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藏书楼

缘山水

<p class="ql-block">慈城抱珠楼,曾拥有数万卷藏书,堪与 “天一阁”、“五桂楼” 媲美,始建于清代,是我国目前现存完好的私家藏书楼之一,距今已有近 200年 历史。</p><p class="ql-block">光绪《慈谿县志》记载:“其抱珠山房藏书与醉经阁、寄月楼相埒。”可见慈城曾经有过三座藏书楼:冯云濠的醉经阁,冯汝霖的寄月楼,还有冯本怀的抱珠楼,三位慈城冯家后生先后建起了属于自己的藏书楼。百米之内,三楼共存,堪称美谈。</p><p class="ql-block">为延续家族文化血脉,慈城望族中有识之士历来不惜代价,努力要办好三件大事:创办书院、构筑藏书楼、著书立说。</p><p class="ql-block">据考证,冯云濠、冯汝霖、冯本怀皆属慈城冯氏启承祠支系,清道光前后,冯氏这一支系建造过多座藏书楼。因为家族经商致富,为了子孙走科举仕途,便于读书,每家都花钱建藏楼书斋。</p><p class="ql-block">如今,说起慈城这三座私人藏书楼,存有模糊记忆的老者多为惋惜。因战乱、失火等原因,醉经阁、寄月楼早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唯有抱珠楼独存。</p><p class="ql-block">抱珠楼,位于江北区慈城镇民主路与始平路交叉口的东北侧,是清道光年间浙东著名的藏书楼,为冯骥才高祖的从弟冯本怀所创办,具有相当珍贵的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冯本怀何许人也?据考证,他是清道光十九年的举人。中举后,他开始抄书、写书、刻书,同社会文化人士交往,收集了大量的善本和珍本,并精刻了当地的地方文献,一同归于楼中,让抱珠楼一举成名。抱珠楼极盛时藏书曾达数万卷,藏书量与距该楼不远的另外两座私人藏书楼醉经阁、寄月楼不相上下。</p><p class="ql-block">冯本怀去世后,其后代子孙共同管理抱珠楼,因管理松散,书籍散失较为严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冯本怀的曾孙冯庆瑞先生把残存的藏书全部捐赠给了杭州的西泠印社。</p><p class="ql-block">漫漫岁月里,昔日的“书香楼”渐渐被遗忘。</p> <p class="ql-block">7月23日,在这个盛夏</p><p class="ql-block">宁波抱珠楼穿越百年时光</p><p class="ql-block">我们来这里听丝桐,嗅书香</p> <p class="ql-block">2005年 ,慈城文化研究学者和冯氏后人几经考究,确认抱珠楼的存世;</p><p class="ql-block">2006年 ,抱珠楼成为宁波市江北区文保点;</p><p class="ql-block">2007年 ,浙江省图书馆在其举办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将抱珠楼和天一阁一起列入浙江省存世的十四座著名藏书楼之中,并向与会代表隆重介绍,自此,抱珠楼的珍稀地位得到确认;</p><p class="ql-block">2015年12月 ,抱珠楼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宁波市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2018年,在江北区委宣传部、慈城镇人民政府和江北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合力推进下,抱珠楼复兴计划启动,设计方案得到了冯骥才先生的高度认可;</p><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该项目修缮和建设工作完成验收;</p><p class="ql-block">2022年7月23日,抱珠楼正式开馆。</p> <p class="ql-block">今天南门没开,只能从东门进入</p> <p class="ql-block">新建的木构出入口(致知门)</p> <p class="ql-block">现今留存的抱珠楼旧建筑共三进,由门屋、前厅和后楼组成,采用传统院落式布局,各进之间由连廊相接,整体呈“日”字。</p><p class="ql-block">【抱珠楼】的第一进楼(门屋),现在布局有会议室、会客厅、冯老工作室</p> <p class="ql-block">今年,是冯老2005年提出的 、国务院2006年决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第十七个年头,也是抱珠楼暌违百年、重归峥嵘之年。如今,冯老已值耄耋,但他仍心系抱珠楼,对冯老而言,保护抱珠楼不仅是初心,也是使命。</p> <p class="ql-block">第二进楼(记得我中学同学当年就住在二楼)</p> <p class="ql-block">七石缸散落天井四角,选个好角度照上,以慰乡愁,也想起了小时候…</p><p class="ql-block">我们小时候都靠七石缸里的天落水和井水,那时候的自然环境好,也没有自来水,直接饮用大自然提供的自然水,现在我们的社会尽管不断发展,但应切记不以影响自然环境、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p> <p class="ql-block">通过抱珠楼东门,前往冯氏故居,抱珠楼正门应为南门(廊道前方),我读中学时,有同学住在这,经常穿来穿去,这个南门太熟悉了</p> <p class="ql-block">来到了【冯氏故居】</p><p class="ql-block">故居大墙上挂“天下读书爱书人,共建共享藏书楼”,时逢抱珠楼重启之际,冯老为抱珠楼的开馆仪式定下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故居现布局有抱珠大讲堂等</p><p class="ql-block">“匠器流光”慈城古建筑文化展与“檐语者”当代设计师作品联展同日正式开启为期两个月的展览,展览以历史建筑为线索,展示慈城历史人文脉络的演进,唤起社会各界保护古老建筑的共识,传承历史文脉、留住乡愁记忆。</p> <p class="ql-block">“浙东书风”当代传人沈师白题写的“抱珠楼”</p> <p class="ql-block">【螺旋藻井四角亭】</p><p class="ql-block">位于故居南侧,是新建的建筑,二层设计的巨大藻井,其设计理念脱胎于天一阁戏台“鸡笼顶”,是基于传统技艺的演化。“鸡笼顶”,就是戏台上部形如鸡笼状的戏台顶,呈饱满的半球穹窿体的螺旋娥罗顶,形状半圆,放置在屋顶下面,用四根大方木和四根小方木做支撑。“这既像现代版的‘星空’,又符合力学受力的穹顶结构,象征着抱珠楼从传统走向现代。”抱珠楼设计师王灏说。</p> <p class="ql-block">一楼是个八字厅,未来,这里会被打造成,集书店、会客厅、讲厅为一体的多功能厅</p> <p class="ql-block">【浮碧书库】</p><p class="ql-block">位于抱珠楼的北面,也是新建的建筑</p><p class="ql-block">传统藏书楼空间令人神往,抱珠楼有何传统元素,又有何创新?</p><p class="ql-block">中国各地传统藏书楼的形式都很相似。它一般位于院落的最后一进,由于一层容易受潮,藏书柜往往被设置在二层。抱珠楼拥有藏书功能的主要是抱珠山房和浮碧书库。作为文保建筑,抱珠山房原来的结构被保留下来,但设计团队将建筑结构重新布置,设计了一些现代建筑结构,并引入完全独立于老结构的“藏书箱子”概念。浮碧书库则使用混凝土结构,具有恒温恒湿功能,以满足藏书库的性能要求。</p> <p class="ql-block"> (此照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百年抱珠楼在炽热的情怀中重启</p><p class="ql-block">以“从空向满” 的理念期待</p><p class="ql-block">更多爱书人众藏共建抱珠楼</p><p class="ql-block">更多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支持</p><p class="ql-block">冯骥才先生说:“抱珠楼重启,对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具有积极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图书馆,更是人民的空间。希望大家不仅能走进抱珠楼读书,也能把自己喜欢的书放在里面,共同参与建设。”</p>