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马兰

李广福-铁岭1976

<p class="ql-block">你位于戈壁深处,与天山为邻,和楼兰相伴。莽莽瀚海,落日长河,大漠孤烟!</p><p class="ql-block">马兰!你是个光荣的名字,老兵以你自豪,祖国更为你骄傲!从士兵到将军,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多少年!“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激励多少代我们马兰人!</p> <p class="ql-block">《马兰谣》打开了尘封的记忆,在老兵昏花的眼前又浮现出那个逝去的年代……为了远离铁蹄硝烟,家国白云蓝天,无数个马兰人把宝贵的青春奉献!共和国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核武器上更有马兰人付出的爱……</p> <p class="ql-block">一张照片刻录了多少模糊的背影,</p><p class="ql-block">一分友谊保存了多少战友的深情,</p><p class="ql-block">一杯苦酒包含了多少难忘的征程!</p><p class="ql-block">军人,用什么语言把你形容?自从穿上军装,就承担起保家卫国的历史重任和民族的伟大复兴!</p> <p class="ql-block">八昼夜的“闷罐车” 成为光荣的“马兰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6年征兵开始,我就积极报名。为表达自己励志报国的誓言,还将《决心书》交给接兵的朱新传指导员。</p><p class="ql-block">当时,征招的是“特种政治兵”,意味着条件更加严格。当收到入伍通知书时,心中无比的高兴!因为,我终于实现了报国参军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时哥哥、姐夫和亲属送我参军的合影(后排右一是我,借的军装)</p> <p class="ql-block">3月4日,山区县城万人空巷,车水马龙,像过年一样的热闹!敲锣打鼓扭秧歌放鞭炮欢送我们参军入伍。</p><p class="ql-block">新兵们身穿羊皮军大衣,脚蹬羊毛“大头鞋”,头戴“羊剪绒”棉帽,拎着提包背着行李依依不舍地告别双亲,登上西去的军列,开始了步入军营的征程。</p> <p class="ql-block">说是“军列”,实际就是“黑吧溜湫”的“闷罐车”。</p><p class="ql-block">这种闷罐车厢里只有烧煤的铁炉子取暖烧水。没有电灯,晚上就悬挂一盏昏暗的小马灯。我们把行李铺在草席上,盖上被子皮大衣,俩人脚对脚的合衣而睡。</p><p class="ql-block">车厢的两侧都有一个双向开的大拉门。两扇车门用一条铁链子挂扣着,行车时只能打开30多公分,用作通风采光。同时也是在闷罐车里唯一能解小手方便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而要是“解大号”,就得憋着等待火车进站。当然,如果胃肠不好那可就麻烦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个新兵晚上“闹肚子”,就想上厕所。可是,快半夜了火车也没有停的意思,“呼嗤呼嗤”一个劲地跑。急得他提着裤子猫腰来回遛。最后,实在憋不住了,我和另一人就在车门两侧拽着他,总算艰难地解决了!</p><p class="ql-block">深更半夜在疾驰的火车上发生这一幕,现在想想实在是又心酸又搞笑啊!</p> <p class="ql-block">吃在兵站。</p><p class="ql-block">为解决新兵吃饭问题,国家早在列车行进的沿途设立军供站。每到一处,都以班为单位,由副班长领人排队去打饭。</p><p class="ql-block">回来以后,大家原地围成一圈盛汤拿着馒头站着就吃。都是年轻人又饥肠辘辘的,一菜一饭就“三下五除二”,风卷残云不一会都消灭了。</p><p class="ql-block">要是没有兵站,只能是两个凉馒头,就一口水解决一顿。</p> <p class="ql-block">穿过河西走廊,又翻过祁连山。沿着古丝绸之路,军列跃过嘉峪关…</p> <p class="ql-block">历经八个昼夜,军列停靠在新疆的吐鲁番站。以前在课本里学过吐鲁番是“盆地”,谁知这里荒凉至极如登上月球一般!</p> <p class="ql-block">那天刚刚亮,大家下了火车,点名、分组后又爬上“大解放”。过托克逊,翻天山,扬起的沙尘落得大家蓬头灰面,只露出白牙和“扑闪扑闪”的双眼。</p> <p class="ql-block">汽车在翻跃天山的路上颠簸了一整天。傍晚时,我们总算到达部队,这是一个在地图上怎么也找不着的地方~马兰!</p> <p class="ql-block">我们316团新兵5连驻地在东村,与马兰相距几公里远。营区是沙石的土路,破旧的营房,只有一个二层楼是团部。四周盐碱地没长几颗树,满眼的苍凉,遍地的尘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据说核武器试验基地以马兰为中心相距十几公里,是因为“冷战”时期“苏修”亡我之心不死,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扬言要对我进行核打击“做外科手术”,一时间核战争乌云密布。</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主席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山、散”的人民战争思想。因此,部队住在山里的多,驻地分散。</p> <p class="ql-block">经过部队时日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家了解了马兰,也逐渐爱上马了兰:</p><p class="ql-block">马兰是座“部队城”。始建于1958年。它是一座为核武器试验场而建的小城。从邮局银行,到商店照相馆,后勤服务设施“五脏俱全。”在这工作的除了军人就是在编的“军工”。</p> <p class="ql-block">马兰是座“保密城”。地图上没有它,代号是“8023”,通信地址是“永红”。人人签订保密书,“上不传父母,下不对妻儿。”多少人隐姓埋名去奉献!通信邮包都要监控查验!</p> <p class="ql-block">马兰是座“荣誉城”。从士兵到将军,当年为了核试验,昼夜兼程去加班,将士们表决心立誓言,“不破楼兰终不还”!许多“两弹一星”的功臣在这里诞生和涌现!</p> <p class="ql-block">  严格集训 力争早日成为合格的“革命军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兵入伍第一课,就是进行政治学习和严格的队列训练。“稍息,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齐步走……”班长大声地给我们喊口令,纠正动作不厌其烦!</p> <p class="ql-block">尽管条件艰苦,训练累得的腰酸腿疼,但是大家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逐渐摆脱了寂寞和心烦,明确了肩上的责任与重担,更加刻苦地投入到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p> <p class="ql-block">在军政训练的同时,部队组织文化娱乐活动,高唱革命歌曲,不断提高大家的政治觉悟,树立爱戈壁爱马兰,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理想和信念……</p> <p class="ql-block">这是入伍后,我在部队的第一张戎装照。那是个星期天,请假从东村步行几公里,在马兰俱乐部前的留影。</p><p class="ql-block">我把这张像片邮到家,别提内心多激动!信中告诉年迈的老妈妈,部队这样那么的条件好…唯恐相距万里的白发亲娘想儿睡不着…</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新兵班。</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王树江、李广福、姚振军、尹忠山、吴昭路、于加刚、徐忠强</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姚明俊、魏长发、周江、李长江、田崇俊、【曾庆良】</p> <p class="ql-block">1976年4月25日,经过考试考核,圆满结束了新兵集训,我依依不舍和老班长王自生(上图原安装连73年河南籍)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2017年(下图),借旅游之机我到南阳看望了老班长。</p><p class="ql-block">40年的牵挂,40年的盼望!无情岁月催人老,当年的帅小伙,如今我们两鬓白如霜。</p> <p class="ql-block">与老排长合影。</p><p class="ql-block">前排左一老排长王祥贵(原警通连排长68年河北籍)。右一冯德利。后排左起李长江、王飞武、李广福</p> <p class="ql-block">刻苦钻研 成为光荣的马兰“电影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6年7月,因为工作需要我从警通连调到团机关政治处电影组。在组长王俊恒(68年河北籍)、【单东红】(73年河南籍)、孙先海(73年河南籍)、王俊涛(75年陕西籍)的指导下学习电影放映。</p><p class="ql-block">老组长王俊恒言传身教在作放映前的准备。</p> <p class="ql-block">316团政治处合影(1977年)</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宣传干事张远忠、干事贾 英、干部干事王大明、保卫干事郝玉书、宣传干事王俊恒、电影组孙先海、单东红、</p><p class="ql-block">中排左起:保卫股于股长、宣传股谭股长、组织股李股长、政治处迟主任、宣传干事付元亮、秘书张保存</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电影组王俊涛、丁俊杰、高海洋、宣传干事梁建军、组织干事郭富文 、干部干事刘国璋</p> <p class="ql-block">那时是在极其艰苦条件下进行的核试验。战友们与沙漠为伍,与戈壁为伴!喝咸水,住帐篷,吃干粮!通讯交通不畅,报纸变成了“周报”,“七个管”的超外差式半导体收音机也听不到几个台!</p> <p class="ql-block">有的战士服役期间都在核试验场区埋头苦干;有时服役三年从没见过女生;有的直到退伍复员也没去过马兰。</p><p class="ql-block">据说场区有个班,长年战斗在第一线。就在军医护士巡诊的那一天,都说头痛请假把“病”看?</p><p class="ql-block">因此,当时在戈壁滩上看电影,用现在的时髦话说,就是品尝一次“娱乐大餐”和“视觉盛宴”!</p> <p class="ql-block">为了早日肩负起服务部队服务基层的重担,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自己努力学习专业理论,对电影放映技术刻苦钻研!</p> <p class="ql-block">由于老同志的热情指导和自己的不断努力,业务技术进步很快,短时间就能上机操作放映。</p> <p class="ql-block">我和先后调来的战友丁俊杰、张殿林、吴明、徐维家等,通过技术考试,都取得了《电影放映员技术证书》,成为电影放映的技术骨干。</p><p class="ql-block">前起:丁俊杰、李广福、张殿林</p> <p class="ql-block">电影放映合格证书</p> <p class="ql-block">每次电影放映前,各个连队都想好好表现,从作风纪律到军事动作拿出真本领,看看谁是“老虎”谁是熊!</p><p class="ql-block">第一个环节是入场。当各连队到达后,带队的首先向值班首长报告,按照指定位置入场。为体现整齐划一,训练有素,都是以“齐步走”的队列入场,尤其是在“放凳子”这个环节上,更能体现作风的优良。</p><p class="ql-block">有的连队下功夫专门训练这个环节。随着指挥员的口令“准备放凳子!”所有的战士都把“小马扎”拿在右手放在身后。当“放”字口令一出,全连百八十号人,就只听到一个“哐”!“坐下”!“唰”的一声。干净利落,那就叫作一个“震撼”!</p> <p class="ql-block">电影放映前第二个环节是各连开始拉歌。</p><p class="ql-block">拉歌历来是部队的传统。你唱一曲《打靶归来》,我应一首《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警通连唱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去》,马上叫号比邻的机械连。机械连也毫不示弱,战士们各个唱得脸红脖子粗,小脑瓜直晃荡,各个“嗷嗷叫”生怕丢人被人家比下去!</p> <p class="ql-block">每次电影放映时,都在正式影片前加映《新闻简报》</p> <p class="ql-block">那时除了“样板戏”,故事片很少。常常流行顺口溜:“越南电影是飞机大炮(美国侵越);朝鲜的是连哭带笑(卖花姑娘);中国就是新闻简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粉碎了“四人帮”,许多优秀老影片才解禁面世。</p> <p class="ql-block">这是和张殿林在东村原316团俱乐部前留影。眼前就是露天电影放映场地。</p> <p class="ql-block">除了东村本部,我们还担负相距150多公里核实验场区的辛格尔、阳平里气象站、东大山哨所、“五七”煤矿、北山等几个点的放映任务。</p> <p class="ql-block">从1977年开始,我们电影放映组就长年驻守在辛格尔核试验场区。在高高的竖井塔旁,有一大片帐篷就是营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从核试验场区辛格尔,通往这些放映点的几十公里基本上都是”搓衣板”的沙石路,既翻山也过河。“老解放”车最快时速也就60多公里,一遇上坡它就“吭哧吭哧”的像个老牛车。不但时常“抛锚”,甚至自燃失火、水箱开锅也发生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到这些放映点都是晚饭前赶到,放完电影当天不管天黑夜晚,都必须返回来。基本上都是使用解放高箱板大卡车,任务紧急时偶尔也用“北京八座吉普车。”</p> <p class="ql-block">这是1977年夏天,在辛格尔“2号”井附近营地帐篷里,进行电影放映前检查影片。</p> <p class="ql-block">帐篷内架在行军床上的广播扩音机。从这里发出部队的作息号令和重要信息…每当东方刚刚黎明,军营的上空就奏响悠扬的起床号声。寒来暑往,风雨不停!</p><p class="ql-block">在军营,这号声,就是命令!每当号声响起,起床出操、准备上岗…平静的戈壁滩火热的军营,又传出了钻井机械的轰鸣……</p> <p class="ql-block">当时,有的电影拷贝数量有限。在时间短的情况下,为了让部队及时看到影片,采取“跑片”的办法。就是在同一个晚上,几个单位同时放映一个影片。每个放映点相差两本,依序进行。</p><p class="ql-block">这时,部队都安排专车,到上一个放映点等候。当拿到影片后就风驰电掣地往回赶。记得在放映原苏联《解放》这部反映“二战”的片子时,由于它长达6个多小时,快天亮了才演完。</p><p class="ql-block">这是吴明在做电影放映前的准备。</p> <p class="ql-block">每场电影放映都有质量考核。我们最怕放映中途出现机器或电子故障。有的现场能很快排除继续放映。</p> <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次电影放映中间,发生了机器故障没有排除而半途退场。战士们望着我们慢慢离去,当时感到无地之容,因为那目光就是无声的批评!</p> <p class="ql-block">在辛格尔地下竖井工地。(右)王飞武(76辽宁),(中)姚振伦(76辽宁)、(左)李广福。</p> <p class="ql-block">大漠深处的阳平里气象站很早就被国防部命名为“模范气象站”。在这个儿放映之余我们还学习普及气象知识体验生活。</p> <p class="ql-block">邓万明是1979年入伍的,他调到电影组后成长进步很快,后来入党提干。这是他在放映前准备</p> <p class="ql-block">1979年元旦春节期间 ,为活跃部队的文化生活,我们宣传科在徐秉寅副科长领导下,组织在东村的部队进行联欢和文化趣味游艺活动。</p> <p class="ql-block">游艺活动后,宣传科的同志们合影。</p><p class="ql-block">前排右起:梁建军、徐秉寅、李广福</p><p class="ql-block">后排右起:吴明、高海洋、丁俊杰</p> <p class="ql-block">由于我们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了服务水平。在以后的核试验和其他任务中,电影组都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受到部队干部战士的高度评价,电影组集体两次荣立三等功!</p> <p class="ql-block">电影组光荣的集体:</p><p class="ql-block">前排右起:组长王俊涛,吴明,高海洋。</p><p class="ql-block">后排右起:李广福,徐维家,丁俊杰。(还有张殿林、刘铁义、严勇、阿毛等放映员。1979春摄)</p> <p class="ql-block">表彰电影组先进集体,技术总队政治部、宣传科的首长和电影组合影</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p><p class="ql-block">宣传干事梁建军、副科长徐秉寅、政治部副主任吕慧新、电影组吴明、政治部孙副主任、科长刘积昌、宣传科董干事</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高海洋、丁俊杰、李广福、徐维家、王俊涛</p> <p class="ql-block">我曾在马兰军营十一年,转业后无论在哪个岗位,那催人奋进的马兰精神鼓舞激励我积极进取,自觉为党工作。</p><p class="ql-block">虽然早就脱下军装,离开了部队。但是,我和老兵们一样,永记那逝去的青春年华,永记难忘的罗布泊岁月,永远想念马兰!</p><p class="ql-block">(部分照片 引用网络 一并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