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小伙伴”

长虹

<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一代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人,孩提时代没有现在这么多电子产品可玩,连电视机也没得看,但咱们的童年生活不可谓不丰富。曾经也有不少“小伙伴”陪着我们度过那欢乐的孩童时光。现在想想,那一件件、一桩桩趣事仍浮现眼前,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01</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马马颠儿</p><p class="ql-block">“马马颠儿”,在四川方言里似乎有两个意思,一是蜻蜓的俗称,一是指小姑娘头上的发分扎成的两个揪揪(估计因其形似蜻蜓而得名吧)。我这里说的正是其本义——蜻蜓。小时候没啥玩的,但可以逮“马马颠儿”玩。一般情况下,通常的方法是用蛛网去“粘”。即先用竹篾或铁丝弯成一个椭圆形状,插在一根竹竿顶端,然后到檐前屋后去寻蜘蛛网,把蜘蛛网缠绕在椭圆形的竹篾或铁丝上,构成一张新的蛛网,为捕捉蜻蜓做好一切准备。接下来就是寻找目标,伺机而动。倘若发现“目标”,就拿着自制“武器”蹑手蹑脚地靠近“目标”。根据竹竿长度,估计能够得着“目标”的时候,将竹竿顶端的蛛网往“目标”身上轻轻一摁,“马马颠儿”就被粘住了,将“猎物”取下,就可以玩好一阵子了。</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逮“马马颠儿”的方法,估计是我的独创,那就是空手捉“马马颠儿”。这方法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一般小朋友可能不易掌握。那就是在发现“目标”后,轻手轻脚地靠近“目标”,动作一定要轻柔,否则被“目标”发现,它就逃跑了,正所谓“心急吃不得热豆腐”。手靠近“目标”,张开拇指和食指,缓慢接近其尾巴(其眼睛不易看到后面的情况),然后迅速一捏,便“活捉”敌人了。这时得注意,逮住尾巴,它会迅速弯曲身子,用嘴咬。所以要快速捉住它的翅膀,防止咬伤。比逮尾巴技高一筹的,便是逮翅膀,因逮翅膀更易被对方发现,成功率会更低一些。但为了在小伙伴们面前证明自己的硬实力,硬是在烈日下不断尝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那怕一两小时,直到逮住为止。皮肤被晒得黝黑,也因此被大人责骂了不少。倘若“火候”掌握得不到位,动作幅度大了,被“马马颠儿”发现,它便胜利大逃亡了!要知道,逮“马马颠儿”,正值夏天,怕晒,是不行的,因为它们喜欢在烈日下,我们只好头顶烈日战酷暑,与之周旋,斗智斗勇。</p><p class="ql-block">我们自创了一些玩“马马颠儿”的方法:通常的方法是用一根细线拴住“马马颠儿”的尾巴,然后放它在空中飞,就像放风筝一样,好玩极了;还有种方法是将活捉的“马马颠儿”放进“中军帐”(蚊帐)里,不断撵其在蚊帐中飞,像一架架战斗机。而我们就像将军一样,指挥着一架架“战机”起飞、降落。它们栖息在蚊帐上时,也像战斗机停在机场一般。</p><p class="ql-block">倘若“马马颠儿”不幸亡故,我们就会将其尸首用来喂蚂蚁。将其尸体放到一只蚂蚁面前,这只蚂蚁发现这“庞然大物”后,便会迅速回去搬救兵,寻求支援。不一会儿,成群结队的蚂蚁倾巢而出,蜂拥而至,排成长队,阵容十分强大,蔚为壮观。蚂蚁家族齐心协力,众人划桨开大船,“蚁”心齐,“马马颠儿”移。对蚁群而言,又是一顿饕餮盛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粘马马颠儿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后来,长大一些,上学了,知道“马马颠儿”是益虫,我们也就不再去伤害它们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02</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绿(lu)蚊儿</p><p class="ql-block">我家屋后阳沟旁边有棵构叶树,每年夏日,都会有一种浑身绿色的硬壳昆虫——绿(lu)蚊儿飞来,吃树的枝干上的皮,多的时候有几十上百只。</p><p class="ql-block">我们院里的同龄小朋友便常常去树上捉来玩。捉绿蚊儿的方法没有捉“马马颠儿”那么难,树上绿蚊儿多的时候,用脚往树干上用力猛地一蹬,树上的绿蚊便被震落下来。反应快的绿蚊儿在下落过程中便展开翅膀落荒而逃,反应慢的便掉落地上,还没来得及展开翅膀,自然便成了小朋友们的囊中之物了。</p><p class="ql-block">玩绿蚊儿的方法与玩“马马颠儿”差不多,也是用线拴住绿蚊儿的一只后腿,一定要拴牢固,否则极易滑脱。拴好后,将绿蚊儿往空中一抛,它便逃生一般飞了起来,翅膀扇动空气发出响亮的“嗡嗡嗡”的声音,小朋友们便高兴起来了,握住线的另一端,放飞绿蚊儿,也是放飞自己心情,体验孩童时代无忧无虑的愉悦心情。当然,若树上绿蚊儿不多的时候,有时也得爬树上去捉。被大人发现,又少不了一顿骂的,因大人们不准我们小孩子去爬树,担心摔着我们。还有些时候,绿蚊儿会误闯进家里来,那便是自投罗网,“送货上门”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科学角度讲,绿蚊儿:是一种无脊椎动物,昆虫纲,鞘翅目是一种杂食性害虫。除为害梨、桃、李、葡萄、苹果、柑橘等外,还为害柳、桑、樟、女贞等林木。常见的有铜绿金龟子、朝鲜黑金龟子、茶色金龟子、暗黑金龟子等。金龟子是金龟子科昆虫的总称,全世界有超过26,000种。可以在除了南极洲以外的大陆发现。不同的种类生活于不同的环境,如沙漠、农地、森林和草地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03</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地牯牛</p><p class="ql-block">在老家房前屋后的檐口泥地上,生活着一种小动物——地牯牛。说它是“牛”,大概是因为它能“松土”吧。它就生活在这泥沙地中,它的窝很像漏斗,记住这点一挖一个准。</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们喜欢去挖地牯牛,一是好玩,一是还可以卖给我们村里的赤脚医生(指没有固定编制,一般经乡村或基层政府批准和指派的有一定医疗知识和能力的医护人员,受当地乡镇卫生院直接领导和医护指导,他们的特点是:亦农亦医,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行医,或是白天务农,晚上送医送药的农村基层兼职医疗人员)入药。我们先寻泥地中漏斗形的窝,用小手指或小棍儿往下轻轻一掏,便让它现原形了。一般来说,漏斗形窝大的,地牯牛的个头就会大些,漏斗形窝小的,个头就较小。</p><p class="ql-block">说来也怪,地牯牛这东西不会往前爬,也不像螃蟹一样“横行霸道”,它的行走方式只能“后退”。捉一只,放在手心或是手臂上,它往后退时,让人感觉痒酥酥的,十分好玩。把它放到刮平的泥沙地上,它不断往沙土里退,不一会儿,就只见漏斗形的一个小窝,而地牯牛就遁土了。我们又挖它出来,又刮平土,再放它在上面,看它“遁土”表演,就这样也能玩上半天。后来,听说院子里的赤脚医生要收购地牯牛入药,我们也偶尔挖一些去卖,但我们一定不会挖绝,总得要留一些漏斗形的窝,以便以后有得玩的。</p><p class="ql-block">长大后才知道,“地牯牛”为蚁蛉科动物黄足蚁蛉的幼虫,入药后可平肝息风、解热镇痉、拔毒消肿,可用于辅助治疗高血压病、中风、小儿高热、惊厥、疟疾、泌尿道感染。具有治砂淋、止咳化痰、退烧、软坚消癥等功效。小时候只知道它可入药,但还真不知道这小小“地牯牛”,其药用价值这么高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漏斗形的小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回忆,我们那代人,物质生活比较匮乏,童年玩具也寥寥无几,好在还有这些“小伙伴”们相伴,让我们的童年并不孤单、寂寞、无聊。正是它们,让我们的童年生活也五彩缤纷,其乐无穷!感谢你们,我童年的“小伙伴”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有一种回不去的童年,叫70年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