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蓬莱·湖北

黄鹂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醉蓬莱·湖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西东峻岭,沃野中南,千湖琳翠。</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太岳仙山,秀峡青琼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九泽瑶池,夷陵川坝,画廊清江美。</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天苑神农,板桥景绝,木兰香瑞。</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梭布岩林,腾龙宏洞,</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黄鹤飞楼, 郢都遗址,</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赤壁“三游”,屈原昭君玮。</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古土司城,编钟铁塔,帝墓归元几?</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汉绣铜冶,吹糖楚菜,风精彪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1:湖北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中南部为江汉平原,湖泊星如棋布,被称为千湖之省,水面面积前10的湖泊是:洪湖、梁子湖、斧头湖、龙感湖、长湖、汈汊湖、西凉湖、牛山湖、大冶湖、汤逊湖。琳〔 lín 〕,美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2、太岳,武当山别称。 武当山方圆八百里,危峰兀立,高险幽深,飞云荡雾,洞穴深藏,溪涧纵横,白云与绿树交映,清秀和奇异并存,宛如仙境。武当山系道教圣地,唐末就被奉为道教第九福地,明代升华为“天下第一仙山”;中华内家拳——武当拳的发源地,盛况二百多年。武当山古建筑群蔚为壮观,敕建于唐贞观年间,鼎盛于明代。据不完全统计,武当山大小道教建筑在明朱棣年间有二万多间,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的“仙山琼阁”景象,被誉为“挂在悬崖峭壁上的故宫”。现存较完好的建筑129处,庙房1182间,建筑面积43332平方米,仍不失当年的宏伟气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3、秀峡青瑶水,指湖北多翠秀峡谷,水碧如青玉。山水之地湖北盛产峡谷,有雄伟壮观的巫峡和西陵峡;有恩施大峡谷、屏山峡谷,有平洛峡、巴山峡、伴峡组成的清江三峡,有龙昌峡、鹦鹉峡、神农峡、绵竹峡四个峡段组成的巴东神农谷溪,还有十堰神农峡,九畹溪峡谷,柴埠溪大峡谷,黄石枫林·地心大峡谷,十堰五龙河峡谷,保康五道峡,南津关大峡谷等等。湖北峡谷之境,多崇山峻岭,山峦逶迤;多深峡、危崖、碧水、急流、瀑布,多喀斯特奇丽地貌。如恩施大峡谷:清江升白云 ,绝壁环峰丛,天桥连洞群 ,地缝飞瀑和竖井相配,远古村寨和原始森林掩映,专家誉此胜境堪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相媲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4、九泽瑶池,指大九湖,位于渝鄂交界处亚高山间的沼泽盆地,属湖北省直辖神农架林区。大九湖海拔1700米,湿地面积5083.5公顷,有“高山平原”、湖北的“呼伦贝尔”、“神农江南”美誉。 大九湖四周高山环绕,最高峰2800米;东西方有九大山梁,梁上森林密布,气势雄伟;山梁间九条小溪犹如神女飘带,优雅飘袅;九个湖泊鳞光闪闪,宛如琼玉;云间明湖青坪,如梦似幻,恰似昆仑仙境。史料记载,该处远古系汪洋大海,燕山和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使地壳褶皱隆起,在大九湖东南面形成了整齐对称的九道山梁、九道溪、九块平地、九个湖,大九湖湿地的沼泽早在距今约1.5万~2万年前己形成,独特的冰川地貌和高山草甸的神秘、原始、奇特、壮美景观,在2009年“中国醉美旅游胜地排行榜”投票评选中,荣获“中国醉美湿地公园”第一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5、夷陵,位于宜昌,”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故名”夷陵”。夷陵集奇峰秀水、多样地貌、珍稀生物、历史遗迹、民俗风情、现代工程于一体。境内有长江西陵峡风光、举世独有的长江三峡大坝和葛洲坝工程,有被誉为“活化石”的中华鲟,有世界地质界确认的震旦纪、寒武纪地质标准剖面点等等。其三斗坪镇石牌村, 依山傍水,风情如画:传统的三峡吊脚楼点缀于山水之间,古帆船、乌篷船静泊,江面上渔家撒网打鱼……;溪水碧绿,林木苍翠,风光清幽,宛如“世外桃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6:清江,古称夷水,因“水色清明十丈,人见其清澄”,故名清江。清江全长423公里,流域山水秀美,两岸峡谷雄伟壮丽,绝壁千仞,悬崖万丈;石林、峰丛密布,山地、丘陵相间,喀斯特和丹霞地貌并存,奇峰巨洞、怪峡飞瀑比比皆是;有暗河87条,其中2公里以上的暗河58条。上游段从河源至恩施城,多高山峡谷,水流湍急,溶洞与绝壁、明流和伏流兼备,气势雄伟;中游段从恩施城至长阳县资丘镇,系峡谷与水库风光,两岸屏峦如画,峡谷奇美、飞瀑流泉,景色迷人;下游段从资丘镇至宜都市入长江口,系山地与坪坝及湖岛风光, 集山水、生态、文化、风情于一体。域内利川腾龙洞、恩施梭布垭石林、闯滩、长阳武落钟离山、五峰柴埠溪大峡谷、巴东神龙溪等最为迷人。清江有长江三峡之雄,桂林漓江之清,杭州西湖之秀,宛如东方的多瑙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7:天苑神农,指神农架,号称“神农天园”。 其境位于湖北省西部山地,方圆3250平方公里,为“华中屋脊”、世界地质公园、中国最美十大森林之一。神农架历史久远,20多万年前古人类就在此活动,系华夏民族秦汉、巴蜀、楚和商四大文化的交汇地。神农架群山万壑、迭秀峰峦、峡谷奇洞、险崖飞瀑,锦石溪流、深山老林、流云绕雾、云海佛光皆为大观;神农架夏无酷热、冬无严寒,四季景色迷人;以其原始、神秘闻名于世,如“野人”、白化动物、 万燕栖息的燕子洞、时冷时热的冷热洞、盛夏的冰洞、一天三潮的潮水洞、雷响出鱼的钱鱼洞等等,无不给神农架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汉民族神话史诗《黑暗传》、川鄂古盐道、土家婚俗、山乡情韵等古文明令人赞叹。神农架系中部地区最大的原始森林,是中国大蝾螈、川金丝猴等珍稀动物的栖息地,入选世界生物圈保护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8:板桥,板桥镇,隶属恩施市,为世界最长龙桥暗河的出口地。此暗河系唯一首尾贯通、长50公里、可供人通行、沿线串起100多个溶洞的暗河体系。出口处沐抚大峡谷,堪比美国科罗拉多峡谷,全长108公里,两侧峭壁高悬暴布群,绝壁与谷地原始森林交相辉映。距暗河出口10公里处,有堪称世界第一的云龙大地缝:最深处约3500米,20公里长,分布瀑布10多处,谷底有金色石龟,壮美无比;有世界罕见的巨型岩溶石柱群,面积达200多亩,石柱高度大多在30米以上,最高一根达95米,直径达120米。除了巨大石柱外,该地还有冷热洞,一墙之隔,一洞出冷风,一洞出热风,空间能容10万人之巨,夏季易见洞口绚丽云景;境内还有海拔1900米的大山顶女儿湖,总面积近10万亩的“中国南方草场”,近5万亩的大山顶林场和如“世外桃源”的新田鹿院坪等美妙景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9:木兰,木兰山,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北部。木兰山因木兰将军而得名,海拔582.1米,方圆78平方公里,远远望去,就象一头雄狮伏卧在美丽的滠水河畔。木兰山古朴雄奇的梵宫殿宇,嶙峋异状的地质奇观,姹紫嫣红的奇花异草,萦绕如带的清溪碧流,苍茫浩渺的云涛雾海,翠染千峰的造化之工,构成了“木兰耸翠”的独特景观。木兰山系千年香火圣地,其宗教活动始于隋唐、盛于明清,佛道两教同处一山。木兰山建有七宫八观三十六殿,主峰祈嗣顶上建有宋代古寨,海内外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木兰山林地面积37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5%。作为国家地质公园,广泛分布着有7亿5千万年历史的蓝片岩。木兰山古寨、石景、花苑、山庄和不远处的木兰湖,构成了美丽的山水古韵画卷,“西陵最胜,盖三楚之极观”。(明诗人屠达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10:梭布岩林,即梭布垭石林,位于恩施市太阳河乡。石林最高20米以上,形成于4.6亿年前,系世界第一奥陶纪石林。石林总面积21平方公里,形似一只巨大的葫芦;四周翠屏环绕,群峰叠秀,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植被良好,动物资源丰富,自然景色迷人。石林境内独特的“溶纹”、“戴冠”怪石,狭缝秘境、化石古迹、暗河溶洞、石芽漏斗等造就了神奇的迷宫,美轮美奂,堪称远古地质博物馆;有承载土家族盛衰、千年历史的青龙台,有风水宝地九龙汇,有以石莲为花、绿树为泉的莲花寨,有集飞流、悬树、吊石、奇岩、异峰、峡谷于一体的鸟语花香磨子沟等景观。石林还曾是恩施土家族一年一度女儿会的举办地,盛现梭布垭自然村落纯扑民俗,如假借购物选郎君、对唱山歌诉情怀、摆手舞、擂大鼓、蓑衣饭等土家风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11:腾龙洞,位于利川市,属中国已探明的最大溶洞,世界特级洞穴之一;洞外山清水秀,洞内奇宏无比,洞口挂20余米卧龙吞江瀑布,气势磅礴。腾龙洞由水洞、旱洞、鲇鱼洞、凉风洞、独家寨及三个龙门、化仙坑等组成,整个洞穴群共上下五层,大小支洞300余个。腾龙洞洞口高72米,洞内最高处235米,最宽处174米;已探明洞穴长52.8公里,洞穴面积200多万平方米,洞厅150余个,地下瀑布10余处;洞中有5座山峰,最高达125米,象形石140余种;呈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无山不洞、无洞不怪、洞中有水、水洞相连奇观,以雄、险、奇、幽、秀而驰名中外。腾龙洞支洞还发现了第四纪中更新世的哺乳动物群化石,物种为大熊猫、东方剑齿象、苏门羚等,确定腾龙洞地质年代至少在20万年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12:黄鹤楼,位于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上,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现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重建于1985年。历代考证,黄鹤楼的名字因其建在黄鹄山上而得名(“鹄” 与“鹤”古音相似,互为通用),也因仙和鹤的神话而传神,更因唐代诗人崔颢所题《黄鹤楼》一诗而名扬四海;其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现黄鹤楼主楼为四边套八边形体,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外观飞檐五层,内部实际有九层,隐含九五至尊之意;攒尖楼顶,顶覆金色琉璃瓦,由72根圆柱支撑;各层大小屋顶,交错重叠,翘角飞举,似展翅鹤翼;楼层内外绘有仙鹤为主体,云纹、花草、龙凤为陪衬的图案;整楼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楼外有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建筑环绕,美轮美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13:郢〔yǐng〕都,荆州古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长达411年的都城,楚文化的发祥地。荆州城自明末清初最后一次修复至今也有350年历史,占地总面积4.5平方公里,独特的不规则形状环绕护城河。古城墙更是历史悠久,据《后汉书·地理志》记载,荆州古城墙的修造,可追溯到2800多年前的周厉王时期,是中国延续时间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发展演变而来的唯一古城垣,至今保存完好,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现城墙周长10.5公里,高约9米,厚约10米,上有3座藏兵洞,24座炮台,完整坚固。荆州古城内外留存众多的古迹名胜:大禹治水的息壤,三国纷争的遗迹,明朝著名宰相张居正的故居,历代名人的胜踪等等,不胜枚数;自古出了138位宰相,地灵人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14:赤壁,中国古代著名的赤壁之战遗址。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历称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湖北有文武两赤壁。文赤壁位于黄冈市黄州区的长江北岸,因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在此吟颂了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而著名。现存古迹建筑有栖霞楼、二赋堂、坡仙亭、问鹤亭、酹江亭等,它们背靠青山,绿水环绕,给人一种古朴庄严的视感。武赤壁位于咸宁市的赤壁市,是赤壁之战的发生地,位于咸宁市赤壁市南岸,留有摩崖石刻、翼江亭、望江亭、拜风台等,此境山险峻而雄伟,精奇且秀美;泛舟江上,可领略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15:“三游”,三游洞,在素有“三峡门户”的西陵山北峰峭壁上。因唐代诗人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曾同游此洞,且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也同莅临而闻名曰“三游洞”。该洞深宽高分别约为30米、23米、9米,洞中岩石褶皱起伏,断裂纵横,千姿百态, 有钟乳石柱隔洞前后两室,前室明旷,诗文满壁;后室幽奥,有洞通外。洞顶洞底分别有悬石和凸石,击之,悬石声如“钟”,凸石声如“鼓”,谓“天钟地鼓”。古人喻该洞为“幻境”,历代途经夷陵(宜昌)者,多此一游,且以楷、隶、行、草各体和诗歌、散文、壁画、题记等写景抒怀,镌刻于石壁之上。至今洞内外存有宋代欧阳修题记等各种壁刻和碑文40余件。三游洞前,清澈碧透的下牢溪,水石相击,飞珠溅玉。沿洞旁小路登山顶,西眺长江,似利斧开峰峦叠嶂一线通道,直泻西陵峡口,雄伟壮观;流经三游洞旁,水势转平,江面豁然开阔,现险夷交替之奇观。三游洞之境,有至喜亭、楚塞楼、古军垒遗址、陆游泉、张飞擂鼓台等景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16:灵均,屈原(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政治家。屈原祠原址在秭归归州城东五里的“屈原沱”处,唐代始建,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更名为“清烈公祠”。1976年7月,因葛洲坝水利工程,迁建至归州。新建的屈原祠位于凤凰山的山梁上,面向东南,与三峡大坝正面相对,有山门、两厢配房、碑廊、前殿、乐舞楼、正殿、享堂、屈原墓等建筑组成。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后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秦亡楚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17:昭君,指昭君村,原名宝坪村,位于兴山县。公元前54年,“落雁”之美的汉朝王昭君生于此村。现纪念馆前亭立汉白玉昭君雕像,端庄飘逸,通高3.3米,重3.3吨,系雕刻三年、沿昭君出塞线路,自呼和浩特运抵昭君村。昭君村青山环抱,修竹拥翠,景色迷人,钟灵毓秀。村前香溪河清澈见底,春天两岸桃花盛开,似美人娇羞面容,河中的桃花鱼如飘落的桃花,也似昭君别乡之芳泪;全长10.5公里古昭水上公路,如玉带飘姚在香溪河上,美妙无比。该村文化厚重,有娘娘泉、楠木井等遗迹30余处,汉砖、陶器、石刻等文物近百件,《汉书》、《双凤奇缘》等与王昭君相关的史料文学古籍上千套,村中仍保留着西汉婚、丧、嫁、娶等古朴习俗,系研究王昭君历史文化和汉文化的“绝无仅有”的村落。玮 〔wěi 〕美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18:土司城,唐崖土司城,位于恩施咸丰县唐崖镇。土家族为远古巴人后裔,早年巴人居江汉平原一带,后战败于楚人,退入夷水(今清江)一带,在春秋时期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的巴子国;公元前361年灭于秦,部分巴人退居于武陵地区与当地的一些部族融合,始为土家族,立土司建制。元、明、清三朝,分别设土司29个,31个,20个,管辖包括今天恩施州清江以南地区及现属宜昌的长阳、五峰的部分地区。唐崖土司城元末起由覃氏土司世袭统治,管辖领地600平方公里,明朝鼎盛,废止于清雍正改土归流,共计381年。古城址占地总面积74万平方米,主要有张王庙、“荆南雄镇”牌坊、衙署、大寺堂、土司墓、采石场、营房、桥上桥、院落、道路等自然景观遗存,为西南地区最具代表性、保存完整的土司城址之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为再现土家族的历史渊源,展示土家族古老而淳厚的民风民俗,1998年在恩施市西北,新建了占地215亩的土司城,包括门楼、廪君祠、校场、土家族民居、土司王宫——九进堂、城墙、钟楼、鼓楼、百花园、白虎雕像、卧虎铁桥、民族艺苑等,成为全国唯一一座规模最大、工程最宏伟、风格最独特、景观最靓丽的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19:编钟,出土于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系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编钟用浑铸、分铸法铸成,采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工艺技术和圆雕、浮雕、阴刻、髹漆彩绘等装饰技法。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为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古代科技史、音乐史等方面提供了丰滿的实物研究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20:铁塔,即佛牙舍利塔,位于当阳覆船山东麓玉泉寺,为北宋(公元1061 年)重瘗唐高宗、则天皇后所授舍利而铸建。铁塔仿木构楼阁式,八角十三级,通高16.945米,重26.472吨。铁塔由地宫、塔基、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塔身上镌有铭文1397字,铸有佛像2279尊,俨然一副铁铸佛国世界图。铁塔通体不施榫扣,不加焊粘,逐件叠压,自重以固,在千年风雨雷击中傲然耸立、俊秀挺拔、如玉笋嵌空。铁塔地宫存有大批珍贵文物,除佛牙舍利子外,还发现了唐代鎏金菩萨、大石函、影青莲瓣瓷炉及宋代小石函、水晶珠、铁锁链等文物。玉泉铁塔是我国仅有的几座铁塔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对研究中国古代冶金铸造、金属防腐、营造法式、建筑力学、铸雕艺术以及佛教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21:帝墓,指明显陵,位于钟祥市城东北的纯德山上,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历时47年建成,是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父母合葬墓。此陵为中南六省唯一、单体面积最大的明代帝陵,占地面积达183.13公顷,其规划布局和建筑手法独特:一陵两冢、新旧红门、龙鳞神道、九曲御河、琉璃影壁、内外明塘、内外罗城及众多碑亭, 在明代帝陵规则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是“一陵两冢”的陵寝结构为历代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22:归元,指归元禅寺,位于武汉市汉阳区,建于清顺治年间,占地153亩,殿舍200余间,属佛教禅宗的曹洞宗;因其古建完美、雕塑绝妙、珍藏丰富,被称为“汉西一境”。该寺铭牌为直匾,别于大多数寺庙,为一奇;现存的藏经阁为高约25米楼式古建筑,精巧壮观,金碧辉煌;该阁正厅有座重一吨多的释迦牟尼佛玉雕像和清康熙年间精雕的两尊红木达摩像,实属稀珍。归元寺藏书馆系全国首家由寺院发起、信众共建、免费向社会开放的图书馆,藏书20万册,佛教书籍占40%,其中清代《龙藏》部,共714函分作48个柜子储藏,蔚为壮观;有两件令人惊叹的珍品:一为在长宽不过6寸纸面上的“佛”字,由5424个芝麻大小、全部《金刚经》和《心经》原文字写成;二为血书《华严经》和《法华经》;有名贵的宋代古拓本《禹迹图》和《华夷图》,详细记载了我国古代山川、河流、沙漠、湖泊、地理,记述了上至汉武帝时拓西域,下至唐宋时代对长城以外各地的治理等大事。各类法器、鼎类、书画碑帖繁多且极为珍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23:汉绣,流行于湖北省荆州、武汉、洪湖一带的传统刺绣艺术。据史书记载,汉锈始于汉,兴于唐而盛于清。汉绣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绣法之长,形成以铺、压、织、锁、扣、盘、套为主要针法和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刺绣艺术体系。汉绣构思大胆,纹样处理夸张,想象力十分丰富,粗而不漏,粗犷豪迈;用色喜对比,尤其会对红黑两种颜色进行强调,色彩浓艳;画面丰满,绣中的人物多用金银线来勾勒人物的外部轮廓造型,区别于其他刺绣;处处流露出楚风遗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24:铜冶,指炼铜技艺;鼓风炉炼铜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一直是世界上炼铜工艺最为高超的技艺。2012年,大冶市发现了铜绿山矿冶遗址,年代为西周至汉代时期,系中国已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矿冶遗址。遗址南北长约2公里,东西宽约1公里,遗留的炼铜炉渣40万吨以上,发掘出地下采区7处,采矿井巷近400条,古冶炼场3处。专家发现,在2700年前的春秋时期,中国人已经熟练掌握了鼓风炉炼铜法,英国、德国、日本、瑞典、澳大利亚等国的考古学者莅临赞叹:“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古迹!可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相媲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25:吹糖,糖塑别名,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品之一,以湖北天门、沔阳(今仙桃市)为最。天门糖塑多为世代家传的手艺,兴于明代,起源可追溯到唐代。 糖塑以麦芽糖为原料,将糖加热,使其变软,调入红、蓝、黑等色素,根据需要调出数十种不同的颜色,然后借助剪刀、小梳、小篾刀等工具及竹片、弹簧、石膏粉等辅助材料,经由艺人吹、拉、搓、扯、捏、压、剪等技艺,塑制成各种精美人物、动物等形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26:楚菜,湖北菜别称,又称鄂菜、荆菜,起源于江汉平原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经汉魏唐宋渐进发展,成熟于明清时期,至今历时约2800年。 屈原在《楚辞》的《招魂》、《大招》中,分别记录的两份著名菜单,便是明证;随州曾侯乙墓中出土的100多件饮食器具证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400多年前西周就能运用煎、炒等烹调方法。楚菜集南北各派之精华,形成了熔汉沔、荆宜、襄郧、鄂东南、鄂西南土家族苗族风味于一炉的特色,以水产为本,鱼馔为主,汁浓芡亮,香鲜微辣,注重本色,讲究嫩、柔、滑、爽,富有浓厚的江南水乡韵味的菜品,被列为全国十大菜系之一。其名菜有:沔阳三蒸、红烧鮰鱼、珊瑚桂鱼、荆沙甲鱼、砂锅鱼糕鱼圆、黄州东坡肉、潜江油焖小龙虾、腊肉炒菜薹、莲藕排骨汤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27:风精彪味,指湖北人聪慧精明、率直灵活、犟勇彪悍的性格和民风。湖北人的这种性格是由当地气候、地理环境及历史文化酿成的。湖北地处华夏中部,气候四季分明,夏酷热,地潮湿,冬严寒,人爱食辣,加之千湖水性,这是原因之一;其二,楚国先民最初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河南新郑),后南迁楚地,更多地保留了中原姬周文明,同时吸收蛮夷文化的特点,再加上道家韬光养晦、老谋深算文化,造就了湖北蛮气和灵气,智慧精明且斗狠斗勇的性格特点,自古至今涌现众多文臣武将名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来自网络,诚谢原作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