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性探索,反思精进。<br><br> 习作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老大难”,然而只靠一节两节作文课很难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杨老师深入剖析了作文教学的两大症结:一是积累大少,二是脱离生活。<br><br> 针对这两大症结,杨老师以专题日记的形式,破解作文的难题。他在书中论述了专题日记写什么和专题日记的操作系统,既解决了作文两大难问题,又方便操作,教师易教,学生易写。 <div><br></div><div> 我们平时也会布置日记,但是有的学生总是无话可写,三言两语草草收尾,或是不会选材,日记读来索然无味。<br><br> 杨老师首先帮助学生规定了一周日记的内容,学生天天有内容写,他们再也不用为日记的内容伤脑筋。<br><br> 其次,他还从儿童言语习用构建“怎样写”,激发学生的言语表达欲、创作欲。不得不佩服杨老师在在日记教学方面的精深的思考和研究,二十几年的坚守和实践,这是何等执着和热爱啊!<br><br> 当读了《始于朗读成于朗读》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在阅读教学时只注重是朗读形式的变化,比如,小组合作读、师生合作读、对读、指名读等,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总是不到位。<br><br> 读了这篇文章,才意识到自己因为对阅读策略了解太少,以至于阅读指导总是浮在表面。杨老师提出的阅读策略,目标性很强,因此课堂上每一次朗读,都可以看到学生的变化,即使是看似相同朗读形式,也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br></div> <div><br></div><div> 结合书中《短诗三首》的教学设计,我有了新的收获。杨老师设计了小组合作读《繁星(一三一)》,第一次小组合作读,杨老师让学生重点感受现代诗歌形式上的特点。第二次小组朗读时,老师提示学生在“光”“香”“里”这几个字出现时,合作“连读”,在朗读时,感受“思潮”接二连三,起伏不平。<br><br> 二、阅读积淀,历练成长。<br> <br> 杨老师痴恋语文教学,他多次在书中提出读书的重要性,教师的读书史就是教师的精神发育史。<br><br> 当读到“教育随感”“成长故事”时,更是对杨老师敬佩不已,一篇篇随感深入浅出,见微知著。他热爱阅读,享受阅读快乐,竭力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发展而努力。<br><br> 他坚持每周给学生上一节绘本课,他给孩子读绘本,与学生一起探索绘本的奥秘,他用自己的学识、言行影响着学生,没有说教,浸润童心。<br></div> <div><br></div><div> 杨老师参加省、市、区的教研活动、教学论坛、校本研究等活动,这样的参赛和学习过程,他用了16年,他说自己刚上路,感觉真好,眼睛很亮,心里很静,肩上很重,脚下很实……<br><br> 他积极主动,把每一次活动当作历练的平台。他认为基本的教学流程、教育技能,任何一个老师都能掌握,但是,日日年年,面对学生,这些规律如果一成不变的话,学生也就沦为了产品,变得呆板、保守、毫无个性。<br><br> 他在代后记中写出了自己对教育教学的反思,这一篇代后记,剖析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杨老师明明已经在教学上卓越的成就,成为名师,但是还在不断发现不足,时刻勉励自己,提醒自己谨记自己肩上的责任。<br></div> <div><br></div><div> 杨老师笃学静思,眼界宽,心澄明,以自我突围推动教学改革,我们当仿效他,丰实个人修为,提升生命境界。<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