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回忆青春往事"之《难忘的煤油灯》(原创)

刘江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凡是50、60年代出生的农村娃儿们,对煤油灯都有着深深的恋情,结下了不解之缘,那种鼻孔薰黑犹如烟筒;头发烧焦犹如卷毛的趣事;在煤油灯下看书学习,写作业的美好憧憬,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煤油灯也有其光荣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科技的提高,煤油灯从初期的灯台放食用油,棉花滚成蕊,棉蕊从灯台里吸油、点亮、照明;小时候奶奶教我们唱的一首歌谣形象地描述这一情景:"小老鼠啊上灯台,偷油不成赶下台,哭爹喊娘跑不快,差点难见爹娘面"。后来,有了煤油(老百姓都叫洋油),便用墨水瓶,在瓶盖上钻个小圆洞,上面用古钱币垫着,棉花滚成蕊,从小圆洞穿过去,瓶里倒上煤油,再把瓶盖拧紧,点燃、照亮;这比原来的灯台,有了很大进步,而且也相对安全了许多。再后来,有了戴玻璃罩的煤油灯,这种煤油灯就先进了许多,旣能控制火光的大小,又省油干净,漂亮耐用。终于结束了那种烟薰火烧的苦难日子。再再后来,农村通了电,点亮了灯泡,实现了我们儿时梦寐以求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幸福梦想。但煤油灯陪伴我们走过的光荣历程,犹如一部弥久历新的纪录片,永远牢牢地镌刻在我们心上,铭记不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这张照片是1966年6月从陕县第四中学毕业时,部分男同学留下的纪念照。后排右一为宋留丁同学;前排左一为作者本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和宋留丁称得上是知心的耍小,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毕业,一直是形影不离,并肩同行;情同手足,亲如兄弟。他父亲在我们水淆村开了一家中药店,为人忠厚老实,心底善良;悬壶济世,童叟无欺;在村民们中间口杯相当好。他经常牵着马到县城进药材,到县新华书店给宋留丁买一些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经典小说。那时,一般家庭是没有这些闲钱去买书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从小就喜欢看书,更喜欢看径典小说,所以作文写得比较好。宋留丁的作文一般,也就是个及格水平,经常求助于我。为了能多看书,我和他便有个约定:每帮助他修改润色一次作文,便借给我一本小说,并付润笔费5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时,农村人都视煤油如命,下午早早吃了晚饭,天一黑就上炕睡觉。我白天读书,放学后还要背着筐去地里割青草,喂长毛兔和小绵羊(这些毛可以卖钱)。只有晚上才是我看小说的最佳时机。每到父母亲休息后,我便用牛皮纸卷成筒,在筒上再挖个小洞,偷偷地看小说:《苦菜花》、《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战火中青春》、《柳堡的故事》,这些经典小说读起来耐人寻味,精彩绝伦,爱不释手。对于小说中自己认为精彩的段落,都用日记本摘抄下来,经常翻阅熟读,提高写作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常说:"知识在于积累,树多能成林,溪多汇成河,河多聚成海,石多堆成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喜于积累,持之以恒,勤能补拙,就能出口成章,妙笔生花,创作出精美的作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