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和他的老部队

建中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八一建军节又到了,曾经写过一些人民军队史实的文字歌颂我们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每次的笔触基本都是表现整个军队从建立,成长,壮大的历史脉络。鲜少对某支部队的赓续进行追踪和颂扬,本文试着跟随父亲的行伍足迹向大家介绍我从小耳濡目染的这支英雄部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支部队是军改前的第五十四集团军162师(该师于1948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时的番号为135师,1969年改番号为162师,后文按历史从习惯称该师为135师)。我父亲1945年从延安赴东北后亲历了这个师组建的全过程。并且整个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期间除调到54军后勤部任军需处主任的几年时间外,大多数时间在该师任职;我母亲1950年入伍到1955年复员也一直在该师后勤部和医院服役;1968年我哥哥15岁入伍也在这个师的404团服役7年多。姐姐和我虽然没有服役于135师,但从小在135师大院生活,并分别就读于师子弟小学和幼儿园,所以我们家里的人都有135师情结,往往在摆起135师的往事时,都以老部队称之。这既是一种骄傲,更多的是一种感情上的亲切和认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35师有辉煌的战史,是一支能征惯战的部队,因为1949年10月在衡宝战役中孤军穿插到敌后,以“猛虎扑羊群”的凌厉攻势重创桂糸王牌七军,为整个战役胜利立下了奇功,获封“猛虎师”威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建国后135师被列为甲等师,常年齐装满员实行全训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35师于1963年被中央军委定为“战备值班师”;1989年又被中央军委确认为全军首批“应急机动作战部队”,该师下辖三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一个高炮团、一个装甲团,是我军为数不多的六团制机动步兵师。</span></p> <p class="ql-block">干休所荣誉室父亲的简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父亲参加八路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亲1936年被抽壮丁补入晋绥35军。1937年7月在晋绥35军419团3营骑炮连当机枪手时参加了大同、丰镇抗击日寇的战役,随后9月参加沂口战役据守雁门关。10月沂口战役失利,随部队退守太原。11月9日上午父亲在太原小东门被炮弹炸伤。随着太原沦陷晋绥35军败退,父亲被遗弃。他随着突围后的人流涌出太原城,乞讨三天走到山西阳曲县阳奥镇被友军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八团卫生队收容,后因伤势较重转到五台县耿镇一一五师后方医院治疗,并就此参加了八路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父亲的足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亲伤愈后于1938年2月正式参加八路军。其部队是由八路军115师师直属队和以杨成武独立团为主于1937年10月组建的晋察冀军区,他们的司令员兼政委是聂荣臻。部队主要在山西和河北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据他在简历中回忆说先后参加过根据地拔点战斗、齐会破袭战、大龙华破袭战、雁宿崖战斗、黄土岭战斗、冀中、冀东地区反蚕食、反扫荡等战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随着战争的各个时期他们部队的番号经常变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38年部队番号为晋察冀边区政府行政保卫大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0年晋察冀军区骑兵大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1年晋察冀军区警卫大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2年晋察冀军区独立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3年晋察冀军区独立团奉命调往陕甘宁边区戌守延安,保卫党中央。编入留守兵团的教导二旅为独立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5年9月改编为教导二旅一团随黄永胜旅长到东北,一团政委丁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5年10月进驻辽宁朝阳,部队番号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热辽纵队27旅,旅长丁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6年5月冀热辽军区第18分区,司令员丁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7年6月部队改番号为热河独立第18旅,旅长丁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7年8月部队整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笫八纵队24师,师长丁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8年1月改番号为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24师,师长丁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8年6月部队整编为第四野战军45军135师,师长丁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2年原45军与原44军整编为新番号为54军,军长丁盛。父亲仍在保留番号后的135师工作,师长任思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2年~1956年调54军后勤部工作,这期间主要在抗美援朝前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7年调回135师后勤部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3年11月调成都军区江津军分区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年父亲部队从晋察冀到陕甘宁,又从陕甘宁到东北的示意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一三五师的组建、沿革及主要战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5年10月,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的战略部署,八路军陕甘宁留守兵团所辖的警备第一旅、教导第二旅和冀中军区第31团等部队在辽宁锦州,朝阳等地改编为冀热辽军区 的第13旅、16旅、27旅。其中的27旅由丁盛任旅长,人员含教导旅1团、教导旅特务团、31团的各一部份。(这就是后来135师主要人员构成的雏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1年在广东45军与44军整编组建新的54军。54军的番号是周总理分别取两个军的尾数组合后而得名,整编后的部队由原54军军直和134师、135师以及44军划编过来的130师构成。135师在湖南和广西补充了大量兵员。随后奉命参加了抗美援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8年135师随54军从朝鲜撤军回到四川,驻防重庆江津。补充大量的四川兵员,并派出高炮营和迫击炮营参加过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8年11月135师随54军调防云南在下关驻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9年12月中苏关系紧张,中央军委调54军北上,135师改番号为162师驻防河南。(该师原属的403团、404团、405团分别改番号为484团、485团、486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5年6月第54军整编为第54集团军,162师执行北方甲种摩步师编制仍驻防河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6年军改后162师的六个团分别转隶81集团军合成旅和83集团军的空突旅、特战旅去执行新的使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35师组建后的主要战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6年,参加攻克古山、宁城、建昌、崇礼等战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7年参加夏、秋、冬季攻势,攻克围城、北票、凌源,收复丰宁、赤峰、宁城;攻取梨树沟门、杨杖子、九关台门,获得辽西四战四捷;在友邻部队配合下,再克新立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8年9月参加辽沈战役,在攻打锦州城时八纵担任由东向西攻的主攻任务。24师(135师前身,下同)先期完成攻克葛文碑、薛家屯,切断锦义线的任务歼敌500多;随后,24师攻入锦州城内仅半小时全歼敌人三个营,活捉敌93军军长;24师在歼灭廖耀湘兵团作战中堵截在康家屯一线歼灭国民党五大王牌之一的全部美械装备新22师大部,封闭了敌逃向沈阳的去路;接着24师又随八纵其它师,急行军六百多里,挥兵南向截断敌9兵团逃向营口的企图,将一部分敌人堵住并歼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9年1月14日上午10时(这时部队经过整编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5军135师)135师403团作为攻打天津的东集团突击队,随着在总攻的号令,冲向被炮火摧毁的城墙,仅3分钟就突破了民权门敌军防御工事,面对敌人的疯狂反扑突击队的勇士们与敌人白刃格斗,连续打退敌人八次冲锋,守住缺口,为后续部队争取突击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激烈的战斗向纵深推进,404团于次日凌晨占领了敌人的核心工事长江造纸厂,至此,民权门长达800米的纵深防御工事被135师拿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5日凌晨,在师长丁盛的带领下,135师由陈家沟、娘娘庙直逼金汤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金汤桥是敌人的城防中心,工事坚固。桥头有敌军的坦克固守,十几挺机枪不停地吐着火舌。战士们在炮火掩护下,用炸药包炸毁敌人的坦克,冲上金汤桥与从桥西冲上来的38军1师战友胜利会师。占领金汤桥后,135师各团继续北上,403团攻占天津市财政局,404团和405团攻占敌人的核心工事区天津工商学院,最终打进天津市中心完成战斗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由于在攻打天津的战斗中,403团3分钟攻下民权门,阻击敌人反朴,伤亡过半。404团和405团撕开纵深,迅速攻占金汤桥的战绩,135师受到东野指挥部嘉奖。403团一连获得“钢刀连”锦旗一面,404团7连获得“金汤桥连”锦旗一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天津攻坚战,45军打出了威风,135师打出了名气。</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35师最高光的时刻当属1949年10月在我军围歼白崇禧集团几个主力军的衡宝战役。此战隶属于12兵团执行正面攻击任务的45军于3日佛晓打响解放永丰的战斗。135师404团伏击敌军全歼敌人一个团,俘虏一千二百多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5日晨部队突破衡宝地区第一道防线,此时白崇禧集中五个军,30万兵马布阵准备与解放军在此决战。为了应变,林彪下达了暂停进攻,原地集结待命的命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解放军左中右三路大军接命后都停止下来待命,只有135师因为冲锋太快与军部失去联系,一昼夜前进了160里,跨过衡宝公路一直打进了白崇禧集团的窝里,如此一来,他们就成为了“孤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35师误入敌后,把双方的最高指挥部都吓了一跳。林彪既担心该师孤军深入遭遇不测,又希望在即将发起的衡宝战役中,把135师当作一支奇兵使用,遂决定亲自掌握之。而白崇禧则震惊不已,必欲除之而后快。白崇禧立即命令桂系王牌第7军军长李本一,指挥敌第7军两个主力师、第48军两个主力师采取尾击、伏击和侧击的战术,试图一举消灭135师。为了不被优势敌人所纠缠,丁盛指挥部队按照野司的命令,在敌人的防区内机动作战,多次与敌人发生遭遇进行血战。1949年10月7日,135师主力第404团、405团与桂军约三个多师的兵力在何公殿发生激战,而403团则被敌172师的两个团分割包围在神仙洞一带,与师主力失去联系,情况非常危急。血战一昼夜后,403团在当地老乡的带路下,从山间小路下山突围。经过在灵官殿一带的两天的奋战,丁盛指挥135师果敢战斗,终于摆脱了敌人4个师的围堵转移到相对安全地带。白崇禧发现四野主力正合围过来时,遂下令全线撤退。林彪抓住战机越过兵团和军两级,直接指挥135师,向他们发出专电“不惜战到最后一人绝不能后撤,坚决挡住敌人。”这时的135师又成为扼住敌人逃跑路线的关键阻击部队。下午2时许,机动至杉木冲的我135师突然发现,山下公路上敌人正以行军纵队通过,来敌正是桂系第7军军部和172师。405团以九个连攻击敌第7军军部,以其它部队侧击敌172师,我135师各部队从杉木冲怒吼着直扑而下,分头截击敌人。我军的第一次冲锋就将敌第7军军部斩成数段,随即扭打在一起。敌第7军军部的主要作战力量是警卫营、辎重营和工兵营,尤其警卫营都是广西老兵,不仅战力强悍而且装备精良,因此战斗异常激烈和残酷。135师以伤亡324人的代价,全歼敌7军军部及直属队1257人,敌第7军中将军长李本一只身逃跑。而由于135师首先歼灭了敌第7军军部,致其所属各师立即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其中敌第172师被404团“英勇奋战鹿门前”,死死阻击在黄土铺以北,不能突破135师的阻击线。我军主力第40军、41军和45军到达战场,桂系王牌172师的末日来临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此役135师部队打的昏天黑地,三天只吃过一顿饭,没有休息,没有弹药补充,只有靠缴获敌人的弹药继续战斗,他们靠顽强的斗志打了一场漂亮仗。战后统计403团人员损失一半,404团和405团人员各损失四成,可见此战的凶险残酷。此仗之后135师405团被授予“猛虎扑羊群”锦旗一面,给一营颁“勇猛顽强”锦旗一面,给404团颁发“勇猛歼敌鹿门前”锦旗一面。135师师长丁盛给上级留下深刻印象,20年后还被毛主席称赞为“丁大胆”。衡宝战役以四野的辉煌胜利而告结束,45军的135师居功至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进军广西剿灭匪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白崇禧部队退守广西后,135师部队乘胜追击进入广西境,先后消灭敌329师和174师各一部,根据敌人化整为零以小股匪特对抗我建立人民政权的动态,1950年部队又担任六万大山艰巨的剿匪反霸建政任务。电影《英雄虎胆》就是反应那个时期广西剿匪的场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3年5月新编成的54军入朝参战,在金城反击战中135师英勇顽强战斗取得好的战绩。仅405团就连续作战105次,歼敌2200余人打出了王牌军的气势。战斗中涌现出麻俊坤和王占山两位战斗英雄。停战后部队一直驻扎朝鲜至1958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2月162师(原135师)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曾经在衡宝战役中任连长的战斗英雄李九龙师长率部深入越南境内80多公里作战,取得五战五捷歼敌2000余人的优异战绩,成为唯一荣立集体三等功的师级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为1945年各部队到东北路线图,父亲所在教二旅从延安走北线过黄河经山西、河北去的东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135师在衡宝战役中的作战态势图。135师的战例为刘伯承元帅所赞赏,他在军事学院当院长时就曾感叹说:“百战经典,腰斩七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从父亲口中听到的135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亲去世已经三十多年了,他在世时很少对我们讲自己的战斗故事,只是有的时候老战友来访,老兵们聊起过去时听到一些,在建军95周年之际把自已从前断断续续听到的故事写出来,或许可以起到让大家了解那段历史的意义,时间已经久远也不能记全原话,主要是把他当年讲的一些意思反映出来,如有不妥请谅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亲曾经说过穷红军,土八路真是不假。他的老部队前身是115师独立团,115师独立团又是由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红一师改编而来。他听部队里老红军说,中央红军到陕北时衣装褴褛,穿草鞋甚至打赤脚。陕北老乡编了一个段子“远看像逃荒的,近看是扛枪的,一问是中央的。”还有就是有一个著名的口头禅“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到处不留爷,爷去投八路。”说明八路军很艰难没有军饷,不到万不得已,很少有人主动选择去八路军扛枪吃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说在八路军最艰难的时段是1943年到延安。为了保卫党中央,晋察冀军区调往延安12个主力团,粮食供给非常紧张,每天每人定量4两喂牲口的黑豆,更谈不上任何菜蔬。那时候提出自力更生,就是因为不开展大生产,部队就无法生存。当时有战士编了顺口溜说:“毛主席穷光蛋,一个战士要两万,战士没办法,开荒砍柴烧木炭。”(两万是边区币,当时要求每个人要向上面缴纳两万边币,为了完成任务,一部份部队开赴南泥湾开荒,一部分人上山砍柴烧木炭去换钱,张思德就是因为烧碳窑垮塌而牺牲)。他们经常化妆成商贩,穿着便装赶着毛驴,将自己生产的物资悄悄地运到敌占区去换边区买不到的电池、药品、粮食等物资,为了防止过黄河时物资被水冲走或打湿,就将这些物资装进猪尿泡扎紧袋口捆在身上,乘坐羊皮筏子,往返于山陕的黄河两岸。由于生活很艰苦,有一些人开了小差,这些人并不怕死,但却受不了饥饿的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还说,现在人对当年日军的实力不理解,认为打游击不如正面战场抗击日军战果显著,其实打游击也是一种被迫无奈。日军的机枪、三八大盖儿、掷弹筒、迫击炮等武器全面压倒八路军的火力,当年八路所拥有的最好的武器就是很少量的中正式步枪,其余多数是老套筒,一个团几乎连一挺机枪都没有。和日军对射我们的枪射程近,基本够不着别人。况且人均不到五颗子弹,也不舍得远距离开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开始作战吃过不少亏,后来总结经验,隐藏起来近距离伏击小股敌人成为主要战法。很少开枪,主要使用手榴弹,通常是打了就跑,其实就是近战、夜战、伏击战甚至肉搏战。按现在的说法就是特战,这种战法是最适合当时情况的战法。游击队之歌产生于那个年代真实的再现了战士们当时的处境。现在的人们永远不可以嘲笑当年八路军的游击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常说,东野刚开始成军时,部队杂乱,除了游击战以外缺乏运动战、阵地战、攻坚战的经验。装备不如国民党军,兵员也少于国民党军,经过前期攻打四平等战斗的失利,从上到下对此认识深刻,才有了后来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开展土改发动群众,清匪反霸巩固后方,诉苦练兵提升战力的一糸列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部队训练中,将林彪总结出的一点两面、三三制、四组一队、四块一慢等战术和毛主席倡导的三八作风养成做为工作重点,用最简便有效的方式,提高多数为文盲的战士的素养。每个军的教肓练兵很快形成了部队自身的特点,迅速激发出了战力,仗越打越顺,整个四野有了不俗的战绩。解放战争后期,四野大军头戴狗皮帽,满嘴大碴子味的“妈拉巴子”的标志形象,对蒋军形成巨大压力,有时甚至侦察到对手是四野,就会被吓得闻风而逃,这就反映出整个部队的精气神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亲说45军是晋察冀的老底子,前期在东北仗的打一般,不太受林彪等领导们待见,攻打锦州时因为134师丟失小紫荆山阵地问题,受过领导的严厉批评。但是部队的自尊心很强,认为部队传承着红1军团红1师的血脉,必须争口气。所以每次战后都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知耻而后勇,不断锤炼部队作风,逐渐形成了执行命令坚决,善于捕捉战机,动作迅速敏捷,敢打善拼孤胆作战的风格。135师便是这种风格的标杆,也为此被中央军委所重视成为后来的战略机动部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亲回忆他从军几十年,打过无数仗,要说最凶险的一次,就是衡宝战役。几天几夜枪声就像炒豆一样没停过,他们师后勤随着师部行动,往东西南北任何一个方向都是敌人,战斗时刻进行着,没有休息和吃饭的时间,所有的干部都端起上了刺刀的步枪参加了战斗,敌人冲过来的时候还与敌人短兵相接白刃肉搏。他说当时想过这次多半都会光荣了,但一打起来又忘记了危险。我曾问过他当时紧张不?父亲说:你死我活的时刻,根本没有想那么多,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消灭敌人”。这次部队靠自己的顽强意志,坚持战斗到了最后的胜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张照片大约是1949年部队打平津战役后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猛虎师的臂章,彰显了这支部队过去的光荣和传统的承袭。不管这支部队后面整编到了哪里这个虎头标志都向人们诉说着前辈的彪悍和英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老爸在朝鲜任54军随营银行行长时的委任状,全军的吃喝拉撒都要由这个银行来开支,责任重大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爸的残疾证,这是1937年于太原保卫战中在小东门受伤时留下的残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老爸他们回国前在朝鲜的照片,在朝鲜待了五年多,我哥哥和姐姐小时候也作为亲友团去朝鲜慰问过志愿军,可惜那时候我太小所以就没去成。</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