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b></p><p class="ql-block">“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p><p class="ql-block">这是《诗经·郑风·子衿》里的诗句。该诗大约产生于先秦时期。青青的是你的衣襟,悠悠的是我对你的思念…… </p><p class="ql-block">中国古典文学专家余冠英《诗经选》指出,“这诗写一个女子在城阙等候她的情人,久等不见他来,急得来回走过不停,一天不见面就像隔了三个月似的。” </p><p class="ql-block"> “青青”,青色;“子”,对男子的尊称;“衿”,衣裳。</p><p class="ql-block">古代人们的衣服,是用草木做原料提取染料染制而成的。这诗里写的这男子“青青”的漂亮的“衿”,就是用草木染料染制而成的。据相关资料介绍,我国的草木染,发源于史前时期,是一项古老的手工技艺。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会提取一些草木的根、茎、叶的汁液来染制衣物了。传说轩辕黄帝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草木染色制衣了。到了夏朝,据后世史料记载,当时的先民开始人工种植蓝草并使用蓝草进行染色。《周礼·天官·染人》记载,周朝时代,把专门从事织品染色的人任命为“染人”,即一种官名的称谓。</p> <p class="ql-block">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王岗村布依族枫香染传承人韦丽,就是现代的民间“染人”。</p><p class="ql-block">韦丽对于取之于大自然的各种草木染,情有独钟,其悠悠之心,好比诗经《子衿》诗中女子对情人的痴恋。</p><p class="ql-block">韦丽对草木染执着痴迷,她几十年不断自觉地学习、研究,致力于把这老祖先传下来的,具有丰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和体现人和自然和谐相融的传统技艺传承好,并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韦丽传承的这一技艺,充满人文情怀,荡漾着清新的山水田园诗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b></p><p class="ql-block">夏天的早晨,朝阳和曦。</p><p class="ql-block">一个布依族小姑娘和她的妈妈在翠绿的山间采割青青的板蓝根枝叶,准备拿回家提取汁水染布。山里百鸟啾鸣,山花烂漫,青草茵茵。</p><p class="ql-block">“妈妈,这回染布让我来染哈。”布依族少女对妈妈说。</p><p class="ql-block">“你染得好不?”</p><p class="ql-block">“我已经学会了,你每次染的时侯我都注意学,把每一个步骤都记在了心里。”</p><p class="ql-block">“那好吧,让你染。”妈妈笑着说。</p><p class="ql-block">“我要把我染的布料做成衣服,绣上最漂亮的荷花!”</p><p class="ql-block">这个布依族少女叫韦丽,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人。韦丽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对充满原生态的布依族草木织染和刺绣十分感兴趣,并自觉向妈妈认真学习。</p><p class="ql-block">草木染,就是提取山里自然生长的一些草木的汁液做成染料,浸染布料让其上色。板蓝根就是染料靛蓝的原材料之一。</p><p class="ql-block">韦丽读大学学的是经济管理,但她没有放弃自己心爱的布依族草木织染和刺绣技艺,始终坚持学习和研究。大学毕业,热爱自然,热爱美的她选择去旅行社工作,她要以职业之便到全国各地去领略山水风光之美和了解学习各地的民族民间文化。</p><p class="ql-block">韦丽在旅行社工作了近10年,游历了大半个中国的山川名胜,参观学习了各地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近10年的游历学习经历,促使韦丽决定回家乡专业从事布依草木织染和刺绣。她要用自己多年来掌握的草木织染技艺,刺绣技艺创作成旅游服饰产品,把自然之色,自然之花草,自然之蓝天白云,染印在衣服上,让游客,甚至让更多的现代人,把自然穿在身上,装在心里,和大自然相生相融。</p><p class="ql-block">2017年,韦丽在家乡新堡布依族乡王岗村成立“骆越魂非遗工艺品工作室。”她以工作室为阵地,潜心钻研草木染之枫香染和扎染技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 </b></p><p class="ql-block">公元1083年,宋神宗皇帝为布依族枫香染亲笔御题“天染”二字。</p><p class="ql-block">韦丽就是这“天染”的传承人之一。</p><p class="ql-block">布依枫香染传承年代久远,布依族《造物古歌》里记载了一个关于枫香染的美丽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布依山寨里,一个叫茶维哨苗的布依族姑娘,她长得天仙般美丽,她心灵手巧,善于思考,尤擅织布,常常为本民族服饰的单一而发愁。一个秋天中午,茶维哨苗照常将织布机摆到枫香树底下织布,在阳光下溶化的枫香树油脂从老树上滴落,正好滴在已经织好的土布上,茶维哨苗很着急,急忙去洗。没想到无论她怎么搓洗都洗不掉,无可奈何之下,只能将就染。当在靛蓝缸里浸染漂洗后,枫香油滴落的部位竟然出现了一朵清新的蓝底白花。枫香染由此开始被发现,逐渐走入布依人民的服饰制作中。此后,枫香树也被尊为神树,而茶维哨苗被尊为枫香染始祖。</p><p class="ql-block">韦丽就像这位茶维哨苗一样,一心想把被宋神宗誉为“天染”的枫香染学好,传承好。当韦丽第一次看到枫香染时,就对它那青花瓷般高雅清丽的美震撼而迷醉了,她决定要学会制作这么美的东西。于是她搜集有关枫香染制作工艺的资料,照资料潜心学习、实验,染制出的作品也有比较满意的,但精益求精的她,觉得美中不足,总觉得缺少点什么。</p><p class="ql-block">韦丽向笔者介绍怎样制作枫香印染时说:“制作枫香印染的工艺流程是将采集好的枫香脂经过加热过滤提纯后,与适量的牛油混合均匀,用文火煎熬后过滤形成枫香油,然后用毛笔蘸上即时溶化的枫香油,在自织的白布上描绘大自然的各种花草、树木、飞鸟等等图纹和各种布依民俗图案与图腾图案,再用蓝靛浸染,沸水脱去油脂,清水漂洗,晒干,碾平即可。”</p> <p class="ql-block">她说:“其制作工艺流程,说起来简单,但真的要做出精品,是要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的。所以我就想到要去拜这方面的大师和专家,杨光成老人为师,向他好好学习,学到正宗精湛的枫香染技艺。”</p><p class="ql-block">杨光成,布依族,男,贵州省惠水县雅水镇播潭村小岩脚人,国家级枫香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一个70多岁的老人。枫香染是杨光成的家传,他是第三代传人。2006年,贵州省举办民间工艺评选活动,杨光成制作一幅枫香染作品,获得贵州省十大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奖。2007年12月,杨光成经贵州省人事厅审批为高级工艺师职称。2008年获得了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十大民间精品工艺大师称号。同年,杨光成精美的枫香染作品被人民大会堂贵州厅收藏。2015年,杨光成的枫香染作品“布依铜鼓被”北京民族文化宫收藏。2012月12月,杨光成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p><p class="ql-block">韦丽欲拜杨光成为师,然三顾而不成。</p><p class="ql-block">韦丽在2018年至2019年一年多的时间里,前往小岩脚找杨光成拜师。第一次, 韦丽去,杨师傅不在家。第二次,韦丽又去,杨师傅自称生病了,无心收徒。第三次,韦丽再次到杨师傅家,杨师傅又说自己身体不好,无力收徒授徒。无奈,韦丽只得再次无功而返。</p><p class="ql-block">回来后,韦丽思虑再三,决定请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张老师帮忙。她向张老师说了三次去拜杨光成老人为师不成的经过,并表明想学好传承好枫香染的渴望和决心。</p><p class="ql-block">张老师听了,深受她一心想传承好优秀民族文化的决心和信念所打动,于是就打电话给杨光成老人,介绍了韦丽在其他织染和刺绣工艺上有良好的表现和作为,关键是她对传承好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和责任心。</p><p class="ql-block">老人听了,表示同意收她为徒,但在正式收徒之前,必须要经过3年的严格考核期,届时考核合格,方正式收为徒弟。经过3年的严格考核学习,韦丽考核合格,于2022年2月4日,农历正月初四那天,杨光成老人正式收韦丽为徒弟。就在成为杨师傅徒弟之后不久,韦丽被贵阳市文化和旅游局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枫香染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p> <p class="ql-block">韦丽获得了杨师傅的认可收徒,又获得了贵阳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枫香染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极大地增强了她把这一蕴含着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并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韦丽除了精通枫香染之外,她还精通扎染、腊染等。韦丽介绍,扎染,分为扎与染两个步骤。先扎后染,通过纱、线、绳等对织物用力扎、缝、缚、缀、夹、打结后在进行染色,染色完成后将线绳拆除,在被扎住部分会留白。这种染色方式注定织物的染色不可复制,每次染色的绑扎部位都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每次扎染都会染出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都具有唯一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b></p><p class="ql-block">为了发扬光大枫香染非遗文化,韦丽在王岗之外的乌当区偏坡布依族乡、花溪区青岩古镇建立了枫香染非遗文化体验馆,在贵定县宝山街道高原村东山苗寨成立蜡染刺绣工房。她定期在这几个馆和工房示范指导前来学习体验枫香染、扎染和蜡染制作的学生、游客和苗族妇女。</p><p class="ql-block">韦丽在制作枫香染时,能“守正创新”。她在守住布依文化“正统”的同时,也力求实现自己的创新探索。她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现代时尚的元素,让自己的作品实现传统和现代的融合与统一。她制作的时装和各种盘扣、香包等旅游商品,既蕴含着浓厚的布依文化,又具有现代时尚的气息,所以游客十分喜欢,纷纷现场购买和定制,供不应求。</p><p class="ql-block">为了创新,有时韦丽到了废寝忘食、夜不能寐的程度。有时她为了设计出一个自己满意的图纹,她反复地先在纸张上画,如不满意,她就不停地修改,不停地重画。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有时在睡梦中,会梦见自己日思夜想而画不好的某一图画,在梦中思路清晰地画出来了。醒来,立马翻身下床,把梦中画的图画画出来。她设计制作出的被选中送到迪拜去代表中国参展的一枚盘扣,就是这样在梦中得来的。</p><p class="ql-block">韦丽的枫香染、扎染的精湛技艺,被多家媒体广为报道,她在贵阳地区小有名气。一些学校,比如新堡布依族乡民族中小学、乌当区实验小学、乌当区新天一小、贵州航空学院等都定期邀请她去给学生讲授、示范、指导制作枫香染和扎染。</p> <p class="ql-block">为了让更多的人穿上洋溢着自然气息的枫香染、扎染时装、香包及各种旅游小饰品,韦丽正着手以“产教”结合的模式,批量生产更多的商品,以满足人们对枫香染和扎染服饰的需要,以机扩大推广民族文化枫香染、扎染。</p><p class="ql-block">2021年,韦丽和贵州航空学院协商,她负责传授枫香染、扎染等技艺给该院服装专业的学生,同时借助服装专业50多名学生的力量,批量生产旅游商品,并在快手、抖音等网络平台线上推广销售。</p><p class="ql-block">“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数十年来,韦丽对这自然之色的“青青”之“衿”无比的痴迷,并持之以恒,孜孜不倦地学习钻研,到目前已经掌握了制作青青”之“衿”的各种本领。但是其心还将悠悠,因为她精益求精的自我要求,永远在路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