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23日,南京)</p><p class="ql-block">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各位方氏宗亲:</p><p class="ql-block"> 很荣幸,应邀参加方先生殉道620周年纪念大会。今天早上,我们到雨花台祭拜了先生。我相信,当我们站在先生陵前的那一刻,我们所有人都会想起620年前,在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中国历史上极为惨烈、极为悲壮的一幕。虽然我们没有亲见,但我们始终觉得就在眼前,并且感同身受。先生以血肉之躯和十族之痛,捍卫人伦秩序、大道正义,六百多年来仍凛凛有生气。作为先生故里人,我们是从小听着先生的故事长大,从小就被先生的铮铮铁骨、浩然正气所深深震撼。今天,我借大会简要表达三层意思。</p><p class="ql-block"> 第一层意思:先生是一座丰碑,他的精神滋养了我们,熔铸了我们的品性,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先贤、景仰先贤,为先贤正名。在先生故里,特别是与先生的出生地——溪上方村仅一溪之隔的溪下王村,凡是上了些年纪的村民,都能或多或少说出几段方先生的故事,虽然这些故事的情节大多是野史和传说,并且很多都是以老一辈口述给小一辈听的方式代代相传下来。而不管年纪大小,说起方先生大家都自觉避名讳、不直呼其名,这是一种发自肺腑、根植于内心的崇敬,先生的道德人格,早已在人们的心中竖起了一座巍巍丰碑。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对于方先生殉道并祸及十族,在社会上、网络上仍然有不同的声音,包括一些所谓的精英层面,持迂腐论者有之、持愚忠论者有之、持冷血论者也有之。殊不知,发出这样声音的人恰是最无知者、最冷血者。历史的车轮之所以向前,社会之所以进步,人类之所以尚有道义良知、还能够持续文明的进阶,就是因为有先生这样的大贤通过立德立言立行、乃至不惜以身犯险、杀身成仁给后人立下了处世的准则,这些准则深深影响着我们,也必将影响我们的后人。今天,我们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共同纪念先生,我想这不仅是方氏族人的纪念大会,而是所有心存道义、识得一个“是”字的人共同的纪念大会。不管是不是方氏后人,我们所有从先生这里汲取了道德力量、人格力量的人,都要自觉地辨真伪、去杂音、正视听,这才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p><p class="ql-block"> 第二层意思:先生是一座灯塔,他的思想光辉和人格光芒穿透历史的迷雾,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并烛照后人挺直脊梁、勇毅前行。如果说,中国的文人身上还保留着一点骨气、硬气,不能不说方先生在其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宁海,正学精神已经融进土地,融进宁海人的血液,成为一种地域性格;而源自先生身上的正气、硬气,更已经凝聚升华成为宁海的城市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宁海人敢闯敢拼、不怕输不认输的精神气质,也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宁海近年来经济能够长足发展,全国百强县排名从榜单之外一路攀升至前50强的原因。宁海党委政府近年来也在传承和弘扬正学精神上积极作为,推出了一系列重要活动,搭建了一批重要载体,主要有“一馆、一节、一书、一工程”:一馆,就是方孝孺纪念馆;一节,就是“方孝孺读书节”,方孝孺是“天下读书种子”,宁海志在打造“读书种子之乡”,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了十届;一书,就是《方孝孺全集》,目前正在编纂中,全书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能找到的所有的方先生的诗文,另一部分为明代以来到1949年所有能找到的有影响力的纪念、评点方先生的诗文,总计约200万字,应该是迄今为止最全面完整的反映方先生的一本集子,预计年底成稿、明年初出版;一工程,就是方孝孺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将通过对物质、精神等层面的梳理,从生命力、凝聚力、影响力、发展力四个维度的评价考量,并以一系列学术研究、文艺作品、旅游产业等作为项目支撑,推进文化基因转化利用,真正把方孝孺打造成为一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p><p class="ql-block"> 第三层意思:先生是一条纽带,因着他,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因着他,今后必将有更多的人加入纪念他、景仰他、弘扬他精神的行列。由衷希望,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这条精神的纽带能够更好地连接起过去、现在和未来,能够连接起更多的你我他、你们我们他们,能够在先生的道德力量、思想学术与推动当代中国建设和精神家园建设之间,找到更好的契合点。(有删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