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2年7月22日我与亲戚加同事邹德凤老师,骑着我的电驴由家出发,顺金盆出至G220国道进入353国道再转入本镇东坑的乡村小道,翻山越岭去到了朱砂古村,有了非常惬意的一日游。古有道:"十里东坑走破脚跟",而如今到处都布满水泥路面,骑行在乡间道路上,一点也不觉路途遥远,一路上看到勤劳的村民在祖栖地建起的一栋栋洋楼,让我俩真真切切地感受了,秀美乡村的可亲可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我们的老前辈、师傅,黄港小学启蒙教育先驱,姜丽辉与邱平老师的祖栖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姜老师生湘嫁赣,与本镇南坪籍(原东坑)高中数学教师邱平先生结为伉俪,一辈子献身婆家的乡村教育事业。她早年毕业于湘谭师范学院,科班出身的她屈才来到我们黄港这个穷山僻壤之地。当年受家庭因素影响(当时邱老师错划为右派)由集镇学校下放至一个人的教学点、三俩老师的初小。文革时期的乡村学校不是设在祠堂就在简陋的农舍,教学的艰辛不言而喻,她不仅要克服艰苦的工作条件还要顶着政治压力,因陋就简拖家带口,辛苦工作在各个学校,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70年代末姜老师又回到了集镇小学任教。在当时知识严重匮乏,教师师资青黄不接的情况下,她自然而然就成了骨干力量。特别是全国科学的春天技术大会召开之后,教育教学拔乱反正。那时的启蒙教育,像我俩当时自身拼音都不过关,更谈不上教学相长,科班出身的姜老师就是教师中的教师了。当年听她的启蒙教学公开课,对于我们那批民办教师来讲,就是一次高挡次的培训,她对课堂的严谨把控、对知识架构的运用、对学生思路的引领丶对读写训练的复述与巩固,令人折服。严师出高徒,全国优秀教师龙茶花老师不仅是她的老乡而且是她的徒弟,是她手把手带出来的,这既是黄港镇小学的荣耀,又是姜老师的骄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8年下学期我在石角里读2个月的小学四年级时,姜老师便是那里的一年级老师,因为不是我的科任,没有近距离接触,但每到中午去厨房取饭时她定会准时在维持秩序,她和蔼可亲的样子在我9岁那年感受了她的慈爱。当我也成为老师后,由于不在一所学校共事,她在教育教学上所付出的点点滴滴却不能具体记录而深感遗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一个科班出身的师范生,在那个时代本该有很多好岗位选择,但她却做了黄港镇小学最最基础启蒙教学岗位上的奠基人,用严父慈母般的教学态度,赢得同行的尊重家长的认可社会的赞誉,不愧为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她身上得到最好的验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进至东坑最后一幢古建筑,此屋大概是这里大姓人家的祖屋,经历多年的洗礼,现如今还能见证它往日的辉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黄港镇南坪村东坑的在建小洋楼(还有多栋未拍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通过与熟人电话咨询路程与路况,俩人临时决定沿途骑行至黄㘭乡的古村——朱砂,当我们看到映入眼帘的一大遍瓦房,立马想起亲戚的祖上,修水民国时期的大财主瞿宏模先生(他的功过有历史书写,本人不加评论)。从其中的瞿氏三重堂祖屋,留有一代帝师为姑母寿庆题写的"德润花辉"匾额可以推之,座落在这块地面的建筑群应该在瞿宏模先生成大器之前就有了根基。瞿氏大家族老古年的努力与奋斗攒下的家业应该是那个时期方圆几十公里的翘首,今天来到这里还能感受他们一个时代的荣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留有修水陈门五杰陈三立先生题词的海门先生遗照多年前在亲戚家见过,那时横向的知识结构没有去理念,今在朱砂公共食堂史馆读到对他的事迹介绍肃然起敬。"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可见古人对教育的重视。海门先生就是修水县东边片区清末民初创办乡村教育的引领人,让后人景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卧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代帝师万承风为姑母庆生题词"德润花辉"。因匾额可能收藏保管,没有拍摄原件。本照网络下载,如有侵权请作者见之提出撤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建筑一屋四门,为姑爷瞿香生先生祖上(瞿宏模)所建,叫洋屋里。原结构损毁很多,屋主也易人。据说这栋建筑当时与其它房屋比较有很多新颖之处,所以称之为洋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机械科技没发展之前,这就是当时最先进的舂米榨油的机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不大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寻常人物能文能武能帝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朱砂乡村大舞台的这幅对联,可与北京前门刘老根大舞台,明末清初书画家王铎先生题写的“醒世铎"媲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朱砂村新农村美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时至中午行至一老大姐家,准备在她那吃皮粉,因没有现金闹了乌龙。在之前去往榨油坊的路上问到的一位年龄与我们相仿的姐妹,能否去她家吃饭不,用肢体语言回复不可以的这位姐妹,在看到我们无现金吃不上饭时,介绍我们到村上平时的联系点上去吃,这家通过微信扫码付餐费得知叫小花的女主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流连忘返于古村之际,遇上了前来做宣传的几位媒体人,我们在接打电话的村干部身边驻足几分钟。大热天,二个花甲之外的大妈,带着头盔站在公共食堂门口停留,如果景区这位领导用半秒钟挥挥手点点头,与我们打声招呼该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啊,倾刻之间我在想朱砂的前人留下这弥足珍贵的村落,希望人文素养同时得到光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续:以下为在本镇朗田村所拍花絮,收入本美篇留作纪念。朗田是黄港镇唯一有文化历史厚重感的村庄,民风纯朴。古有皇宫银监今有走出村庄闯世界的优秀才俊。在外乡女婿周先大书记多年的带领下,通过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现在成为全镇规划最好的村落。当人们踏入村口,就能看到一派祥和的村容村貌,人们安居乐业,生活蒸蒸日上。特别是这里的村民尊师重教之风让人感动。一个叫胡军的九江老师在这工作五六年,他说基本上不用做饭,家长全包了。朗田人的大方热情,爱憎分明的人生态度是最亮的风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家门口的乡村游,别有一番风情,历史典故,人文素养由你品味!在此特别感谢东坑末端别墅老书记(后得知为书记)夫妇给予我们茶水的招待,更感谢他二老让我们返回时上他们家吃饭的盛邀,这一天让我们回味了曾几何时陌生人的这份情谊,感动、感激、感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