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字读诗读书画,论道论艺论古今

青蓮文化

<p class="ql-block">谢飞东:性简静,乐山水。常宅居斗室,研读经史子集,勤习琴诗书画。偶周游列国,搜尽奇峰异水,探索文明源流。先后任履一书院执行院长、重庆南岸政协书画院副秘书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暨书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诗词学会、重庆书法家协会、重庆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音乐考级优秀指导教师。</p><p class="ql-block">多次应邀在美国、英国、印尼、马来西亚、印度、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内外高等院校、文化艺术机构作学术交流、讲座及展览。</p><p class="ql-block">与聂晖合撰书法文字学专著《读字识中国》,全国畅销,被国家图书馆收藏。参著《连横诗词选注》《乐读国学》等。创作古琴曲《巴渝舞》《候人歌》《听雨》等。</p><p class="ql-block">曾受新华网人物专访、中国青年报采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聂晖:古琴家、诗人、书画家。中国书协、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先后任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造型艺术中心副主任、履一书院院长、重庆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重庆书画院创作部副主任,曾获全国妇女书画赛金奖、第三届国际(日本)书画展金奖。应邀英国、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中国北京、上海、重庆、江苏、浙江、澳门等地举办个人诗书画展、古琴音乐会27场。应邀日本众议院、英国玛丽女王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北大、首都图书馆等讲学300余场。著有聂晖诗书画印作品集《造化心源》《汉字之美》。参著《连横诗词选注》《乐读国学》等。与谢飞东合著书法文字学《读字识中国》等。受新华社等人物专访,被《国际日报》誉为琴诗书画兼修的“中国才女”。</p> <p class="ql-block">别具蹊径的汉字研究</p><p class="ql-block">《读字》</p><p class="ql-block">文/林木</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作者把中国汉字的构形奥妙、汉字意味及与特定汉字相关的历史故事作了一个趣味别致的梳理。</p><p class="ql-block">汉字的历史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紧密相关。从汉字的历史看,从那些五六千年前仰韶文化彩陶的刻划符号中开始的中国文字的发展进程中,我们的先辈们就以六种不同的思路和角度,以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方式,逐步地创造出今天还在使用的复杂的汉字系统。其中还包括文字创立和发展中的许多历史故事。这就是生动而真实的汉字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在20世纪中国全盘反传统及全盘西化的历史中,汉字是首当其冲要被革除其命的。</p><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几乎所有的思想家、革命家都把汉字当成敌人,欲革除汉字而后快。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杂志4月号发表文章《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认为:“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废孔学,尤不可不废汉文;欲驱逐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又不可不先废汉文。”陈独秀赞成“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母书之”。大学者胡适亦“极赞成”此种观点。著名史家傅斯年主张“汉字绝对应当用拼音字母替代,汉语绝对能用拼音字母表达”。蔡元培也赞成采用拉丁字母代汉字。被誉为“无产阶级文化革命旗手”的鲁迅来得更激烈:“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他还说:“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已死。”</p><p class="ql-block">1933年,由在苏联学习工作的瞿秋白倡导的中国文字拉丁化运动在中国出现。1941年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新文字工作委员会”,正式宣布新文字与汉字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同年,在延安出版的《 Sin Wenz Bao 》(《新文字报》)第一期上,发表了毛泽东的题字:“切实推行,愈广愈好。”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再次为文字改革定调:“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有着数千年历史而至今还在使用的汉字,在这一个又一个的20世纪思想家、革命家乃至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一致挞伐下似乎要遭灭顶之灾!直到今天,汉字的改革,汉字的繁简,仍然是人大提案乃至海峡两岸争议的大事。</p><p class="ql-block">然而,文字,作为一个流传数千年约定俗成的稳定的民族文化的符号体系,作为思想文化的直接载体,它自有其超越政治、超越党派、超越思想、超越时代的特定性质。</p><p class="ql-block">汉字中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习俗、智慧、思想及习惯,自有其不可取代的超稳定的性质和极为坚强的历史文化力量。这就是何以连上述那些在中国现代史上呼风唤雨的重要人想废汉字也办不到的真正原因。而在今天电脑时代,多种汉学输入法的灵巧运用,为古老的汉字再次带来勃勃生机。本来,汉字的影响,除中国自身外,在整个东亚地区越南、朝鲜、韩国、日本至今不绝。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大崛起,数百所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的出现,汉语汉字的学习又已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现象。</p><p class="ql-block">如此看来,研究汉字,本该是件非常重要而涉及面极广的工作。但多年来,文字学研究从来都是文字学学者的事,他们纯学术的研究成果,大多又只在文字学研究圈内流转,而与普通民众无缘。但本书两位分析研究汉字的作者不是纯粹的汉字研究学者,他们首先是艺术家,是书写文字的书法家,又是用文字去创作的诗人,他们甚至还是古琴演奏家。因为上述原因,两位天天与汉字打交道又挚爱传统文化的艺术家产生了探究汉字秘密的兴趣。他们用艺术的天性、特定的专业技巧和独特的专业角度,去探索一个本来非艺术的纯学术领域,得到的成果,居然使一个纯学术容易枯燥的工作变成了一个兴意盎然的艺术的研究。</p><p class="ql-block">他们别具创意地把中国文字的结构与中国人仰观俯察、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察现实的方式相联系,匠心独具地从汉字的复杂结构和构形要素出发,把汉字系统确定为二百四十个字根。再按照与字根对应的事物对字根进行分类,形成五个大类ニ十四个中类一百二十个小类,以囊括天地人万事万物。同时再配以生动具体的大量文字字形图例,让人对汉字的起源、发展与演变有一个生动直观的印象。同时,他们再把汉字与相关的汉文化相联系,文中穿插了若干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优美耐读的经典诗词以及中西文化对比的内容,使全书文化艺术信息含量较大,可读性、趣味性增强,是别具蹊径的文字学研究专著,又是难得一见的普及性文字学大众读物。</p><p class="ql-block">《读字》一书生动有趣,深入浅出,把本来应该属于每个国人的文字知识还给了大家,这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情。在汉字仍在改革发展乃至因此而争议的今天,在汉字正在全世界流行的当代,这种面对大众的汉字研究,其意义就不仅在普及了。</p><p class="ql-block">2012.7.22于成都东山居竹斋</p> <p class="ql-block">林木:四川大学教授,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p> <p class="ql-block">重峰只见七弦琴</p><p class="ql-block">信手全凭一颗心</p><p class="ql-block">静里寻音穿古道</p><p class="ql-block">定中发力动衣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