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歌者——读张书成散文集《棣花细语》(马修亚)

书成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张书成先生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用心行走于社会的人。近读他的散文集《棣花细语》(团结出版社,2019年,18万字)很受启发。他在长期的工作中,业余进行文学创作,作品常见于报刊杂志,是一位读者较为熟悉的人。棣花是全国闻名的文化古镇,文化积淀厚重;也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家乡,贾平凹先生也是张书成先生的邻居(见该书后记),他们之间有着一定的往来与交情,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或多或少的有着一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也给他带来了文坛上一定的关注度。这在这本书的一些篇章中都有很多的体现,如《老照片》《平凹家年夜饭》等。张书成先生是一位低调务实的人,行文中有他对人生的坚守和道德的底线,也有对生命、劳动、爱情、友情以及生活的歌颂和赞美,他谦逊真诚,朴实无华,用生活中的好多细节与感悟,成就了这本书的很多篇章,给读者带来了阅读上的享受与体验。从而参照出各自人生的生命吟唱与轨迹,给人以很深的启示。</p><p class="ql-block"> &nbsp;一&nbsp; &nbsp;浅吟低唱&nbsp; &nbsp; 娓娓道来</p><p class="ql-block"> 张书成先生本书的一大写作特点,是他的“浅吟低唱,娓娓道来”。他的语言就是说家常,在平常与平和中不慌不忙的叙述与诉说,在这种拉家常与唠嗑中完成了他给你的倾诉,把一些有趣的故事、道理与世事说给你。其实,孙犁、汪曾褀等大家也是这样叙述与倾诉的,只是他们还让语言再有趣和有意味了一些。这种故事与世事是棣花地域上的,有看点,有思索,有人生的启迪,有哲理上的思索与启示。也写出了棣花的文化及文化内涵,有风光风景,有民风民俗,给我们展示了传说中的棣花,历史的棣花,人文的棣花,现实的棣花,书香的棣花。如《四季荷塘》《棣花奇人》《条儿沟的回忆》《外婆的歌谣》《书香棣花》等,很多故事都是有趣的。他把一个“北通秦晋,南连吴楚”的棣花,让大家读后已经有了一个心理上的认知和接受。在他的“棣花版本”这一家之言上,老实的说,大家还是清楚了棣花,接受了这个棣花。</p><p class="ql-block"> 浅吟低唱,娓娓道来,曲径通幽,在平常、平和与平稳中完成了自己的诉说与叙事,也符合《棣花细语》之“细”。细,是一种方式,一种方法;细,也是一种形式,而形式在哲学意义上即为内容;细,也表示着一种“纤细”的状态,不是大结构,不是大叙述,也不是大体量,更不是高大上,也不是史诗。但却是那种生活化的琐事与细碎,体现的是一种细节和现实的存在,一种原生态的状态,一种慢节奏。</p><p class="ql-block"> &nbsp;二&nbsp; &nbsp; 歌唱生活&nbsp; 歌颂劳动</p><p class="ql-block"> 在这种描述生活的“小”和“纤细”中,张书成先生又能以“小”见“大”,抓住生活中的主要主题,他歌唱生活,歌颂劳动,有大胸怀和大气度,这构成了本书的又一大特点。尽管有些文章不见得写到了“十全十美,无懈可击”的地步,但读来仍能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记。比如《腰山人怀念王全有》《南山的星》《母亲今年七十三》《向领导学本事》等。其实,张先生写得最好,最优美、最令人欣赏和耐欣赏的篇章,我觉得主要还在他的一组旅游文章上,象《棣花人走成都》《多彩贵州行》《阿里山姑娘采茶》《曼谷旅游受洋罪》《水上人家》《旅游的乐趣》等。这些文章无论是语言、结构、主旨、意境、节奏、气息、阅读感觉上,都是很好的,通透圆融,也具有美感。综合起来各方面因素,都较为成功。</p><p class="ql-block"> 歌唱生活,歌颂劳动,歌颂生命这也是文学需要完成的一大主题与命题。张书成先生沿着这条路走,也会收获自己文学丰硕的庄稼。《棣花细语》在找准这一主题,歌颂棣花人的生活与劳动,歌颂他们的智慧、创造乃至生存方面,可以说这也是一道风景线,值得吸取和继续坚持。</p><p class="ql-block"> 三&nbsp; &nbsp;历史记忆&nbsp; 乡土风俗</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在写历史记忆,乡土风俗方面可以说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在《四季荷塘》《圪崂名家》《梨树台人家》《棣花的钟楼》《棣花石寨》《棣花石窟》《圪崂轶事》《山村猎狼记》等篇目中都有所展示和体现,给了读者以棣花清晰的历史记忆,浓浓的乡土风情。这是张先生写作成功的又一大看点。如果说在这一板块的写作上,能把笔墨再更节俭一点,对所掌握的素材有所选择与斧削一些,可能给读者的感受与感觉会更好些。主要的写作目的还是要达到突显“历史记忆,乡土风俗”这一主题效果,给读者更加深刻地记忆。当然,评论者有时是以自身视野与视角来要求创作者来达到一个难以期及的高度,这种情况也是有的,这种期待与期望有时也有表现的过于心切或不切实际的一面,但目的总是好的。对于张书成先生来说,有时的创作稍加留心与注意,作品是可以达到一定高度的,因为他有这个潜力。就“历史记忆,乡土风俗”这一主题来说,在本书中是个大主题。张发生在创作这本书中是触及的大主题,凝结了他一定的心血与汗水,所以这方面成效就明显大一些。</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的写作,张书成先生达到了他为棣花写传立碑的目的。他在该书的“自序”中曾说:“就算自己是家乡山坡上的一朵野花,也要为棣花散发脉清香;就算自己是丹江河边的一颗小草,也要为荷塘边上增添一抹绿色!”他的写作此书正是奔着这一目标,体现了他对家乡的拳拳之心和赤子之情。他为了这本书的写作,也吃了不少的苦。他在《后记》中写道:“家乡是我的根,是我力量的源泉。从去年春天开始,我有时蛰居斗室,伏身书案,眼前浮现着熟悉的山山水水,思绪在棣花的上空翻腾驰骋,追忆家乡的过去,回想家乡的现在,展望家乡的未来;有时我独自一人在小院里踱步,翻寻着已经尘封的记忆,搜寻着家乡的趣闻轶事,让已经变得发黄的陈年旧事在笔下重新复活;有时我走出家门,去走访白发苍苍的老人,聆听他们娓娓道来血与火的岁月,讲述棣花的峥嵘往昔;有时我携带干粮,爬上高高的山岭,听小鸟鸣唱,与花草对话……我把这些所见所闻整理成篇,虽然文字有些粗糙,但都是真情实感。”我们读到他的这些内容,就体会到他“时穿春夏秋冬,足涉故乡热土,我用饱蘸深情的笔”(见《后记》)写出这本书,用真情和深情去抒写家乡。</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中,张书成先生用手中的笔抒写家乡,留下了真情实感,美文佳句,给了我们美的享受和启迪。和很多作家一样,如果在写作的过程中用好了叙述语言的同时,又能运用描写语言,这样肯定能增加文章的鲜活。一本好书的特色常常是艺术的某一方面的突显,喜突忌平而有变化,这些都应当是一个有作为的作家的追求。我想:如果张先生还要出版第二本书籍时,可能在这些方面会有突破。因为,能写出《棣花细语》这样的好书,他在艺术上肯定是有所追求的。我愿推荐这本书给我的朋友,我也盼望着读他的下一本书籍。</p><p class="ql-block">(作者系商洛市文学评论家协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