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岳庙

刘红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i> 西岳庙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城区,南距华山玉泉院7.5公里,是历代帝王祭祀华山神的地方。西岳庙始建于西汉,历经各代重建、扩建,成为规模宏大、雄伟壮观、文化底蕴深邃的古建筑群。因建筑布局和风格似北京紫禁城,有“陕西故宫”之称。</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i>  西岳华山以奇险俊秀而著称,相传上古即为“轩辕黄帝会群仙之所”。《尚书·禹贡》亦有“唐尧四巡西岳”的记载。汉武帝刘彻元光(前134—前130)初年,庙址选在华山脚下的黄埔峪口,称“集灵宫”。东汉桓帝刘志时,因集灵宫离华山较近,难以体现“望”祭,加之山下道路崎岖,车马行走不便,便将集灵宫迁到靠长安通往洛阳的大道旁(即现址),更名为“西岳庙”。</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i>  西岳庙建成后的百年间,由于战乱,史料极少记载帝王祭祀。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后,除记述祭祀活动外,还记载了在庙内及庙前大道上栽植柏树之事。隋唐时期,西岳庙祭祀与营建之风盛行。唐开元十三年(724)十一月,玄宗李隆基封华山神为“金天王”,改西岳庙为“金天王神祠”。天宝九年(750),玄宗诏令修葺金天王神祠。广明元年(880)十一月,黄巢起义军破关入京,焚毁了金天王神祠。</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i>  宋建隆二年(961)、三年(962),太祖赵匡胤依唐时的原样对金天王神祠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阐旧规而从新制,起卑陋而为显敞。土木之制,尽其壮丽。”明王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取消了诸朝皇帝对西岳神的封号,恢复了西岳庙的名称。新皇即位、朝廷用兵、祈消灾荒等都遣使祭神。明成化十八年(1482)秋至正德五年(1510),对西岳庙进行了长达28年的重建和扩建,规模之大,超过以前各代。嘉靖二十年(1541),西岳庙进行了“葺故增新,起圯植倾”地修建,建后“有正殿五楹,殿后寝室各二楹……连以角楼,凡间二百有奇。”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二月,华州八级地震后,庙宇倾尽,四十一年(1562)重修,修后“寝、殿、门、亭,凡二百一十有二间。”</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i>  清王朝对西岳庙较大的修建、扩建有四次。一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敕令陕西巡抚鄂海主持重建。二是乾隆四十二年(1777),令陕西巡抚毕沅修葺,庙宇建制近乎完美。三是同治元年(1862)九月,陕西回民起义兵卒烧毁了西岳庙的主要建筑灏灵殿、五凤楼、万寿阁等。六年(1867),清廷战将左宗棠边陲平乱回京途中,见西岳庙败落景象,便和巡抚刘典商议重新修复。从当年十月开工,到九年(1870)十月完工,历经三年,耗银2.9万两,用工10万余个。新庙恽坚完整,规划宏肃。四是光绪四年(1878)冬,修复了庙内万寿阁、御书房、望河楼等。国民党统治时期,冯玉祥部队于1932年驻进西岳庙,万寿阁成为弹药库。由于失火,弹药爆炸,万寿阁变为废墟。</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i>  新中国成立后,西岳庙成为国家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政府曾数度拨款对庙内城墙、棂星门、金城门等加以维修,并对散失在县内各地有价值的文物和碑碣统一征集、保护。尤其是1998年至2002年,省政府拨款3000多万元,对毁坏、失修的绝大部分建筑进行了整修、加固或重建,恢复了西岳庙原有的风貌。</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i>  西岳庙建筑群坐北朝南,面向华山主峰,按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最南端为灏灵门,是进庙的第一座大门。此门有三个高5米、长9米、宽3.5米的门洞,又称连三门。门上有青石匾一方,上书“敕修西岳庙”;门左右有一对威武雄壮的石狮和镌有满汉两种文字“官员人等在此下马”的下马石。灏灵门前有一座长30米、高6米的琉璃影壁,壁上原刻有九条形态各异的行龙,周围有石栏杆环绕。影壁距灏灵门约14米,东西为出口处。两侧各有一座南北向的木牌楼和铁旗杆。</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i>  进入灏灵门,便是主城的瓮城。北面是高大雄伟的五凤楼,又称午门,是西岳庙的第二座大门,相当于北京紫禁城的大门,是一组庞大的砖石木城门建筑。原楼址为明代所遗,于2000年重新修复。主楼居中,两侧为陪楼,主、陪楼之间以穿廊相连接。下面为五个连卷的门洞,门洞宽4米、高5米,门道正中有七间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式的高大楼阁。五凤楼两侧有马道可以登上城墙,在此可俯视西岳庙全景。灏灵门距五凤楼20米,其前檐高15米,顶部达20多米,左右配置有钟鼓楼。</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i>  五凤楼以北是棂星门,即西岳庙的第三道大门,是座单檐歇山顶式七间三门琉璃瓦建筑,建于东西长40米,南北宽11米,高0.3米的基座上。从外观上看,是一座七楼八柱形牌楼,每间由四根粗大的石柱支撑。如意斗拱结构组合巧妙,呈蜂巢式,其上雕刻着九个精致的龙头,称为“九龙口”,七条正出,两条斜出。三间主建筑房屋夹在四座砖砌硬山夹屋之间,中间稍高,两侧略低。彩绘全是宫殿式样,红柱、黄琉璃瓦、绿色梁枋、斗拱等,匹配得体。</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i>  棂星门以北,是西岳庙内的独特建筑——石牌坊,共有四座,排列在庙的中轴上。以明万历年间的“天威咫尺”最为壮观。此牌坊以石梁、石柱、石枋组合,以圆雕、透雕、浮雕、线雕多种技法精雕而成。共分三层,层层收进,形成稳固的三角形结构。顶部为雄狮抱宝瓶雕刻,房脊雕以旋花蔓草,四周垂脊为圆雕行龙,坊角有仙人团座,每层屋檐下均以斗拱烘托。最上层双龙环抱,上书“敕建”石额一方,背面为三皇像;中间横额为“尊严峻极”“天威咫尺”八个大字的石匾;在枋、柱上分别有“八仙庆寿”“加官进禄”“二龙戏珠”“双凤朝阳”“鲤鱼跃龙门”和“帝王宫廷行乐图”等图案。牌坊背面,用阴阳铆榫相连,浑然一体。其次,为“少昊之都”牌坊,位于西岳庙御书房前,为四柱开间三楼建筑,全部为石质,纹饰、风格与“天威咫尺”牌坊相似。另外,还有“蓐收三府”石牌坊一座,同为明代建筑。</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i>  “天威咫尺”石牌坊以北,是一座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式的正殿门,原称“重门”,后改称“金城门”,系西岳庙的第四道大门。金城门阔五间,进深两间,正面为平面形式,内分心槽,内外用柱,中柱随势直通到顶。中柱前后分用三相,双步、半步、梁承托屋面。梁与梁之间用檩、垫、枋系列承托房椽。门内梁上悬挂一个长3.25米,宽1.73米的巨大匾额,上书“金城门”三个鎏金大字,为西岳庙的第二大建筑。原系清代早期所建,虽经历代修葺和2000年大的整修,但仍保留了古朴典雅的风格。</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i>  进金城门向北为金水桥,亦称望仙桥。桥为石拱三孔,为明代所建。桥上有石栏杆,雕有石狮和各种珍禽异兽、花卉草木。桥下原有一泓清流,引自南山河流,用以浇灌庙内花木和防火,惜早已断流。</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i>  金水桥向北,是西岳庙的正殿——灏灵殿,即帝王或遣使行祭祀礼仪的地方。殿由68根大柱、9根大梁和13个大檩承托,面阔7间,进深5间,为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式建筑,四周有迴廊环绕,飞檐高耸,斗拱密布,高大宏伟,金碧辉煌。灏灵殿坐落在一个“凸”字形用石条砌成的须弥座式的月台上,东西长44.3米,南北宽43.7米。月台前有踏道,中间一条最宽,雕刻有“二龙戏珠”图案,专供帝王行走,称“御道”,道旁有“华山全图”和“西岳全图”石碑。大殿内安置有清左宗棠手书之“西岳之神”祭牌,牌上有九条行龙,外部以宝珠围绕,下为束腰须弥座。还悬挂有同治“瑞凝仙掌”、光绪“金天昭瑞”以及慈禧“仙掌凌云”等精品匾额。大殿东西两侧有对称的歇山顶重檐御牌楼和攒尖顶八角亭,与正殿互相映衬,愈显气宇轩昂。</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i>  灏灵殿以北,是寝宫、左右司房等,与灏灵正殿组成一个小院,是帝王祭祀礼仪完毕后的休息居所。寝宫院外则是御花园。园内有葱郁的苍松翠柏,娇柳古槐,与散居在内的吕祖台、望华亭、石牌坊、放生池、御书房等构成了一个高贵典雅、幽静宜人的场所。御书房内,有陕西卧碑之最,乾隆所书的“岳莲灵澍”碑石。</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i>  西岳庙的最北端是万寿阁。位于城墙中线上,为高台楼阁,建在8.93米高的十字形高台上,东西长68米,南北宽47米,台阶自下而上共60级。楼阁为琉璃瓦重檐三滴水歇山式,面宽五间,阁起三层,周有回廊。最上层房檐下有“万寿阁”匾额一方。登阁南望,巍巍华山,相对以彰,北赏黄、渭、洛三河,金丝回曲,故又称“望河楼”。万寿阁东西两侧,又有琉璃瓦重檐歇山顶藏经楼各一座,其内又另置木楼一座,上下装有铁机,能推而旋转,故称“转藏楼”。转藏楼与万寿阁二楼,以架空的卷蓬式飞廊相通,十分巧妙。原建筑毁于1932年,现为近年重建,为仿古式钢混木结构,建筑面积1540平方米。阁顶端为登高揽胜的最佳处,凭栏可南望太华,东顾潼关,北收黄、渭两河,西眺终南。</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i>  西岳庙是历代帝王祭祀的一等坛庙,建筑规格极高,为重城式设计,整体布局严谨,形似宫殿,殿宇高大,阁楼巍峨。围城为长方形,南北长525米,东西宽225米,总面积186.59亩。城墙高10米,厚7米,内外均以双层砖包砌。城基用三合土夯筑而成,上铺20厘米厚的石条,非常坚固。城四角曾有歇山十字顶三滴水的角楼。</i></b></p> <p class="ql-block"> Huaweinova5z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