被恶病彻底击倒了,居然还有那么多人来看我、问候我,说明好人有好报是真的,我想我走后还是有人会在有意无意当中提到久刚这个人的。”</u></b></p><p class="ql-block"> 我愿家乡的每个人永远健康,生活幸福,好人一生平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 style="font-size:22px;">【作者简介】 </b></p><p class="ql-block"> 魏民,男,汉族,笔名:时九、晨曦,字敬知,号樵夫,戊辰年出生,大专文化,中共党员,四川省南江县人,自由职业,拟从事自媒体艺术,是一名文艺爱好者。一直致力于乡土文化的发掘与传承,结合农村基层工作实践,创作了大量的随笔、杂文和歌曲,其作品融入了真挚而深厚的服务情怀。在宣传家乡、建设家乡的工作中,魏民始终坚信实干兴邦,勤能补拙的道理。作品全部收录在《青春笔记》卷,同时收录有《魏民诗词集》、《晨曦随笔札》、《魏民散文集锦》、《时九杂文集》和《凡人歌》,同时也有一部分音乐作品通过抖音视频、西瓜视频等平台播放,个人原创文学作品同步于“今日头条”、魏民原创文章微信公众号。属于初露锋芒阶段的不二达人。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QQ:573494414(微信同号)</p><p class="ql-block">抖音号:weimin.wenzhang8(不羁青年)</p><p class="ql-block">今日头条:魏民说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