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读书感悟

<p class="ql-block">  假期时间,阅读了《习得性无助》。我在里面,学会了什么现象是“习得性无助”,我在内容里看懂了为什么人会得抑郁?为什么抑郁的人大部分都会有“无助感”?什么环境下成长的人会更容易产生“无助感”?面对这种“无助感”,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去学习、去面对、去避免。</p> <p class="ql-block">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觉得明明已经很努力了,却好像遭到了诅咒一样,始终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命运弄人、一切努力都毫无意义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作者提出的“习得性无助”。</p> <p class="ql-block">  我记得泰国用来表演节目的大象,明明力气很大的一头大象,却会被脚边一个细麻绳给牵绊住。栓象的木桩看上去那么随意,然而大象却无法挣脱。这其中应用的原理,就是习得性无助。</p><p class="ql-block"> 我们可以猜测出习得性无助的概念本质是对孩子的否定教育,也就是常见的打击式教育。</p><p class="ql-block"> 打击式教育会严重损伤孩子的自尊自信,甚至出现自暴自弃的倾向,而这种思维惯性,就是习得性无助。</p><p class="ql-block"> 没有人喜欢一天到晚被训斥,孩子更是如此。长期的负面评价会让孩子陷入自我认知错误的状态,消极定势就此产生,也就是所谓的习得性无助。</p> <p class="ql-block">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如何帮助孩子走出习得性无助?结合塞利格曼的观点和以前读过的《正面管教》一书,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p><p class="ql-block"> 1.把可控因素变成主要归因。</p><p class="ql-block">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对自己和别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评估和归因。比如,面对失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释方式。有的人就觉得失败是自己的原因,而有的人则觉得是别人造成了自己的失败,有的人觉得失败是客观事实,有的人则持相反态度。</p><p class="ql-block"> 在习得性无助中,我们常常认为是自己的能力不够才导致失败的。但是能力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因素。我们应该把归因归在一些可控制的因素上面,比如个人的努力程度,学习方法等等。</p><p class="ql-block"> 孩子考试总是不好,不要跟孩子谈能力问题,甚至是智商问题,而是多应该跟孩子谈谈努力程度,不断改进孩子的学习方法。</p> <p class="ql-block">  2.用“积极行动+成功体验”建立自信</p><p class="ql-block"> 习得性无助常常是丧失掌控感。如果充满自信,习得性无助会少很多。不断给孩子设立一些小目标,一些孩子轻而易举可以完成的任务,这些任务就是一系列积极行动,在完成任务中孩子获得一种掌控感。积极行动的背后,就是获得成功体验,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p> <p class="ql-block">  想起班上有个小朋友的妈妈和我交流时说,孩子表示自己长大以后什么也不想干,也不想继续接受教育,就希望每天看电视。这种典型的丧失信心的表现,让我对孩子的状况很担心。我给孩子妈妈建议了上面的方法和一些具体做法。</p><p class="ql-block"> 临近期末时,我看到孩子妈妈朋友圈每天发孩子练字的照片,很工整认真的字迹。看来孩子妈妈给孩子制订了小目标,就是把字写工整。孩子也用心地达成了小目标。</p><p class="ql-block"> 到了学校,我对孩子说,老师看到了你练字的成果,老师从中看出了你的认真、专注,你其实是一个能踏下心来学习、做事的孩子。老师觉得,只要你做每件事,都拿出练字时的态度,你其实什么都能做得非常棒。</p><p class="ql-block"> 后来孩子妈妈又和我交流时说,孩子非常开心得到老师的鼓励,还说想成为班里字写得最认真工整的孩子。我也很开心,孩子给自己找到了一个非常棒的目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